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很励志,可谓妇孺皆知。估计很多人小时候,没少被父母提着耳朵讲这个故事,并且一遍又一遍地被老师、父母和匡衡比。
匡衡后来到底怎么样了,相信很多人并不知道。如果吕老师告诉你,匡衡成了大贪官,估计会令你大跌眼镜。
事实确实如此。
在讲究死记硬背的汉代,读书这玩意儿和你付出的时间基本上是成正比的。凿壁借光的匡衡,学富五车,成为有名的学问家,太子刘奭都拜他为师。
太子,天下的二把手,帝国的继承人。太子一旦顺利接班,就是独一无二的皇帝,那太子的老师,自然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跟前风光一把。
匡衡很幸运,公元前48年,刘奭顺利即位,就是汉元帝。匡衡很快被提拔为光禄大夫,公元前36年,被提拔为丞相,为百官之首,并封乐安侯,食邑六百户。
食邑六百户的意思是,这600户人家以后就是你的私有财产,他们交纳的租税全部归你所有。
现在知道为什么都盼着封万户侯了吧。那不光是特权的象征,更是和钱粮挂钩的。
考验匡衡人品的时刻到了。
在丈量土地的时候,由于工作人员出现了失误,给匡衡多量了26平方千米的封地。这个工作人员可真是大手笔,26平方公里,快抵得上一个小县的面积了。
多了这么大一块地,匡衡不可能不知道,况且下属也向他汇报了。可是,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匡衡以前读的圣贤书全被狗吃了,利令智昏的他居然将错就错,把这么大一块地昧下来了。
说实话,如果他能及时退还土地,以他和皇帝的关系,皇帝肯定会对他嘉奖,也会更信任他。可是,他没有。
后来,有人向元帝举发匡衡侵占土地。元帝大怒,心想我给你小子的已经不少了,你怎么还这么贪。你是我的老师,又是丞相,不重重地罚你,天下人会怎么说我?我的面子往哪儿放?
元帝将匡衡撤职法办,他的爵位和封地都被剥夺,并且被贬为平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读书多的人,不一定都是好人。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