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和亲”一直是稳定边疆的一种重要手段,汉有“昭君出塞”,唐有“文成公主进藏”。
王昭君和文成公主,两个人都是非常伟大的女性,他们以自己柔弱的身躯,担负起和平的重任,远嫁异域,成为稳定边疆的的定海神针。
后人歌颂她们的伟大和奉献,但是却鲜有人知他们为此付出的巨大牺牲。比如文成公主,嫁入吐蕃9年后,她的丈夫松赞干布就去世了,她一个人在吐蕃孀居生活了31年。
后来,唐高宗李治曾经想接文成公主回去,但是,却被文成公主拒绝了。
这是为什么呢?
难道文成公主就不想家吗?难道文成公主就不想她的老父母吗?难道文成公主就不怀念大唐的繁华生活吗?
其实,不是文成公主不想回去,而是她已经身不由己,她已经不单单是一个远嫁的女儿,她还是大唐和吐蕃友好的象征,有她在,大唐和吐蕃就有友好的基础,她若是回去,大唐和吐蕃的关系就会破裂。
事实上,即便是文成公主还在世的时候,吐蕃已经开始背叛和平诺言,开始武力进攻大唐的领土,此时的文成公主更加的不能回去,她要尽力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哪怕只是到寺庙里进行祈祷。
文成公主进藏,柔弱的肩膀扛起大唐和吐蕃的友好
公元634年,松赞干布统一了吐蕃各部,建立了统一的吐蕃王朝。
就在这一年,唐太宗李世民派大军去攻打吐谷浑,由老将李靖率领,大将侯君集,李道宗配合,最终将吐谷浑纳入大唐的版图。
虽然降服了吐谷浑,但是毕竟山高皇帝远,李世民也害怕吐谷浑再次造反,就“打一巴掌给个枣”,送了一个大唐的宗室女给吐谷浑王,以缓和关系。
这件事,被松赞干布在大唐的使臣知道了,把这个消息传递了回去,松赞干布也动心了,也想娶一个大唐公主回去,就让使臣向李世民提亲。
当时的吐蕃在李世民眼里,就是塞外之地,根本上不了台面,想都没想就给拒绝了。松赞干布的使臣捧了一鼻子灰,回去了。
松赞干布听说李世民拒绝了,倒也没生气,想着自己是不有点唐突了,连点礼物都没给老丈人准备,确实不妥。于是,备下厚礼,再次让使臣去长安提亲。
毫无悬念,李世民再次拒绝了。
这下松赞干布生气了:“老李头你是不是蹬鼻子上脸了,不给你点颜色看看,你是不知道本大王可以搂你的后腰”。
公元638年,松赞干布开始攻击大唐的领土,20万大军很快打到了大唐的松州(今四川省阿坝州)。李世民当然不害怕,只派出了5万步兵,由侯君集率领,应战松赞干布。
最终侯君集以少胜多,打赢了松赞干布,但是,李世民也不敢小看吐蕃了。
考虑到北有突厥,东北有高句丽,边境尚不稳定,为了不至于多线作战,李世民答应了松赞干布的请求,派出公主“和亲”。
当然,李世民是不可能派自己的女儿去的,他从宗室里面找了一个女子,突击加封为“文成公主”,
这真是“人在家中坐,公主天上来”,这位宗女也是一脸懵,怎么自己就成公主了呢?她不知道的是,还有漫漫路途在等待着她。
关于“文成公主”的身世,史料中记载的极其有限,只有一句话“文成公主,原宗室女”。
至于是谁的女儿,不知道,叫什么名字,不知道,只知道她出生在“任城”,因此,推测她为任城王李道宗的女儿。而且,文成公主进藏,也是李道宗护送过去的,到达吐蕃后,松赞干布也向李道宗行了“子婿礼”。
当然,这些都是一些推测。不管文成公主是谁的女儿,反正她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出发了。
公元641年,在李道宗的护送下,文成公主正式出发,前往遥远的吐蕃,她不知道前方等待她的是什么,她只知道此行是皇命所托,责任重大。
那个年代,道路不畅,交通不便,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马车。经过几个月的颠簸,送亲队伍终于到达了吐蕃境内的“柏海”。在这里,松赞干布已经等候多时了,经过一番寒暄和礼节之后,松赞干布敲锣打鼓的把新媳妇接回了家。
文成公主其实不是松赞干布唯一的媳妇,在她之前,松赞干布已经有了5个媳妇,其中一个还是尼泊尔的公主。
但是,松赞干布对文成公主是出奇的好,不但封她为“王妃”,还特意为她建造了一座宫殿,就是现在的布达拉宫。不过由于年头太久,原来的宫殿已经毁于大火,现在的布达拉宫是后来重建的,里面有小部分原来的建筑。
文成公主不喜欢当地的风俗“赭面”,松赞干布立马下令禁止;文成公主不喜欢当地的“毡韦”,就是用毛毡和皮革做成的衣服,松赞干布带头穿上丝绸制作的衣服。
