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龙兴朔漠,践夏戡金,荡平西域,师行万里,犹出入户闼之内,三代而后未尝有也。——《新元史》
要是说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相信很少有人不知道他的大名,就算在国外也是一样的。当初,铁木真凭借着强悍的实力统一了蒙古各个部落,组成了一支战斗力异常凶猛的队伍,可以说在那个时候鲜有敌手。他率领着铁骑征服了亚欧大陆的绝大部分地方,使得当时的西方人闻风丧胆,甚至还将其命名为“上帝之鞭”。
正因为这样,千百年来,成吉思汗一直都是一位在全球都有很大知名度的历史人物,对于他的评价也分为多个方面,历来争议不断。这也属于正常现象,有人夸赞他,自然也就有人会抨击他,但都不会影响铁木真在历史上留下了非常有影响力的一笔。
众所周知,忽必烈后来建立起了元朝,在历史上仅存在了98年。但大家也有可能发现,元朝是我们少数并不太了解的一个朝代,有关它的小说与影视作品也比较少的。直到元末明初的时候,因为朱元璋的出现,才对那段时期有了更多的记载。而我们今天所要介绍的就是生活在元末时期的铁木健,也是成吉思汗的铁木真的堂兄弟。
史书上对于铁木健的记载也并不多,我们大概可以知道他也是一位难得的良臣,还被封为南平王,有很大的功劳,在朝中举足轻重。不过,每个朝代到了后期,总有那么几个昏君,而像铁木健这样尽职尽责的功臣也往往不会得到重视。
如果有熟悉历史的朋友们,应该会非常清楚这一点,昏庸的君主不仅不会重用铁木健,反而会因为他功劳比较大而进行猜忌。历史总是如此的相似,这一幕不知道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已经上演过多少次了。
既然受到了皇帝的猜疑,为了避免之后皇帝那一天不开心了拿他出气,铁木健选择果断辞官,带着自己的家人远走他乡,过隐居田园的生活。此外,他们为了掩饰自己的身份,还专门改姓为余。这么做一来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二来他已经看出王朝元气已尽,灭亡是早晚的事,要是不及时改为汉姓,到时候很有可能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不过,在前往四川的路上铁木健因病去世,他的几个孩子将其埋葬过后,便选择分开逃亡。因为他们一行人数量庞大,很容易引起他人怀疑。可是,自此一别之后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见了,为了避免到时候大家的后代不能相认,所以需要提前想一个暗号。
最终,铁木健的几个孩子作了一首四川余氏传家诗,“子本元朝宰相家,红中追散入西涯。十人姊妹归何处,凤尾桥头插柳桠。若有子孙不认祖,例如江边浪淘沙。有人记得诗八句,万古流传是一家”。时光荏苒,他们几人分别之后就没有再见过对方,为了不被追杀完全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六百年后,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我们的历史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篇章。更为重要的是,这个时候已经有了报纸这样的通讯手段,大家可以通过这个手段更为方便地找到对方。其中一人便试探性地在报纸上刊登了他们家族所传承下来的那句诗。结果还真的有人回应了,就这样当初分开的兄弟,时隔六百多年他们的后代又重新相认了。
经过这么长的时间,他们早已经没有了当时蒙古族的特征,看上去与汉人没什么太大的区别。生活习惯就更不用多说了,早已完全适应了汉人的生活习俗,如果不是因为当初几兄弟有远见,制定了暗号,那很可能就没有再相聚的机会了。
除此之外,他们每家还都保存着自己的家谱以及当初传承下来的蒙古服装与腰刀,这些也都可以证明自己的身份。不得不说,这也算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了。和他们一样,在我们很多地方依旧保存着自己家族的族谱,甚至在一些节日上大家也会一同祭祀。这也是我们一直流传下来的传统,它不仅仅只是一个记录家族人员的东西,更为重要的是其中所凝聚的家族精神,以及代代相传的美德以及家训。
随着现代化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加快了很多,我们已经逐渐简化了这一传统,甚至快要丢失了。但无论到了什么时候,了解自己家族的传承还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