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叛将被李世民处斩,徐茂公偷偷照顾其妻儿,250年后差点毁了唐朝

叛将被李世民处斩,徐茂公偷偷照顾其妻儿,250年后差点毁了唐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文史斋 访问量:2817 更新时间:2023/12/7 17:41:33

提到李世民这三个字,很多人都会想到类似于“明君”、“仁主”这样的字眼,后世有人评价其“比迹汤、武,庶几成、康”,历代帝王几乎无人能出其右。

除此之外,李世民还以善于听取大臣意见、从谏如流闻名于世,可在李唐一族起义初期,善于纳谏的李世民却因不听徐茂公劝阻而处死过一员猛将,结果,正是因为这一个错误,二百五十年后给唐朝带来了巨大灾难。

隋朝末年,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引起了天下人的极度愤懑,各地群雄并起。面对烽火遍地的动荡局势,隋朝大臣宇文化及“因利乘便,先图干纪”,他率领禁卫军弑杀隋炀帝成功,自封为大丞相,在群雄中奉己为正统之师南征北战。

此时,瓦岗寨在李密的带领下日益发展壮大起来,他手下有两员得力干将:单雄信和徐茂公。

单雄信“少骁健,尤能马上用枪”,在冷兵器时代,这种善于马上用枪的将领最能使敌方头疼,因为其速度之快、攻击之强往往让抵御的兵将感觉防不胜防,而单雄信就是其中的顶尖人物,《资治通鉴》中对于单雄信的武力评价很高:

雄信骁捷,善用马槊,名冠诸军,军中号曰“飞将”。

不仅如此,单雄信还有很多朋友,其中徐茂公就与他交情极深,誓同生死。不过单雄信这个人也有一个致命缺点:关键时刻懦弱多变。

事情还要从瓦岗寨说起。

在李密之前,瓦岗寨的首领是由翟让担任的,翟让本是隋朝的东郡法曹,但却犯下了死罪,眼看处斩的日期即将到来,结果狱吏黄君汉十分欣赏翟让,认为他绝非等闲之辈,再加上此时的朝廷早已衰微,灭亡成了迟早的事情,黄君汉就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释放翟让。

翟让逃跑不久后便扛起了反隋的大旗,在今河南滑县东南创立了自己的根据地,这就是很多人所熟悉的瓦岗寨。

随着瓦岗寨的不断壮大,投奔辅佐的有识之士越来越多,单雄信、徐茂公等一批勇将纷纷前往效力,就连“谋无不中,量无不容”的李密也加入了进去。不久以后,李密的威信在瓦岗寨中超过了翟让,徐茂公等人劝翟让将首领的位子让给李密,翟让答应了。

翟让是否真心让位于李密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翟让的很多旧部对此事深感不服,有一个名叫王儒信的人直接建议翟让把李密杀了。消息传到李密的耳中后,李密决定先一步动手,于是设宴款待翟让,埋伏的士兵出现后,徐茂公顾念昔日旧情,勇敢地站出来保护翟让,但由于势单力孤,他自己被砍伤,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翟让被杀害。

在场的单雄信担心自己是翟让旧部,李密不放过他,于是直接向李密服软投降。原本李密对单雄信是比较佩服的,但是他在关键时刻表现出来的胆小与懦弱着实让李密看不起,不过单雄信毕竟是一员猛将,有可用之处,再加上他的投降确实很诚恳,李密最终接纳了他。

除此之外,保护翟让的徐茂公也被委以重任,李密十分欣赏他的忠诚。

后来各派势力之间相互争斗,李密投靠了实力雄厚的王世充,王世充让李密率军攻打自立为大丞相的宇文化及,由于徐茂公、单雄信等一帮将领骁勇善战,宇文化及很快就被打败了,李密的势力也逐渐发展壮大。

尽管李密此时已经归诚,可毕竟是半路朋友,王世充对他很不放心,李密的强大更加引起了王世充的不安,不久他便率兵与李密交战。虽然有徐茂公、单雄信这样的勇将伴随左右,但李密的实力远远低于王世充,不久就战败了。这时,单雄信再次表现出了懦弱的一面:他直接投靠了王世充。

与他出生入死的徐茂公则在此时选择投靠了李世民。

由于李世民这个人“发迹多奇,聪明神武”,他所领导的势力很快便发展壮大起来了,此时兼并其他势力便是局势发展的需要,于是他和王世充之间的争夺也就在所难免。而单雄信早已成为了王世充手下的一员猛将,当他看到敌方的领导者李世民尚且年轻,根本就不把他放在眼里,扬言仅凭单枪匹马就能取李世民性命,李世民听闻消息后十分恼火。