从这些细节能看出来,松赞干布是真心的臣服于大唐,他宠爱文成公主,不仅仅是夫妻感情,更是向大唐传递一种信息。
文成公主也不是空手而来,他带来了大量的中原书籍,包括各种工艺类,制造类,医学类,为吐蕃带来了丰富的中原文明。文成公主本人也是心灵手巧,教会了当地人纺织的技术。
为了能够学习到更多的中原文化,松赞干布更是派出了大量的吐蕃弟子到长安国学馆进行学习。
在文成公主的影响下,吐蕃大地上渐渐显示出了汉人的风气,唐朝人陈陶在他的诗歌《陇西行》中写道: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可以说,文成公主的到来,让大唐和吐蕃的关系空前的密切起来。
唐太宗远征高句丽,得胜归来,松赞干布送上7尺金鹅;唐朝大将王玄策在天竺被围,松赞干布派兵去解围;李世民去世,松赞干布派专人过去祭奠并送上金银珠宝;唐高宗李治登基,松赞干布亲自写信过去,表达自己的忠心。
大唐女婿做到这个份上,也算有心了。
但是很可惜,9年后,松赞干布就去世了,由于他的儿子死的比较早,所以由他的孙子芒松芒赞继位,大臣禄东赞辅政。
这个时候,文成公主的地位就比较尴尬了,没有了丈夫,他就成了真正的“寡妇”,在这个地方,他没有任何的亲人。
唐高宗李治也曾经想让她回到大唐,但是,经过再三的考虑,文成公主还是拒绝了唐高宗的好意,决定留在吐蕃生活。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回到娘家生活不好吗?
文成公主的大局观,舍个人为国家
其实,哪有不想回娘家的姑娘,在文成公主心里,她肯定是想回去的,但是,他明白她不能回去,因为此时的她已经不是大唐的宗女,而是一个连接大唐和吐蕃的纽带,是吐蕃人人敬重的“绿度母菩萨”。
第一:情感寄托
文成公主毕竟和松赞干布一起生活了9年,而且夫妻恩爱有加。自古讲究“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儿家,嫁到了婆家就是婆家的人,在吐蕃生活了9年,文成公主已经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
而且,由于文成公主为吐蕃带来了先进的文明,吐蕃人都视文成公主为“绿度母”,在吐蕃人中有着极高的地位。
她若回去,就是凡人一个,她在吐蕃,就是人们心中的女神。
第二:回去身份更尴尬
我们都知道,文成公主在大唐的时候,只是一个普通的宗室女,仅仅是因为选中她为和亲的对象,才封她为公主,并不是真正的公主。
如果回到大唐,她的身份就尴尬了,总不能再次剥夺了她公主的身份,变回普通宗室,即便如此,已经在吐蕃为人妻9年的她,还如何再次出嫁。
第三:为大唐和吐蕃的友好
文成公主就是大唐和吐蕃友好的象征,她在,大唐和吐蕃还是亲戚,多少面子上还是要顾的,她若回去,那就是彻底撕破大唐和吐蕃的关系,那么,文成公主这9年的努力就白费了。
芒松芒赞刚继位的几年里,由于年龄小,吐蕃大政是由禄东赞掌握的。这个禄东赞就是当年替松赞干布提亲,三次出使大唐的人,因此,他是“亲大唐派”。
松赞干布死后的几年里,由于禄东赞的坚持,吐蕃和大唐继续保持了几年的友好,但是,禄东赞死后,吐蕃立马就对大唐发起了进攻,就是“大非川之战”。
公元663年,吐蕃进攻吐谷浑,大唐派出薛仁贵带兵出征,但是,由于大唐远征,避实就虚,直接切断了大唐的粮草供应,导致大唐惨败,薛仁贵被俘。
而此时,文成公主还在世,作为一个女儿,他左右不了这些军国大事,她唯一能做的就是每日到庙中进行祈福。
公元680年,文成公主去世,人们把她埋葬在了松赞干布陵墓的旁边。
她奉命进入吐蕃39年,孀居了31年,为大唐和吐蕃之间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推动了吐蕃文明化的进程。
虽然她再也没有回到过娘家,虽然他没能阻止吐蕃和大唐之间的开战,但是,并不妨碍她在人们心中的伟大形象,这种伟大,是大唐和吐蕃都认可的,而且是人民自发给予的。
这就是文成公主,一个值得后世永远纪念的女性。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历史百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