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武则天的政治成长史是从“废王立武”事件开始的。在这一重大事件中,上官仪属于支持派,而不是反对派。
为武则天登上政治舞台做过贡献,且从未公开反对过武则天的上官仪,为什么最后还是被武则天杀了?其中缘由细说起来可叹又可笑。
麟德元年,唐高宗突然起了废后的念头,想要罢黜武则天的皇后之位,史称“废后风波”。
关于唐高宗为何突然要废除武则天的后位,众说纷纭。
有说武则天专权,引起唐高宗反感。
有说武则天与道士郭行真“行压胜之法”,引得高宗震怒。
有说此事与魏国夫人有关。
因武则天的关系,武则天的姐姐韩国夫人和她的外甥女魏国夫人均与唐高宗有染。唐高宗想要给魏国夫人一个名分,却遭到武则天的坚决反对,使得高宗大为光火,不甘忍受武则天带给他的诸多掣肘,因而心生废后的念头。
不管原因如何,反正唐高宗是起了废掉武则天的念头了。
于是,唐高宗偷偷地召上官仪前来商议废后之事,此时上官仪任宰相之职。
皇帝已有主意,臣下顺势附和,这原是御前奏对的惯用做法。
所以,上官仪对皇帝废后的想法表示了赞同。
《大唐新语》记载:高宗大怒,密召上官仪废之。因奏:“天后专恣,海内失望,请废黜以顺天心。”
皇帝当即命令上官仪草拟了诏书。
哪想,皇帝身边有武则天的眼线,得知此事后飞奔到武则天跟前,一五一十地都告知于她。武则天得知此事后,立即跑到皇帝跟前为自己辩白。
高宗皇帝性情柔软,且与武则天一直关系良好,听了武则天的解释,立马就放弃了废头的念头。
可诏书还在那儿摆着呢,总得给武则天一个说法。
为了不让武则天记恨自己,唐高宗只得给自己找一只替罪羊。而上官仪很不幸地就成为了那只替罪羊。
《大唐新语》记载:高宗恐后怨怼,待之如初,且告之曰:“此并上官仪教我。”《新唐书》亦说:帝乃悔;又恐后怨恚,乃曰:“上官仪教我。”《资治通鉴》犹说:犹恐后怨怒,因绐之曰:“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
因此,武则天很是厌恶和憎恨上官仪。
上官仪曾经出任过故太子李忠陈王府的咨议参军,与王伏胜一起为李忠做事。
武则天就指使许敬宗诬陷上官仪、王伏胜与李忠谋反,上官仪就被关进大狱了。上官仪和他的儿子,还有王伏胜都死在了狱中,家口籍没。
跟上官仪交好的朋友,如右相刘祥道、左肃机郑钦泰等朝士,皆受牵连,或流放,或贬官。
上官仪这颇具有戏剧性的悲剧结局,让人唏嘘感叹不已。
自古言,伴君如伴虎。
在皇帝身边当差,并不是一味的顺着皇帝,就能保证自己的绝对安全。
在今天看来,上官仪的这次御前奏对,表现得有些不够成熟。
首先,上官仪对唐高宗的认知不够准确。
这位皇帝历来不够决断,所以朝政曾一度被长孙无忌等人把持。
在“废王立武”事件中,因朝臣反对,皇帝是一退再退,但是他的退让还是没有得到长孙无忌的许可,如果不是后来李义府等人突然加入支持他的队伍,“废王立武”事件可能会不了了之。
由此可见,唐高宗的性格中有偏软的成分,没有足够的外力支撑,做不了什么大事。
其次,上官仪对唐高宗废后念头的把脉不够准确。
他没有意识到,唐高宗此时提废后,并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而是一时的冲动。
武则天历来受宠,跟高宗的关系一直融洽,二人之间从未出现过明显的感情裂痕,武则天在唐高宗的心中具有稳固的地位。而且二人育有多个子女,还有武则天所生的太子。
当皇帝提出废后的时候,上官仪但凡多问一句“废除了皇后,太子怎么办”,估计皇帝当场就会反悔,搁置此事不议。也就没有后来发生的事情了。
上官仪自贞观初年进士及第,从晋王府参军事的正八品官,做到当朝宰相,一路走来,肯定诸多不易。
他明明没有反对武则天的主观想法,只因皇帝有心,臣下附议,便招来杀身之祸。除了感叹在皇权至上的时代为官不易,也感叹做人做官都应该懂得审时度势明哲保身。
用一首打油诗结尾: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一招不谨慎,祸及池鱼虾。
四海之内皆朋友,用我的【故事】就你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