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品,抄袭必究!
图源网络,侵权立删!
@爱啃书的初拾
周昌义与《平凡的世界》之间的恩怨牵绊,还得从1986年说起。
那年,初进《当代》杂志的青年编辑周昌义来到山西组稿,恰好在陕西省作协那里了解到作家路遥刚创作完《平凡的世界》第一部。
作协副主席告诉周昌义:
“路遥最近完成了一部新作,写的是底层农村青年的奋斗史;很多人不一定理解。但路遥相信你能理解,这部长篇小说完成了有些时日了,路遥之所以没有把这部书给《十月》和《收获》杂志,也没有直接给《当代》领导,正因为他不仅是在找杂志社,更是在找知音,路遥把你视作为知音。”
作协副主席的这些话,也是路遥的真实想法!
选择周昌义,与《平凡的世界》表达的内容密切相关!
这部作品是以1975 年至 1985 年,中国重大深刻的大转折历史时段为背景,通过孙、田、金三个家庭各种人物的命运为结构基础,将公社、县里、地市,乃至煤矿、省城等社会生活场景展现出来,它展现的是那个时代最重大的思潮和某些本质方面的东西。
因为《平凡的世界》是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式,写底层人物的奋斗历程,但当时这种写作方式已经落后了;而青年编辑周昌义本就出身于煤矿家庭,很是符合作品人物的出生环境,路遥相信这位年轻的编辑,能够了解《平凡的世界》真正含义,并真实传达给领导们。
听到此话的周昌义开心不已,要知道此时的他仅是个初出茅庐的小编辑,而路遥是已经写出轰动文坛《人生》的作家了,能够率先读到名家的作品,对编辑来说,无疑是种引以为傲的事情。
也是因此,青年编辑周昌毅决定立即把路遥的这部书稿拿回去,临走前副主席还特地交代了路遥的一些希望,说:如果《当代》要用,希望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全文一期发表,二是头条,三是采用大号字体。
年轻的周昌义拿到路遥手稿后,就赶紧回到了招待所,趴在床上兴致勃勃地拜读,却不曾想:读着读着却觉得索然无味。
对于这段经历,在21年后被他写入了《记得当年毁路遥》的文章中:
“第一部30多万字,还没来得及感动就读不下去了;不奇怪,我感觉就是慢,就是啰嗦,那故事一点悬念也没有,一点意外也没有,全都在自己的意料之中,很难看下去;
再经典的名著,我读不下去,就坚决不读,就如吃东西,你觉得鲍鱼名贵,我吃着难吃,就坚决不吃,后来陈忠实的《白鹿原》我也读不下去。”
这是从1986年到2007年,整整21年时间中,周昌义的首次回应!
就这样,《平凡的世界》因为没有打动周昌义的心,便匆匆被退稿了;为了照顾路遥的面子,周昌义专门编织了善意的谎言,说“杂志社无法满足那三点要求,而且目前的积稿太多。”
被编辑退稿这件事,对路遥来说是始料未及的,他一直相信:高举现实主义大旗、并多次护佑自己的《当代》杂志,一定能认同这部作品,可是他失望了,这位编辑甚至没有经过领导就直接把稿子退了回来。
对于作品的问题,周昌义也专门在《记得当年毁路遥》中给了解释;
“这么说吧,当时的中国人经历了多少年,眼睛都是绿的,读小说都是如饥似渴,不仅要读情感,还要读新思想,新观念,新形式,新手法……所谓那些意识流的中篇,连标点符号都懒得打,存心不给人喘息的时间,可那时候读者就很来劲,那就是那个年代的阅读节奏,排山倒海、铺天盖地的转折,都觉得浪费时间。”
结合当时的文坛风向看,周昌义的话也不无道理!
那时候的现实主义是过时的,当时流行的是潜意识、非理性,强调表达人的情欲;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当时便成了过时陈旧的典型,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小说被退稿不被认可,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但无奈的是:因为《当代》属于权威杂志,所以也导致其他杂志不想刊发这部新作。
对于这种因盲目退稿引发的劣性影响,周昌义显然没有意识到,年轻气盛的他,还专门跑回老家喜悦地迎接孩子的降生,对于《平凡的世界》早就抛在了脑后。
直到再次回到出版社,好心的同事提醒他:
“你应该把《平凡的世界》带回来给领导看看。”
这句提醒,才让周昌义意识到:自己可能做错了什么。
【周昌义直言自己毁路遥,这份悔思为何不被原谅?】
后来随着《平凡的世界》起死回生,并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这种巨大反差对于周昌义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以至于退稿21年后,他专门写了文章《记得当年毁路遥》来反思当年的行为。
字里行间,也充满了无奈!
但文章中有段话,却让很多文学爱好者背后发凉!
“作为编辑退掉了茅盾文学奖,退掉了传世经典,怎么说也是错误,怎么开脱都没用;当然,我也不后悔,后悔也没有用,我个人不可能超越时代,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还会犯相同的错误,不可能更改。”
也是因为这句含糊其辞的话,让很多读者觉得,这根本不是反思的态度,反而把责任推脱给了不能改变的时代。
对于这件事,我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对于大多数编辑来讲,因为作品不符合自己口味将其退掉,这是作为编辑的权利。
可这样的做法,放在周昌义身上却是极大的不合适!
