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奭空以儒术治国致汉室中衰,其父宣帝神预言:乱我家者太子也

刘奭空以儒术治国致汉室中衰,其父宣帝神预言:乱我家者太子也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莹兮历史阁 访问量:1194 更新时间:2023/12/31 8:02:05

题/刘奭空以儒术治国致汉室中衰,其父宣帝神预言:乱我家者太子也

文/唐晋

盗用警告/本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请遵守道德底线,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汉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身为太子的刘奭[shì]对于父亲汉宣帝在朝堂之上多任用法吏而难能苟同,在一次日常的侍奉见礼中,太子刘奭胸有成竹、意兴勃勃的言道:

“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这份从容与自信当中,足见其人对于儒术经学的贯深程度,以及在弱冠之年内心的跃跃欲试(此时汉元帝仅有22岁)。可他未曾预料到,经史礼法皆修己成的自身,遭到了宣帝的一顿痛斥: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太子刘奭欲以贤达儒士强作争辩,汉宣帝续道:

“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留下愕然的刘奭不知回响。

(汉元帝剧照,尽显昏聩)

黄龙元年(公元前48年),宣帝崩、葬杜陵,太子刘奭谒见高庙乃立。亲眼见证父亲宣帝执掌偌大的汉家基祚臻至强盛,新继位的皇帝刘奭却早在身任太子期间,便屡屡风闻在刑名法吏为主的朝廷之下,诸臣百工所倾诉的不满,尤其是环绕在自己身边的一些显达儒师、名学大家,纷纷痛斥刑学之弊端。元帝刘奭也深得儒学三昧经义,认为应谏言父亲,重用儒士以恢复古礼所提倡的垂拱之治。

可结果是冰冷的,铩羽而归的汉元帝不断回想着父亲所提倡的“霸、王之术杂糅”与自身所学的儒家圣王学说之间的冲突。甚至因此秉政理念的不同,父亲多次对他表示不满与疏离,可如今顺利继位成为新帝的仍旧是自己,那么儒学是否真的那么分文不值,一试便知。

(汉元帝刘奭影视剧形象)

所以在继位之初,元帝便首先对朝政官员进行封赏,而后大赦天下,将长安三辅地区和太常官田、郡国公田及皇家御苑的田地借用给无以谋生的贫民耕种,如有家中赤贫无粮可种的人家,则由官府出面贷资。

初元元年四月(公元前48年),元帝以天下频频地震为由,遣光禄大夫等十二人为巡守前往地方布置教化,赈慰鳏寡孤独、赤贫无业者;寻访贤达隐士、归拢朝廷;监察地方风俗教化、禀奏上听以察两千石(郡守)施政得失。

六月,民间瘟疫;九月,关东饥荒;元帝下诏赈济、节支皇室用度。而后几年,陆续有天灾离祸发生,元帝皆虚仓廪、开府库接济灾民。

可几度频发的天灾中,元帝下诏先论己之过失,后感天地阴阳失调,紧接着就是大赦天下,要求官员上奏谏明自己德行过失,结果灾害还是频发,人民依旧流离,朝政日渐萎怠。

(左为汉元帝刘奭)

原因便在于,元帝好任用的儒生有德行无实才,宠信的宦侍皆尽媚上奸伪,任用这些人来治理天下,能不每况愈下么。所以在元帝继位初期,汉宣基业尤甚,可到了元帝后期,汉祚便生衰颓之势了。

对于天下频发灾害不任用实干官员进行治抚,常规手段便是免税与大赦。使得原本作为权宜之计的政策,竟然成为了元帝一朝的基本调节方式,导致在民间的生民得不到朝廷的有力保障,反而等来的是一纸空文的天下大赦。

这让民众如何做想,既然大赦之举如此频繁,不如趁此机会规避朝廷政令的空档。在位的官员守吏懈怠倦惰也成趋势,反正抓了人过几天还要大赦,岂不反复无常?

