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清华大学门口,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他的身上臭气熏天,头发都已经结块。这人虽然看起来枯瘦如柴,有气无力,但是却死死抱着一个咸菜坛不放,大声呼喊着“我要见校长梅贻琦。”门卫看到后,连忙赶他走,这时候,校长梅贻琦从学校走了出来,梅校长定睛一看,这个乞丐竟然是清华大学的物理学家赵忠尧,两人相拥而泣。进入校园后,赵忠尧打开咸菜坛子,梅贻琦往里一看,竟然大吃一惊。
堂堂物理学家,清华大学的教授为何沦为乞丐,被迫乞讨?为何一无所有还要抱着一个咸菜坛子不放?坛子中究竟装着什么东西,竟让清华校长大吃一惊?今天将给大家带来赵忠尧的故事。
一、物理天才,23岁成为清华老师
1902年6月27日,赵忠尧出生在浙江诸暨一个农村中。他的父亲既是一名医生,又是一名私塾先生。在当时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为了让穷人过来看病,他的父亲就少收医药费,穷人家的孩子没钱念书,他就少收学费,这样一来二去,赵忠尧的家庭也变得不是很富裕。既当医生又当老师的父亲,渐渐发现,面对积贫积弱的中国,他再怎么救济都没办法改变这个局面,所以他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赵忠尧身上。
赵忠尧从小身体孱弱,父母生怕他摔着跌着,就不准他运动。十五岁的时候,他进入中学学习,虽然体育课上一直都是看客,但是在学习方面,语数外理化生,样样高分。四年后,他报考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也就是后来的东南大学。因为赵忠尧喜欢做实验,所以赵忠尧选择了攻读化学专业。
虽然选择了化学系,但是理科其他科目都是要学的,那时候东南大学的物理课本是全英文的,这就让来自乡下的赵忠尧犯了难,他只能在上课前,先查英文词典,将书中一个个不认识的英语单词标上中文,整整用时一个月,赵忠尧才适应过来。
1925年,他离开东南大学,年仅23岁就在清华大学当起了助教老师,带着物理专业的学生 一起做实验。这位物理天才在授课之余,还自学了电学、力学、高等数学等课程,极大丰富了自己的背景知识。另外,清华老师每授课六年就可以休假一年,这一年老师可以出国深造学习,清华大学会承担全部费用。但是赵忠尧仅仅从教两年,于是他准备自费留学。他找了身边的亲朋好友借了一部分钱,又从清华大学申请了一些助学金,凑够之后,1927年,他远赴美国学习。
二、主动调换实验题,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来到美国后,赵忠尧进入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他的导师是这个学校的校长,大名鼎鼎的密立根教授。密立根教授曾经在1923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研究的都是当时最前沿、最困难的物理课题。
密立根给了赵忠尧一个博士课题,但是赵忠尧觉得这个课题太过简单,他想要学习更多的技术,报答祖国。于是他找到密立根,要求换个更难的题目,密立根一气之下给了“不知天高地厚”的赵忠尧一个最难的课题《射线系数的测定》。正是这个课题,让赵忠尧名扬天下。
1930年,他通过实验完成了对射线吸收系数的测定,同时,他还首次发现了反常吸收的现象,继续实验后,发现了正电子。于是自己又写了一篇论文,两篇都发表在美国权威的《物理评论》杂志上。看到学生竟然自己独立实验,并且获得如此高的成就,密立根教授坐不住了,他一改往常的态度,对这位中国来的学生充满了敬意。
193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了安德森,原因是他观测到了正电子轨迹。很多科学家为赵忠尧感到可惜,因为赵忠尧才是第一个发现正电子的人!安德森自己也说,当时他的办公室与赵忠尧实验室相邻,自己的实验是在赵忠尧的基础上做出来的,是赵忠尧给了他启发。就这样,赵忠尧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攻读博士成功后,他来到英国进行访问,英国科学家卢瑟福把50g的镭当成礼物送给了赵忠尧,这个物质是研究核能的必备材料,所以赵忠尧十分珍惜。
三、清华教授与“中华牌”铅笔
回国后的赵忠尧,在清华大学担任物理学教授,将国外先进的物理技术传授给自己的学生。这些学生以后都成为了祖国的栋梁之材,邓稼先、杨振宁、钱三强、钱学森都曾是他的学生。受到父亲的影响,赵忠尧一直想挽救积贫积弱的中国,他和友人合资开了一个铅笔厂,取名为“长城牌”铅笔厂,生产机器从国外购入,在中国生产铅笔。后来,铅笔名称改名为“中华牌”铅笔,流传至今。
四、舍生怀镭,千里走单骑
1935年,国内形势十分严峻,日本人对中国虎视眈眈,此时清华大学的校长梅贻琦决定在长沙建立清华大学分部,逐步将清华大学从当时的北平撤到西南地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本很快就占领了北平,清华大学也被日本人掌控。此时,赵忠尧深知,一旦清华大学实验室里,那宝贵的50g的镭落入到日本人手里,日本人肯定用它来制作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赵忠尧为了祖国和人民,决定将镭带出来。
深夜,赵忠尧潜入清华大学内,此时,校内有很多日本兵在巡逻,赵忠尧就挑没灯的地方走,终于来到实验室,将装在铅罐里的镭带了出来。可是,赵忠尧想了又想,将这么宝贵的东西拿在手里,太容易暴露了,怎么能不引起日本人的注意,将镭安全送到长沙的清华大学分部呢?
