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39军是沈阳军区的王牌军,前身可以追溯到红军时期的红十五军团。抗日战争时期是新四军3师,抗战胜利后整编为东北民主联军二纵,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整编为东北野战军二纵、四野39军。
1985年,沈阳军区39军整编为合成兵种的集团军,和38军、54军一并作为陆军三个快速反应的集团军。1983年5月,39军军长和政委同时换人。徐惠滋担任39军军长,宋克达担任政委。两人都是四野39军土生土长的军职干部,如果论资历的话,宋克达比徐惠滋还要老一些。
徐惠滋:由师长越级提拔39军军长
1932年12月,徐惠滋出生于山东蓬莱。7岁时,他跟着父母闯关东,来到了辽宁丹东。1948年7月,徐惠滋在沈阳读完中学后被骗到了国民党军宪兵营当兵。1948年9月,辽沈战役爆发,东北野战军横扫国民党军队,徐惠滋被解救出来后编入39军117师349团1连,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辽沈战役后,东北野战军挥师入关,参加平津战役。在天津战役中,1连担任主攻部队的尖刀连,负责打开和巩固突破口、掩护团主力投入纵深战斗的任务。在天津城外护城河进攻战斗中,徐惠滋冒着枪林弹雨爆破了敌人一个地堡,俘虏了3名敌人,被117师记大功一次,还发了奖章和喜报。
建国前后,徐惠滋随39军一路向河南、湖南、广西进军,先后参加了宜沙战役、衡宝战役、广西战役。连续作战荣立的战功让徐惠滋成长为一名排长,并被选为预备党员。
1950年元旦过后,117师从广西回到河南淮阳,在抓好治理颍河任务的同时,积极整肃军纪。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战火很快烧到了鸭绿江边。徐惠滋跟随117师迅速坐火车北上,展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准备工作。
1950年10月19日夜,117师从吉林省长甸河口入朝作战。在到了鸭绿江对岸的时候,徐惠滋深情地望了一下祖国。在朝期间,徐惠滋先后参加了一至五次战役,曾在深夜零下25度阻击联合国军,也曾带领连队跳进冰冷刺骨的临津江水追击美军和南朝鲜军,胜利完成了117师赋予的作战任务。
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1953年9月,徐惠滋跟随349团从新义州回国。在随后30年的军旅生涯中,徐惠滋一直在39军工作,从一名正连职军官成长为正军职高级干部,先后担任39军作训处副处长、侦察处处长、116师副参谋长和117师师长。1983年5月,50岁的徐惠滋由师长越级提拔为军长。
宋克达:土生土长的39军政委
1928年7月,宋克达生于江苏盐城。虽然家庭不是很富裕,但是父母还是紧衣缩食送年幼的宋克达上学读书识字。刻苦学习不仅让他学到了文化知识,更为他以后干革命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略了他的家乡,目睹日军的暴行和新四军领导的敌后武装斗争,少年宋克达立志长大后参加新四军。
1944年8月,年满16岁的宋克达告别父老乡亲参军入伍。由于文化底子好,刚参军他就被送到苏北军区抗大五分校上学,毕业后分配到了新四军第3师8旅22团宣传队担任分队长,时任3师师长就是开国大将黄克诚,位列大将陈赓之前,粟裕、徐海东之后。
经过多次部队转隶整编,1948年,宋克达担任东北2纵4师10团1营3连指导员。此时的徐惠滋才刚刚当兵,但是宋克达已经是连队指导员,所以说宋克达在39军的革命资历比徐惠滋老很多。
1949年,宋克达所在的部队整编为39军115师,当时39军下辖115师、116师、117师和152师,全军共6.8万余人。宋克达和徐惠滋在39军编成内参加了从北至南的一系列战役,1950年10月,两人一同入朝参战。
抗美援朝期间,宋克达一直从事政工岗位,先后担任连队指导员、团政治处干事。1953年,宋克达担任了39军干部处副处长,此时的徐惠滋还只是一名连队主官,两人差距还是非常大的。
从朝鲜回来后,宋克达一步一个脚印,几乎干过一名政工领导需要任职的每个岗位。先后担任了沈阳军区干部部计划调配科科长、115师344团政委、115师副政委和政委、39军政治部主任和副政委。1983年5月,不满55岁的宋克达担任39军政委。
两人谁职务最高?
两人搭班子两年多时间,1985年百万大裁军,徐惠滋从军长直接被任命为常务副总参谋长,官至大军区级别。宋克达被任命为沈阳军区副政委,成为一名副大军区级干部。
徐惠滋在担任了10年副总参谋长职务后,1995年7月调任军事科学院担任院长。宋克达于1987年11月担任沈阳军区政委,1993年12月,年满65岁退出领导岗位。从两人最后职务来说,两人职务是平级,都是正大军区级,但是徐惠滋晋升为上将,宋克达是中将,所以徐惠滋职务还是高于宋克达。
让人惋惜的是,在退役两年后,1995年7月,宋克达因病在沈阳逝世,享年67岁。2005年1月,徐惠滋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向两位将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