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如何把握朝堂局势,就是大臣们的必修课。对局势的把握一旦出现问题,就会让自己和家族陷入危机之中。汉高祖的宠臣夏侯婴,就是这样一位出色的大臣。
他在适当的时候急流勇退,保全了自己,也为家族赢得了持续发展的机会。而高祖去世后,立功无数的夏侯婴,为何突然人间蒸发了?
少年相识
汉高祖和夏侯婴之间相识得很早,早在汉高祖还是亭长的时候,夏侯婴就和他相识了。那个时候,夏侯婴每次做完活,都会去找汉高祖聊上两句。
有一次,汉高祖和夏侯婴两个人在一起玩,大概是切磋的时候没有控制住力道,夏侯婴被汉高祖打伤了。更糟糕的是,汉高祖还带了武器。
于是,汉高祖就被人告到了官府,在官府,夏侯婴坚称汉高祖没有弄伤他。按照当时的法律,诬告是要受到非常可怕的刑罚的。可夏侯婴还是死咬着不松口。最后,夏侯婴也为自己的行为付出很多代价,他被打了一百下,坐了一年多的牢。
至于夏侯婴吃这么大的苦保汉高祖,是因为他早就看出了汉高祖绝非凡人,还是纯粹出于友情,就不得而知了。不管怎么样,这件事让汉高祖对夏侯婴既感激又愧疚。后来汉高祖起义的时候,就把他带在了身边。
和汉高祖同进退的夏侯婴
汉高祖起义的时候,夏侯婴就是汉高祖身边的车夫,算是非常亲近的人了。在汉高祖遇到危险的时候,夏侯婴总是身先士卒。
汉高祖败走彭城,居然觉得自己的妻子儿女是累赘,想要把他们丢掉。夏侯婴苦劝高祖,并且最终载着刘盈和鲁元公主成功逃脱。
鲁元公主和刘盈都是吕后的儿女,夏侯婴的这次行为,也让吕后对他很是感激。在吕氏掌权期间,很多功臣都受到了吕后的清算,只有夏侯婴的地位稳如泰山。
后来,夏侯婴虽然地位很稳,可每次政坛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他都不参与。这是夏侯婴保全自己的一种方式。这种态度也让夏侯婴在西汉初年的几次政治地震中顺利生存下来。
夏侯婴的处世哲学
夏侯婴在处理官场上的事情的时候是很有一套的。他不贪心,在别人没有问自己的时候,也不会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除非这件事的影响实在太大。
比如汉惠帝刘盈和鲁元公主的事情,如果放弃了自己的嫡子嫡女,那刘邦日后肯定是会后悔的。到时候,夏侯婴就危险了。君王是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的,他们只会把错误推给别人。夏侯婴作为刘邦的车夫,绝对首当其冲,你当初为什么不好好劝我,害得我的儿子和女儿死于非命。
在汉初的政局当中,夏侯婴更像是一个旁观者,从来不参与政治斗争,也从来不站队。这样的人,是很有智慧的。他们也很容易在政治斗争当中幸存下来。
夏侯婴不是贪图权势的人。在高祖,惠帝和文帝一朝,他的职位一直是太仆,也就是为帝王驾车之人。这个位置看着不高,可实际上却是九卿之一,离“三公”只有一步之遥。
夏侯婴从来不想着怎么跨越那一步,相反,他一直待在九卿的位置上。因为夏侯婴觉得,三公的位置太过于惹眼了,还不如不做,这样反而要好一点。
夏侯婴是汉高祖的一批大臣当中,资历最老的一个。在高祖时代,夏侯婴凭借自己与汉高祖自幼相交,又曾经数次帮高祖避过灾难而获得太仆的职位,到了汉惠帝时期,皇帝仁慈,吕氏一族势力膨胀,很多汉朝功臣迎来末路,夏侯婴凭借救下惠帝和鲁元公主的功劳稳若泰山。
后来,惠帝去世,吕氏一族也被剪除,众人就拥立什么人为帝这件事发生了冲突,夏侯婴再次隐居幕后,对此事不发表意见。等到大局初定,夏侯婴再次出面,迎接汉文帝。
夏侯婴是一个闷声发大财的人,他自己确实不争不抢,可他派自己的族人前往各地,让自己的家族进行扩张。他不但是汉高祖的宠臣,还是夏侯这个家族的奠基人。
夏侯婴之所以会在高祖去世以后突然消失,是因为他根本就不想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里面。夏侯婴凭借自己敏锐的政治嗅觉,察觉到了汉高祖去世以后,政坛必定会不稳。所以,夏侯婴就隐退了。他不想让太多的人注意到他。
政治斗争是一件非常残酷的事情,汉惠帝是一个好人,可却不是一个好皇帝。幼年时期的经历,让汉惠帝对自己的父母充满了惧怕,他的母亲会用尽一切办法帮助他稳住地位。可他母亲对赵王等人的行为,让他觉得自己的母亲也很可怕。
汉惠帝一直在这种矛盾的情绪当中挣扎,作为刘邦的老臣,夏侯婴自然知道刘盈的性格。所以,他提前做了安排。
无论是汉惠帝刘盈还是他的母亲吕后,都是政治斗争得失败者。汉惠帝被自己母亲控制,没有帝王的谋略,看到自己的母亲残忍地折磨戚夫人,又把自己给吓病了等到自己去世以后,大臣们经过商量,准备立代王为皇帝。
这样一来,汉惠帝的几位皇子就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至于吕后,她要强了一辈子,斗赢了刘邦的所有女人,让自己的家族权倾朝野,最终还是被刘邦留下的功臣集团成功击败。
在汉初的政治斗争当中能够全身而退的人并不多,因为刘邦本身就是一个刻薄的君主,很多功臣最终都死在了他的屠刀之下,吕后害怕功臣会对自己的家族造成威胁。
所以在她掌权的时候又杀掉了一批功臣,最终能够在政治斗争当中全身而退的人基本上都是那些存在感极低的人,甚至不特别提出来,可能当权者都忘记了这个人。
夏侯婴就是这样的人,而且他对吕氏可以算是有大功,看在他救了自己一双儿女的份上吕后怎么也不能够对他下手。
夏侯婴在汉书的政治斗争当中,明智地选择了急流勇退。保全了自己,扩展了家族。这样的智者在政治斗争东宫并不多。很多政治斗争到了最后都是你死我活,有的时候退一步并不能海阔天空,所以能够提前布局,在多方力量之间斡旋,就是一种能力。
这种能力是大家族的掌舵人所必有的。如果大家族的掌舵人被权力蒙蔽了双眼。那对于一个家族来说会是灭顶之灾。
夏侯婴的官职和他的人一样,很不显眼,太仆,就是皇帝的马车夫。可这个官职非亲近之人不能担任。皇帝的马车夫,意味着这个人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和皇帝在一起的。所以刘邦上战场的时候,夏侯婴都在他旁边。无论是攻城略地,斩将夺旗,还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夏侯婴都不曾弃刘邦而去。
所以,刘邦对夏侯婴,自然也有一些独特的情感。这样的大臣,不迷恋权位,只求全身而退,刘邦怎么能不满足对方的要求呢?
其实,无论是惠帝还是文帝,都曾经想给这位开国功臣更高的位置。可都被夏侯婴一一拒绝。夏侯婴觉得,太仆这个位置,刚刚好。他的一生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已经很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