赵忠尧想了整整一夜,最终决定,将镭放到咸菜坛子里,从北京走到长沙!为了掩人耳目,他穿了一身破旧衣服,身上脸上抹上泥巴,装扮成乞丐,怀中紧紧抱着咸菜坛子。一路上,赵忠尧不断打听日军的动向,专走小路,有时候,日本人查得严,他就晚上赶路,白天睡觉。在前面提到过,赵忠尧从小身体孱弱。连体育课都没有怎么上过,长大后身体也不怎么好,那到底是什么让赵忠尧迸发出如此令人佩服的力量?想必各位看官的心里早就有了答案,正是出于对祖国的热爱,让体弱多病的赵忠尧即便风餐露宿,也没有退缩,他的动力只有两个字“中国!”,他的方向只有两个字“长沙!”。
为了减轻负担,赵忠尧并没有携带太多的食物,很快就断粮了,他用钱跟沿途的百姓换东西吃,但很快,赵忠尧身上的钱也花完了,他只能乞讨,堂堂清华教授,世界顶级核物理学家,居然为了祖国,放下身份,真正成了一名乞丐,真是听者流泪,闻者感伤。抗日战争时期,正是一个个像赵忠尧这样的爱国志士,忍辱负重、冲锋在前、不怕牺牲,用生命捍卫祖国的尊严,中国才会一直屹立不倒,他们才是真正的民族脊梁!
在历时一个月后,赵忠尧终于来到了长沙清华大学分部的门口,此时的他,已经完全没了人样。他热泪盈眶,因为他看到门口牌子上,“清华大学”那四个字,熠熠生辉,他知道他这一个月的努力没有白费,他现在只差一步,他要将手中这个咸菜坛子亲手交给清华大学的校长梅贻琦。
但是在门口,赵忠尧却被门卫拦了下来,毕竟清华大学作为高等学府,来来往往的都是老师或者学生,赵忠尧现在完完全全就是一个乞丐,实在不像是清华大学里的人。赵忠尧大声呼喊:“我要见校长梅贻琦,我要见校长梅贻琦。”上天眷顾,梅贻琦此时刚好经过门口,他听到呼喊声,立马走上前去,梅贻琦望着眼前的这个人,怎么也认不出来,周围人也聚集过来,想看看这个乞丐到底是谁?
只见乞丐突然冲上前来,拉住了梅贻琦的手,颤巍巍地说:“梅先生,我终于到了。”梅贻琦这才认出眼前的这个乞丐,正是大名鼎鼎的赵忠尧,周围人得知真相后,无不肃然起敬。
两人重逢后,梅贻琦把赵忠尧领到了大学里,准备让他好好休息,但是梅贻琦眼看赵忠尧一直抱着咸菜坛子,就很好奇,于是就询问坛子里面装的是什么?等到身边人都散去,赵忠尧才打开坛子,50g的镭完好无损地被赵忠尧抱回来了,梅贻琦大吃一惊,他抱着赵忠尧狠狠哭了起来。
因为梅贻琦知道这50g的镭是当时中国核物理领域最重要的材料,材料没有落入日本人的手里,真是国之大幸。他也知道,这一路,赵忠尧必定历经千辛万苦。而且镭是一种放射性物质,尽管装在铅罐中,赵忠尧的胸口还是被烧伤了。因为这件事,后人皆夸赞赵忠尧,“舍生怀镭,千里走单骑!”
再之后,新中国成立后,赵忠尧依然为我国核物理做出了巨大贡献,不仅在学术上造诣很深,在教育领域,同样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两弹一星的元勋,我们所熟知的钱学森曾经也是赵忠尧的学生。虽然世界欠他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中国却给予了他最崇高的褒奖。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5年他荣获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1998年,赵忠尧因病去世。伟人虽去,但桃李满天下,如今,中国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正在学习和弘扬赵忠尧的爱国奉献精神,相信在不久后的将来,中国物理学界一定能够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