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6年,曾经权倾朝野、不可一世的霍氏家族,因为谋反罪名被汉宣帝连根拔除。
本着主犯必除,协从亦究的处理精神,大汉中央政府对曾经攀附霍氏家族的党羽势力一一进行了清算。
当时朝廷上有一个霍光家族的铁杆死党杜延年,他是霍光一手提拔起来的能臣干吏。
当时的丞相魏相就跟汉宣帝说:这个小子是个货真价实的霍党,罪名我已经给你找好了,他任用的人都是奸邪小人,你去办了他吧。
汉宣帝派人查证后,只找了个工作态度不认真,导致马厩里头的马死了几匹的罪名,把他一撸到底,净身出户。
按理说,领导态度如此,基本上可以宣告政治死亡了。可是诡异的事情发生了,过了几个月,这次政治风波逐渐平息之后,汉宣帝马上就把他提拔成了北地太守,并且还把他评为麒麟阁功臣,这种名额在当时也就只有11个而已。
要知道,汉宣帝可不是个什么宽宏大量的人。关于诛杀霍光家族这件事情,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就特意批评了他:人家霍光再怎么不对?毕竟对你都有拥立之恩,没有他就没有你。你要铲除霍光家族也就罢了,为什么要赶尽杀绝,连一个给霍光上香的人都不留!
那度量并不算大的汉宣帝,为什么要对这么一个霍光同党网开一面呢?
人脉基础好
首先是因为杜延年的群众基础很好。当年桑弘羊、上官桀谋反案件发生的时候,霍光本着斩草除根的处理精神,同样对这些人及其党羽展开了惨绝人寰的大清算。当时整个国内是一片白色恐怖,人人自危。
各地官府深刻领会中央精神,本着宁可杀错三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处事原则,在全国上下制造了大量的冤假错案。
当时,上至官员,下至百姓,人人自危。谁都不知道,哪天一觉醒来,就会被扣上一个反贼同党的大帽子。这件事情发展到最后,引发了一场内廷与外廷的大斗争。
在西汉初期,丞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就连皇帝见到了丞相都要赐座,不能让人家站着。
到了汉武帝时期,为了架空丞相的权力,汉武帝于是就开创性地建立了内廷制度,用自己身边的亲信官员取代了原来属于丞相的职务。所以内廷和外廷生来就是水火不容的。
当时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就是内廷制度的代表人物。而外廷的领袖人物则是以丞相田千秋为首。大家伙被逼得没有办法,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跟他拼了。
于是,大家就围绕在丞相田千秋的身边,展开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大辩论。
辩论的主题是,桑弘羊的儿子到底有罪没罪。
反方选手霍光认为:桑弘羊的儿子熟读儒家经典,却不阻止自己的父亲谋反,所以可以把他看作是反贼。
正方选手田千秋认为这不对。儒家经典主张的是儿子要为父亲隐瞒,也就是所谓的子为父隐,这才是孝道的表现。不主张大义灭亲,告发父亲,那是禽兽不如。
当时双方争论不下,霍光准备动用武力来掀起一场更大的清洗。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正是杜延年跳出来告诉霍光:丞相那就是好面子,喜欢为下面的人出头,他并没有夺权的心思。现在大家人心惶惶,你要是掀起大狱,对你的政治影响不好,不如网开一面,到此为止,相信丞相会知难而退的。
正是因为杜延年的劝解,当时的很多朝廷官员才避免了到菜市口报到的命运。
正因如此,所以在东窗事发的时候,除了丞相、魏相之外,并没有其他官员对他落井下石。要知道政治上落井下石才是常态,不落井下石那才奇怪。否则,朝野汹汹,就算是皇帝也保不住他。
提前布局
第二是因为这个杜延年非常的狡猾。当年,汉宣帝的祖父太子刘据,因为巫蛊之祸被人杀害。虽然汉朝官方把他定性成了反贼,但是朝野民间都知道他是冤枉的,大家都对他报以了很大的同情。
而且与汉武帝天天喊打喊杀不同,太子刘据主张对统治阶级,也就是豪强们报以宽容的态度,所以这些人对太子抱有很大的好感。
杜延年正是明白了这一点,他知道太子虽死但还拥有很深的群众基础,日后要是朝廷里出现什么变动,这个太子的后人是很有可能王者归来的。
当时,凡是犯了罪的王族后人,都被罚在掖庭司生活。按理说,这里的人都是些人嫌狗厌,避之唯恐不及的。可是杜延年却把自己的儿子杜陀送到了掖廷司去,并且好巧不巧的还送到了太子唯一的血脉汉宣帝的身边,这笔投资堪称是大胆啊。
果不其然,在公元前74年,朝廷真的就出现了变动。
当时汉昭帝离奇去世,由于他在世的时候并没有留下子嗣,所以霍光就拥立了昌邑王刘贺做天子。可没想到,昌邑王刘贺这个皇帝当了27天,就被霍光给废掉了。
拥立之功
当时有一个叫做丙吉的人劝说霍光,拥立太子刘据的后人刘病已当皇帝。
要知道,这个时候的刘病已已经被赶出了皇宫,成为一个平民百姓,落魄到就连结婚都要靠别人资助。就在这个时候,又是这个杜延年跳出来,给刘病已投下了关键的一票。
他积极劝说政变集团的头号人物霍光,选这个刘病已当天子。所以对于汉宣帝来说,这个杜延年对他是有拥立之功的。
并且,他身在曹云心在汉。在汉宣帝与霍光家族的斗争中,一直都隐隐偏向于汉宣帝这一边。要是昧着良心把他给杀了,那么汉宣帝以后如何让别人为他卖命呢?
所谓狡兔三窟,说的就是杜延年这样的人吧。真是大大的狡猾,政客,这就是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