后来王世充兵败,原本打算直取李世民性命的单雄信做了对方的俘虏,徐茂公因念及昔日出生入死之情而力劝李世民饶恕单雄信,并表示若李世民杀掉单雄信日后一定会后悔。

虽说李世民看到如此一员良将自然心动,但乱世之中的领导者最忌讳的就是见风使舵的部下,有这样一帮人存在于左右,无疑是巨大威胁。

每当想到单雄信投降李密、投靠王世充等种种劣迹时,李世民就感觉不能把单雄信收归己用,但如果放了他,他一定会投奔到敌军那里去,这同样是个威胁。留也不是,放也不是,李世民最终下定决心处死单雄信。

最终单雄信被处死,徐茂公则念及情谊,偷偷对单雄信的妻儿照顾有加。

天下统一之后,李世民以“兴大慈悲,德泽远洽”之心治国理政,在使用人才方面不拘一格,就连单雄信的儿子单道真也得到了重用,被朝廷封为梁州司马。

盛世的繁华使得唐太宗忘却了昔日征战沙场时的种种残酷,后面多代皇帝似乎都没想到统一天下时的宿敌会进行报复,而单雄信的后人则永远记得这笔家仇,并将其隐藏在心中。

根据《元和姓纂》记载,单雄信的后代一直有人在李唐的朝廷中做官。距单雄信被杀二百五十多年的黄巢起义发生时,单雄信的第十一代孙单兴、单旺、单茂、单盛四人果断加入了以消灭李唐为目标的起义队伍,此四人在反唐征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军中上下称他们为“黄军四杰”。

后来黄巢率军攻破长安,犯下了“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的滔天罪行,单雄信的后人在这场大祸中出力极大,肆倾泄自己的祖先单雄信被杀的怨仇。

黄巢起义虽然没有彻底覆灭唐朝,但是也给唐朝带来了巨大损失,不知道九泉之下的李世民看到这一幕后会对当初不听徐茂公劝告杀单雄信一事作何感想!

好书推荐

所谓读史使人明智,历史上很多故事,对于现代的我们而言依旧极具发作用,因此笔者建议各位多读一读史书。

曾国藩曾言:“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年轻时期的曾国藩甚至可以用“愚笨”来形容。他能以庸才之资,而成一代“圣贤”,就在于日夜勤学苦读。

可见,读书真的能启迪智慧。

在曾国藩的书桌上,就常年摆着这本奇书——《智囊全集》。曾国藩日夜捧读,纪晓岚倒背如流,康熙只允许内部流传,都是为了传承《智囊全集》中智慧。因为,唯有智慧,才是“英雄不问出处”的立身之本。

杜月笙得到这本书之后如若至宝,因为他识字不多,就让人边读边讲解,经常听得如醉如痴,感慨说:“读懂这本书,才算读懂了社会。”

即便是在现代社会,很多企业的老总也都喜欢读这本书,万达集团的董事长王健林就非常推崇这本书,从中学会了很多道理智慧,他也将这本书推荐给万达高层诵读。

《智囊》是明代奇才冯梦龙所著一部智慧故事总集,全书收录了上讫先秦下至明代1238个谋略智慧故事。将古人智慧以故事方式展现,有趣;然后再进行解读,提炼出人生智慧,有料。

因此,笔者建议各位可以读一读这本奇书,不过原版的乃是文言文叙述,理解难度较大。笔者在这里向大家推荐一套文、白对照版的《智囊全集》。需要《智囊全集》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横条,进行购买~

标签: 徐茂公

更多文章

  • 隋唐英雄徐茂公,扶武则天上位反被剖棺,墓中出土帽子成国宝

    历史人物编辑:青莲简史标签:徐茂公

    和佛赏花去/文提起李绩知道的人不多,但如果提起隋唐演义中的徐茂公,恐怕都能说上一说,其实,李绩就是徐茂公。他原名徐世绩,字茂公,为凌烟阁功臣,一生辅佐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信任和重任。被赐国姓李。后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就改名李绩。李绩墓在昭陵博物馆园区内,徐茂公死后也是享受殊荣,陪葬昭陵。

  • 李治为何要除掉长孙无忌?娶武则天只是诱因,徐茂公才是关键因素

    历史人物编辑:韦贵祥标签:徐茂公

    回顾历史,大唐可谓是一个极为奇特的存在,从唐朝建立以来,便以极为强势的姿态崛起,将中原一并统一,并且在建立王朝后连着三代皇帝,各个丰功伟绩,被万世传颂。李渊作为开国皇帝,建立了大唐,功绩自然不用提,李世民平定内乱,征战四方,联手自己的父亲一起确定了大唐王朝的基业,和李渊一起称为开国皇帝也不为过。相反