(汉元帝古像,尤好儒术)

更何况,汉元帝与宣帝有着截然相反的性格特点——优柔寡断、晦弱不明。尤其体现在对宦官石显的信重上,使得元帝一朝的政治混乱不堪。

在元帝之前汉代屡有外戚显重专权者,却无宦官专权先迹。可到了元帝继位之后,外戚、宦官、儒生三股势力喧嚣尘上,朝堂之上缔结成党,蒙蔽视听、专断朝纲。可若是元帝不知这一切还真就无话可说,但屡屡有臣子进谏,其人视若无睹的继续放任自流。

因为在元帝的认知里,汉家几代皆重外戚,已然形成一种潜规,完全不必提防;儒生博士则为治国理政的真正贤达,也是自己治理天下信赖的得力臂助;宦官则更不用说了,常年侍奉于身侧,无亲无故也无法缔结外党。

一切都朝着元帝所设想的方向进行着,只可惜初衷、动机纯粹并不代表结果的完美。元帝继位之初因体弱多病,将宦官石显为中书令,代为处理朝政,自己很少过问政务。结果便造成了外戚与宦官的结党联合,一者放纵无纪、一者擅权自威,不尽相同的是于国事无利,蒙蔽视听、作威作福倒是一把好手。而在当时的朝廷当中,唯一可以掣肘其势者,唯汉元帝之师,萧望之

(元帝的辅政大臣萧望之)

二者之间的矛盾酝酿已久,最先起源于萧望之上奏元帝,以武帝设立宦官中书令并不符合礼法制度,不过是游乐宴饮之后的戏命罢了,希望汉元帝可以废黜其政。否则以中书令为首的内朝和与丞相为首的外朝,根本无法统一朝廷的诏令。还有一点是萧望之未能明说的,若元帝为明君正主,得以乾纲圣断、统领内外,那也就罢了,可偏偏陛下您身体抱恙,专信奸宦,使得内外朝之政见矛盾酝酿激化只待来日爆发啊!

结果正如萧望之担心的一般,奸宦成事不足,败事害人倒是颇具禀赋。结果以结党为朋、谏伤大臣、毁离亲戚、专擅权势、为臣不忠、诬上不道的罪名被下狱审问,且不说这么一长串的罪名真伪是否,元帝竟然误以为诏至廷尉仅是盘问的意思,直接造成了性格刚烈不愿受屈的萧望之饮鸩自杀。后知后觉的元帝得知详情之后痛哭流涕一番过后,也不详具问责,只由石显、弘恭免冠请罪一番便草草罢了。

(汉元帝画像)

宣帝好不容易从霍氏手中夺回的权柄,在此一刻丧失殆尽,皇权日渐式微,奸党大肆揽权,汉由此中衰。宣帝一朝立下的朝廷政令多有改弦更张,进幸的官员投其所好,不是儒术经理、便是文辞美藻,元帝业听的津津有味,导致朝廷官员之间逐渐形成一种潜在的认知,陛下也太好糊弄了吧。

(元帝时期为数不多的忠信臣子)

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因东郡人京房熟掌《易经》天象之变,元帝嘉赏其人,便多次召见其人问策。当是时,石显担任中书令、其朋党鹿充宗担任尚书令,合力把持朝政。

京房遂以此喻指元帝大权旁落,问曰:“幽、厉之君何以危?所任者何人也?”其二者作为古代有名的昏君,饱读史书的汉元帝怎会不知,对曰:“君不明而所任者巧佞。”

京房欣然,至少汉元帝还未到周幽王、周厉王一般不可救药,还是能够明白大义理的。可接下来的对答使得京房颠覆了自己的认知。

京房免冠顿首痛彻时弊,以《春秋》所载的天灾异变对照当下元帝继位后的灾祸频发而不能遏制,问道:“陛下,您认为此时是大治之世还是乱世?”

元帝对曰:“这有什么好说的?乱世之至!”

京房趁机引申而出:“陛下当下所任用者何人?”

