炎炎夏日,大多数人现代人都是靠着空调和风扇来“续命”的。今人避暑已经如此艰难了,古人该怎么办呢?
通常情况下,为了应对夏天的到来,古人会在前一年冬天就开始做准备。《周礼》中记载了一种叫“凌人”的官职,他们会在十二月份大量凿冰,然后储藏在地窖里,放到夏天备用。
另外,人们也会使用扇子解暑,虽然简单便宜,但是效果不会特别好,因为扇扇子也是体力活。大户人家有丫环给扇,不用亲自动手还好点,普通百姓就只能一边扇一边流汗了。
当然,这只是常规的方法,为了避暑,古人还有一些“非常规”的方法。
比如杨玉环,她避暑的方法就相当奢侈。杨玉环体态丰满,夏天热得难受,李隆基就用一种名叫“轻绡”的布料,为杨玉环做成衣服穿上。
这种布料质地轻滑,一匹约三十三米长,重量却不到三两,用来做衣服夏季会觉得非常凉快。
但这对与杨玉环来说还不够,李隆基又让工部造了一间“水屋”,将水传入屋顶,形成“水帘”用来降温。穿着轻绡,住着水屋,杨玉环这才觉得舒服。
在《世说新语》中,也有这样一个关于降温的奇葩故事:
当朝宰相王导,夏天热的受不了就把衣服脱了,把肚子贴在下棋的棋盘上降温,这是因为下棋的棋盘是用玉或者是他制成的,贴着它是比较凉快。
王导一边在上面打滚还一边大喊“真爽”!不过由于王导是北方人,平时在家说方言,一般人也听不懂。刚巧这事被梁王刘恢撞见,别问他王导是在干啥?刘恢说,没事,他在学外语呢。
还有唐朝的宗室申王,这个更狠,《酉阳杂俎》说他胖得肚子上的肉都能垂到大腿上,夏天实在顶不住了,唐玄宗就叫人特意从西域给他弄来两条冷蛇。蛇是冷血动物,握在手里和冰块一样,申王就把蛇放在他的肉褶子里,终于不觉得热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精神胜利法”,也就是俗语说的“心静自然凉”,当然,这种方法基本没有用。花样再多也不如痛痛快快下河洗澡更完美,这方面最厉害的当属东晋的葛洪。
《梦梁录》记载了一种叫做“浸伏”的习俗,说是杭州人有每年六月六会下西湖洗澡的习惯,认为这样可以去除热毒,有利身体建康。
葛洪不同,据说他在西湖里待了整整八天才上岸,表示这样才可以真正地去除热气,果然是神仙后人。
而古人之所以会有这些奇葩的避暑方法,也是让天气给逼出来的,毕竟,古代的平均气温比现在还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