  • 瓦岗山牛鼻子老道徐茂公,死后为何被武则天掘墓戮尸,是孙子坑爷

    历史人物编辑:刘申伟标签:徐茂公

    李勣(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字懋功,曹州离狐(今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人。唐朝初期名将。他早年投身瓦岗军,后随李密降唐。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他出将入相,功勋卓著,被朝廷倚为股肱之臣。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问题来了,这么牛逼的人物,为何被武则天开

  • 李世民为何把龙袍披在徐茂公身上?赵匡胤要会此妙招,历史改写

    历史人物编辑:深更侃史标签:徐茂公

    徐茂功身上的衣服不是御服,而是李世民的休闲服。李世民在宴席上对李济说:“我要为太子找顾命大臣。我正在考虑。没有什么比你更合适的了,过去你还没有忘记你的老主人李密的恩情,李济咬着手指发誓,李济喝得烂醉,李世民脱下衣服盖上。看来这不是偶然的宴席,而是李世民有意营造的氛围,目的只有一个:有心!总而言之,李

  • 败将被李世民处斩,徐茂公却偷偷照顾其妻儿,结果给大唐留下祸根

    历史人物编辑:彭虎标签:徐茂公

    说到李世民这个人,给我的感觉就是“仁君”。不管是在朝堂之上还是在私下,李世民都能够耐心听取大臣的意见。但是,听取大臣的意见也分什么事情。隋朝末年,因为隋炀帝的统治太过于残暴,各地纷纷起义,战火四起。瓦岗寨在李密的带领下也很快发展起来,在李密的身边有单雄信和徐茂公两位大将。单雄信这个人非常厉害,善用一

  • 李懋功就是《隋唐演义》里的徐茂公,他不是军师而是一员武将

    历史人物编辑:黎顾百年V标签:徐茂公

    诸葛亮是千古智慧人物的代表,往往鹅毛扇一摇,计上心来。他在三国时期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隋唐时期,也有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此人羽扇纶巾,头戴儒冠,计谋百出,便是瓦岗寨的第二号人物徐茂公。但是《隋唐演义》对于人物的刻画,远远不及《三国演义》。徐茂公的原名叫徐世勣,字懋功。他的名字,怎么到了后来又变成

  • 他睡了隋炀帝皇后,俘虏徐茂公,应该一统天下,比李唐更得民心

    历史人物编辑:一丫文史阁标签:徐茂公

    隋末烽烟四起,各路反王逐鹿中原,今天故事的主人公,他比李唐更得民心,这个人,便是有道无福的窦建德。听过隋唐题材评书或是看过《说唐》《兴唐》的朋友们,对“十八家反王、六十四路烟尘”这句话并不陌生。隋炀帝因为征讨高句丽,大兴土木,致使天下刀兵四起,百姓流离失所,田地荒芜。在河北贝州漳南县居住的窦建德,看

  • 徐茂公临终说:若我后代出高人一定要杀,不然必造反,结果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浩论古今标签:徐茂公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每逢乱世,总会豪杰并起,他们或图名,或牟利,或者只是单纯地凭借着一腔热血,要为天下百姓谋一个安稳的年代而纵身投入混乱的时局。英雄造就时势,时势也成就英雄。乱世之中,能留名青史的也都是些有着真才实学而心怀天下的真英雄。在隋唐时期,中原大地上群雄并起,众人都因不满隋炀帝

  • 武则天为泄愤,让人挖了徐茂公的坟,为何见到陪葬品直呼徐狡诈?

    历史人物编辑:朱朋标签:徐茂公

    徐茂公指的是唐朝初期的名将李勣,他的本名是徐世勣,家里很有钱,为人也很友善,经常救济穷困潦倒的百姓,隋朝末年的时候参加了瓦岗军,在军队中出了很多有用的计谋,很受翟让的信任,后来他又劝说翟让投靠李密,一起讨伐隋炀帝杨广,徐世勣在军中表现突出,才识过人,还被李密封为右武候大将军。自李密被王世充打败后,李

  • 武则天为泄愤,竟让人挖了徐茂公的坟,为啥见到陪葬品直呼徐狡诈

    历史人物编辑:陈泽源标签:徐茂公

    在小说隋唐演义里,徐茂公是一位军师,他能掐会算,精于算计,堪称神人。而历史上的徐茂公并不会什么风水法术,但这个人也很了不起,他的军事素养和对人情世故的理解都很高,徐茂公本人也堪称隋唐时期的第一流人物。他先后辅佐过翟让、李密、李渊、李世民和李治。对唐朝而言,徐茂公也算是三朝元老级别的大功臣了。那么,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