元帝就再傻岂能不明白此言意指一直以来自己所信任的石显等人?可他仍旧不愿面对,反道:“今日灾变比起前代要好很多,不能全怪这些人吧。”

京房沉声痛彻道:“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

(今人熟知元帝朝事者,唯有王昭君出塞)

汉元帝沉吟良久,竟问出了今为乱者谁哉的自欺之言。京房胸中的郁气百转激荡,对曰:“陛下是为明主,怎会不知?”

是啊,你到底是真糊涂还是装糊涂啊?汉元帝的回答给出了一个确切的答案,他是真的糊涂不能明悟,曰:“不知也。如知,何故用之!”

听到此言,京房也是醉了,可话已至此,不能不言,遂道:“是陛下您如今最为信重者!与其共商国事者!赐其无上权柄者!”

史载:元帝乃悟!亦不能退显!

京房的一番耳提面命、携手指教,竟使得汉元帝无动于衷,仍旧下定不了决心罢黜石显等奸臣,甚至连基本的怀疑都没有。直至京房离京远任,月余之间世事陡变,元帝下诏逮捕京房的诏令顷刻而至,石显罗织罪名将其人下狱杀害,罪及妻族。

后继谏元帝者,尽被所害,直至太子刘骜即位,本就内耗严重的汉朝,再度倾折。

汉宣帝曾叹息曰:“乱我家者,太子也!”却因念及发妻许平君相濡以沫共患难之深情,不忍废黜其子。后果不其然,元帝即始,中衰而至。

更多【不易君子】精彩内容请参见:

老师不会告诉你:凿壁偷光的匡衡在长大之后都干了些什么坏事

汉元帝的“柔仁好儒”为何反倒成为西汉由盛转衰的起点?

原来古代中国就已经有“一国两制”了,细说十六国时期的胡汉分治

南京是王朝克星?南京为都的王朝都短命?南京表示:这锅我不背!

标签: 刘奭

更多文章

  • 汉宣帝说“乱我汉家者,太子也”,却仍传皇位给刘奭,这是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吕晶晶标签:刘奭

    胡三省说汉宣帝“自汉以下,循名责实,莫孝宣也,孝宣之政,非由师傅之喻教,公辅之启沃也”孝宣帝刘病已,汉武帝之曾孙,巫蛊事件的受害者,从小在监狱中长大,自此流落民间,被释放之后却得到了很好的教育条件,后终认祖归宗,虽然如此,他却仍旧是个平头百姓,这个条件既可以让他在民间体会民生疾苦,也可以有机会接触到

  • 汉元帝刘奭毁灭汉朝祖宗宗庙,宗庙制度必须改革,是出于何种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佐莯铲史标签:刘奭

    在读《汉书》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个非常奇怪的事情,汉元帝在做皇帝的时候,居然让人毁坏了汉朝昔日某些皇帝的宗庙,这是让人有些想不通的事情。因为这些人要么是皇帝,要么是皇后、太上皇。难道汉元帝不够孝顺吗?自然不会如此,汉元帝是出了名的尊崇儒家,所以他必然也是一个孝子,那为何要毁坏祖宗宗庙呢?汉朝的拜祭可

  • 汉元帝刘奭并不受宠,却击败受宠的张婕妤刘钦,成为汉宣帝继承人

    历史人物编辑:王二猛标签:刘奭

    汉宣帝的人生其实已经够惊艳的了,他从一个平头老百姓,一跃成为大汉天子。又从一位傀儡皇帝,诛灭霍家,成为一位真正亲政的皇帝。而他的继任者汉元帝刘奭,以及他的养母王夫人,更让人欣慰。刘奭的生母是许平君,汉宣帝看他可怜才立为太子。汉宣帝不喜欢刘奭,这一点他表现的十分明确。因为汉宣帝崇尚法家酷刑,而刘奭却偏

  • 汉元帝刘奭为什么是反面教材?汉成帝刘骜是谁?他做了哪些事情?