首先从两人身份分析:
彼时的路遥是轰动文坛的作家了,曾发表过《人生》这样优秀的作品;可以说写《平凡的世界》时,路遥的创作手法以及思想表达都是处于很成熟的状态;而周昌义仅仅是初进《当代》的青年编辑,在审稿经验上明显有着许多的不足,由此来看,此时的他是不具备审稿能力的。
其次从路遥的创作经历分析:
文坛学者皆知,路遥对生活和文学,有着力透纸背的热爱和真诚,在当时文坛遍地都是“意识流”创作时,路遥却选择逆风而行,高举现实主义旗帜,这种对文学风格的坚守本身就是难能可贵的;作为负责任的编辑,周昌义最该做的,是将作品拿回编辑部,由编委会权衡发行或退。
聊到这里,也让人感叹:作家和编辑的关系始终是福祸相依的!
想当年,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曹禺把《雷雨》交给《文学季刊》的靳以,身为编辑的靳以看到后,很是不感兴趣,便将《雷雨》放在抽屉里,不再理会。
而一年后,《雷雨》被同是《文学季刊》编辑的巴金发现,立刻发表在《文学季刊》;也是因此,曹禺成了无人不识的大剧作家。
由此可见:编辑判断文学作品,总是与自身的文学观念、审美情趣相关,更与阅读习惯分不开;但作为职业编辑,如果忽略了最重要的文学多样性和读者多元化的阅读诉求,而是以个人的审美情趣取舍稿件,这种审稿方式对作家们来讲,便是一场灾难。
【经典文学的最终归路:时间和读者是最公平的裁判】
庆幸的是:历史自会有它的邂逅。
在一次偶然机会下,路遥在北京邂逅了中央广播电台的文艺编辑叶咏梅;当叶咏梅拿到这部作品后,被人物的坚韧和奋斗精神深深打动,于是冒着被批评的危险,请求将作品用广播电台的形式播出。
这份申请,得到了台里领导的欣然应允!
最终,这部《平凡的世界》乘着广播的翅膀走进千家万户,也瞬间征服了众多听众,让无数行业的人们产生了深切共鸣;听众们来信更是高居上世纪80年代同类节目的榜首:
——这个虔诚的文学圣徒,用他一生的文学创作和精神力量,为一代人的成长和奋斗源源不断地注入着营养。在他身后,读着他作品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走上不同的人生之路的时候,都在心里为他留着一块净土,修建起一座精神的纪念碑!
——最让我感动的是书中主人公在艰苦环境中奋斗不息的精神。他常常在我遇到困难时给我巨大的精神力量,使我克服它并勇敢地走下去。
——当我重新读着《平凡的世界》的时候,我发现我还可以感动,我还可以从平凡中读出高尚。我还可以有梦想……我依然还有生活的热情。
络绎不绝的好评,开始让《平凡的世界》被主流文学接纳;而后它又以惊人的影响力,在1991年斩获了中国文学最高奖——茅盾文学奖!
宿草经荒,墓木成拱,路遥已经离开了20多年;可他以生命为代价所创作的《平凡的世界》热度却始终不减当年!
据不完全统计:作品自问世以来,累积销量达2000万册,如今还以每年300万册的数量在递增。
如路遥的创作初衷般,这部传世经典成为了普通劳动者的枕边书,成为了失意青年们的励志宝典,成为了为生活打拼的中年人的精神寄托……
虽然作品描写的那些苦难乡土早已不复存在,但孙少平们呈现的朴实且真挚的精神内核,仍旧激励和抚慰着一代代的读者。可以说:千千万万怀揣着改变命运的梦想的青年人,他们的人生因《平凡的世界》和路遥而被照亮。
所以,我也是强烈推荐大家读读《平凡的世界》。
它所呈现的是20 世纪末中国伟大艰巨转型期的城乡社会图景,承载的一个时代深刻的历史性变化和精神追求,塑造的是一个成为历史变化和时代精神汇聚点的新时代人物……
这些因素凝聚而成的精神内核,也给人以持久的力量。
如果你正处于迷茫或者跌落人生低谷,翻开这部传世经典后,你会发现,你所遇到的那些难题,真的不算什么;哪怕再普通的人生,也有着不可思议的伟大!
面对复杂多变的生活,这种坚韧顽强的毅力和勇气,才是我们最需要的!
如果喜欢的话,可以点击链接【去看看】,一顿自助餐的钱,就能拥有这部传世经典,送给自己或者孩子,都是极佳的选择!
); }
平凡的世界 经典套装3册
¥69
购买
愿这部不朽巨著,陪你在人生路上披荆斩棘。
路遥曾说:“我这十几年,吃的是猪狗食,干的是牛马活。”
他穷困一生,潦倒一生,却六年拼死写作、耗尽一生心血,把自己当祭品献给了文学,以榨干自己生命的方式,鲜活了这部《平凡的世界》。
这样的人民作家,是值得被永远铭记的!
也谨以此文,致敬那年怀才不遇的路遥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