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所有封建王朝中相当兴盛的一个大一统王朝,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占很重要的一部分,唐朝共经历了二十一任皇帝,存在了二百八十九年的时间。
唐朝是隋朝之后的王朝,隋朝末年帝王昏庸无能,各地战乱四起,当时的唐国公李渊也借着这个势头顺势起兵。
在各地势力云集的隋末,最终脱颖而出的还是李渊带领的李唐势力,李渊在618年称帝建立了大唐王朝,唐朝建立后出现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玄武门之变。
在这次政变中,唐太宗李世民诛杀了原太子李建成成为新太子,虽然李世民手段毒辣了些,但他身为皇帝确实做到了将国家发扬光大。
李世民开创的贞观之治为唐朝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接着唐代的第三任皇帝唐高宗更是将唐朝的版图发展到了最大。
唐朝第四任皇帝李显继任几年之后,就被我国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夺了皇位,武则天统治十五年后前任皇帝李显和几位大臣设计进行了神龙革命,重新将皇位掌握在了李家人手中,唐朝得以延续。
唐朝再一次达到高峰是玄宗李隆基即位后打造的开元盛世,但即使唐朝几次达到了高峰,这个封建盛世王朝也没有逃脱出现叛乱的命运,虽然玄宗一度让唐朝达到顶峰。
但在他在位末年唐朝也还是出现了虚假的繁荣,也因此在国内出现的动乱,这就是唐朝第二次大型的动乱—安史之乱,在安史之乱后,唐朝便不再像之前那样兴盛。
但之后的几任皇帝还是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让唐朝多维持了几年,通过唐宪宗、唐武宗、唐宣宗的努力,唐朝的国力有了一部分的恢复。
但宣宗的一个失误却让好不容易恢复的唐朝再次进入了绝境,这也间接为大唐王朝埋下了祸根。那么唐宣宗失误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
一、唐宣宗李忱
李忱是唐宪宗的儿子,唐武宗的皇叔,但李忱因母亲地位以及他自己一向少言少语,所以他一直都被人忽略。
甚至被皇侄武宗所看不起,武宗之所以庙号用“武”这个字,自然是与其人物性格有分不开的关系,武宗向来豪爽,豪爽之人大多都看不上扭扭捏捏不喜说话的人,所以武宗在位时一直都对自己的这个皇叔无感,甚至一直都瞧不起他。
李忱寡言少语并不代表他真的唯唯诺诺没有才学,他只是习惯于将自己的想法藏在心中,不被人所知,但就是这样才造成了他在其他人心中好拿捏的形象。
武宗即位几年后便生了大病,一直都没有好转,但武宗还一直都没有后代,这让其身边的宦官抓住了机会。
在武宗病危时,其身边的宦官假借皇帝旨意将看起来好掌控的李忱立为了皇太叔,将其作为了皇位的继承人。
李忱顺利地接过皇位,在接见臣子时总是一脸悲伤,以表达自己对于武宗的感情,但在处理事务时却从未见有优柔寡断,一众大臣们这才看清李忱的实际性格,可以说,那些宦官误打误撞将一个品性优良的人推上的皇位。
李忱在位时勤政爱民,将国家大事打理得井井有条,运用多种手段避免了宦官之乱,还将之前的几任皇帝在位时留下的问题做了良好的解决。
但古代再好的皇帝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舍放权的情况,因此许多皇帝都会采用各种手段追求长生,李忱也是如此,正是因为追求更长寿命,李忱服用了太医进献的所谓仙丹,这枚仙丹成为李忱的催命符,并导致他因此中毒身亡。
二、李忱一生成就
虽然李忱去世的原因很不雅,但他在位的十三年为唐朝做出了很大贡献。李忱在位时,十分喜欢阅读《贞观政要》,甚至达到了爱不释手的程度。
李忱在位的十几年,一直在努力学习唐太宗,他也很好地做到了,与许多猜忌臣子的皇帝不同,李忱十分善于礼贤下士,他对于臣子总是可以做到积极听取他们的意见,从不会觉得被臣子指出错误就是丢了面子。
正是因为他在努力向太宗看齐,一直在努力做到勤政爱民,史称小太宗,这何尝不是人们对于他模仿唐太宗的认可,这也说明了李忱确实做的很好。
李忱在位时,改正了武宗不管不顾大肆打压佛教寺庙的行为,对佛教的存在重新进行了规划,将信仰佛教的民众和官员因此收入了自己手中,从而巩固了皇权,事实证明,李忱对待佛教及其教徒的行为被武宗一味的打压更加有效。
不仅如此,李忱还将已经进行了半个多世纪的“牛李党争”彻底了结,他将李派的带头人李德裕赶出了朝堂,并用这番雷霆手段将牛派人士进行了一定的威慑,改变了朝堂两派相争的不和平状态。
想要整治好一个国家,最不可或缺的就是人才,我国如今为了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使用了许多方法为农村招揽人才,李忱也是如此,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因此他十分注重科举,在古代,选拔人才最好的办法就是科举,这与现代有许多相似之处。
李忱招揽人才时还会考虑许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启用的人才不能与多方有瓜葛,一旦有了牵扯就会出现不公平不公正的情况,所以李忱在启用人才时总是慎之又慎,即使是地方官员,也要经过李忱的亲自考核才能前去上任。
李忱的各种手段让国家在他的治理下进行得井井有条,而且李忱上位是在宦官的推动之下,所以他甚至宦官权利过大对于一个国家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所以他想了很多办法来解决宦官干政的问题。在李忱的努力下,宦官的权利缩小的许多,在宣总掌权时期宦官想要干政难度上升了许多。
李忱的种种做法让唐朝的国力上升了许多,唐宣宗所做的大中之治对于唐朝的影响也是非常之大,是唐朝在安史之乱后能够回复国力的重要原因。
三、为何埋下祸根
其实,在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国力已经几乎降到最低,但经过唐宪宗、唐武宗、唐宣宗三任皇帝的努力,唐朝的国力已经得到了一部分恢复,如果能够选好继任者将这种状态继续维持下去,那么唐朝将有可能维持更长时间。
但唐宣宗掌权末年并没有想到自己会中毒,也没有想到自己会那么快就去世,所以,在之前唐宣宗并没有下旨设立太子。
直到他已经卧床许久,感觉自己的身体已经没有起色时,他才在病床前将自己的三位近侍叫过来,告诉他们自己选的继任者是李滋。
但这件事只有他们三人知道,没有任何一位大臣知晓这件事情,所以这就给了坏人钻空子的机会,另一位宦官王宗实带着军队转而拥立李温,并给那三位近侍嫁祸了假传圣旨的罪名。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温继承了皇位,也就是后来的唐懿宗,从史书上看,唐懿宗并不适合当皇帝,他在位时荒淫无度,整日沉迷于酒色、不理朝政,这让好不容易恢复的唐朝再度落到底端。
所以说,如果唐宣宗李忱可以早点设立太子,或者在确定继承人时让宰相等大臣来见证,或许继承皇位的就是一位勤政爱民的皇帝。所以,才会有人说,唐宣宗的一个决定就断送了一个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