    历史人物编辑:莫锌烨标签:刘奭

    元帝刘奭(前76~前33年)在位时间:9~前33年曾用年号:初元、永光、建昭、竟宁谥号:孝元皇帝庙号:高宗安葬地:渭陵公元前76年,汉元帝刘奭出生。公元前87年,刘奭被立为太子。公元前49年,汉宣帝逝世,刘奭即位,是为汉元帝。公元前46年,刘奭废除了自公元前110年汉武帝设置海南珠崖郡。公元前42年

  • 刘奭柔仁好儒的本质:寡断懦弱;虚情假意;放纵迫害;徒有其表

    历史人物编辑:史事如烟标签:刘奭

    公元前四十八年,号称一代“中兴”之主汉宣帝的长子刘奭,承继了汉室大统。刘奭早年为太子时,眼见父皇袭用法家之术,对朝臣用刑太过,深感不安。于是,就趁着陪父皇用餐之际,劝谏汉宣帝施政多重用儒生。汉宣帝听后严厉地说道:“我大汉立国,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何以要单纯任用德教,况且儒生迂腐,不达时变,喜欢

  • 汉元帝刘奭与皇后王政君是怎样成为夫妻的?

    历史人物编辑:沐沐段子标签:刘奭

    要说王政君的丈夫和汉武帝有什么关系,我们还是得先来看看王政君是谁,她和汉皇室又有什么关系。王政君是魏郡元城(今河北省大名县)人。其父王禁为阳平侯。王政君是王禁的第二个女儿。当初王政君的母亲在怀孕时,梦到有一轮明月扑进自己怀里。在古代,若是梦到苍龙、太阳一类,那将来的儿子多半都能成为帝王将相。而王母梦

  • 《他是谁》结局,宋哲成大赢家,聂宝华匆忙下线刘顺奎躲过一劫

    历史人物编辑:岩姐说标签:刘顺

    文/岩姐,原创内容,抄袭必究!由张译、陈雨锶、丁勇岱、齐奎、范雷、俞灏明、赵阳、刘显达、许芳铱、石凉、郑水晶、刘冠麟等人主演的悬疑刑侦剧《他是谁》结局,宋哲成大赢家,聂宝华匆忙下线令人唏嘘,刘顺奎躲过一劫让人满意。从开播到结局,《他是谁》给观众呈现了很多精彩,演员演技不错,塑造的角色和人物也很亮眼,

  • 《他是谁》结局卫国平聂小雨大婚,刘顺奎终生残疾,聂宝华被判死刑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一家亲标签:刘顺

    卫国平最终还是等回了他的小雨,但自己的大舅哥聂宝华即使顾及着妹妹没有亲自参与杀人,可他身上犯下的罪孽太深,最终跟赵世杰一样落网被判死刑,不得不说真是令人唏嘘。卫国平自从那个雨夜救下聂小雨而痛失师兄之后,他的人生就只剩下两件事情,一个就是找出真兄为师兄报仇,另一个就是守护聂小雨不被伤害。却不想自己忍痛

  • 《他是谁》案件进展缓慢致口碑下滑,“二哥”刘顺奎可能要下线了

    历史人物编辑:樱挑爱搞笑标签:刘顺

    《他是谁》案件进展缓慢导致谈判趋于冷淡,“二哥”刘顺奎或下线。目前正在某平台直播。凭借卫国平侦探的完美演绎,张译再次获得大众认可。也正是因为张译和演员们的精彩表演,《他是谁》才让这部剧获得了这么高的热度《狂飙》。《他是谁》从一开始就定下了“烧脑”的节奏。在“88连环杀人案”中,张译的同伴陈尚和身亡,

  • 《他是谁》:一个苹果暗示着二哥刘顺奎的下线

    历史人物编辑:小方快娱乐标签:刘顺

    电视剧《他是谁》里张译饰演的卫国平背负着陈山河的死,一直追着88案,欲查出真凶是谁。这一路走来卫国平没有睡过好觉,二哥刘顺奎懂得卫国平心里的苦。所以刘顺奎总是在卫国平精神压抑的时刻出现,以搞笑的方式缓解卫国平的压力。刘顺奎真的担得起二哥这个称谓。卫国平陈浩瀚不让其鬼混,反倒被陈浩瀚一棍子敲得晕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