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贞观之治背后的第一夫人“长孙皇后”,对大唐盛世都有哪些贡献?

贞观之治背后的第一夫人“长孙皇后”,对大唐盛世都有哪些贡献?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钱冬霞 访问量:395 更新时间:2023/12/8 16:34:47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其杰出的皇帝,“贞观之治”就是他的功绩碑,而皇后长孙氏作为唐太宗的贤内助,用她独特的人格魅力为这盛世也做出了卓越贡献,使她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名垂千古的杰出皇后。

知书达理

贞观前期在唐太宗和众位大臣的治理之下,唐朝政治清明、国泰民安、蒸蒸日上,这种局面的出现和长孙皇后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她最突出的特点便是顾全大局,在同唐太宗的交谈中,总是劝李世民以国事为重。

世上没有完美的人,打下了大唐江山的唐太宗李世民,有时候也会因一时恼怒而斥责宫人。而长孙皇后就会先将事情压下,事后亲自审讯处理,再禀报给唐太宗。所以当时皇宫之内一无滥刑,二无冤情。

有一次,伴随唐太宗多年的马突然死去,他便要杀掉负责养马的宫人,这时长孙皇后便引用齐景公杀马的典故来提醒唐太宗,不要因一时的愤怒影响了国家。如此一来太宗幡然悔悟,便打消了杀养马宫人的想法。

这些案例足可见长孙皇后是一位好读书,又通情达理之人。虽然她贵为皇后,却从未奢侈度日,在宫中的生活是务求节俭,衣服首饰等等全都是够用就行。

唐太宗在下朝之后,经常和长孙皇后谈起朝廷上的一些政事,但她每一次都会尽力推辞,如果推辞不掉就干脆一言不发,坚守后宫不干涉政事的底线。

规谏太宗的“贤内助”

唐朝之所以能够迎来“贞观之治”的盛世,原因自然是有很多种,不仅仅是皇帝贤明这种简单单一的原因,但唐太宗能够虚心纳谏肯定是缔造盛世的重要原因之一,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利国利民的政策出现。

当时有一位以直言进谏著名的大臣叫魏征,很多皇帝都知道忠言逆耳利于行,但如果天天听听得多了,有时候也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做出一些因一时之气而后悔莫及的事情。

心烦气躁是人之常情,而唐太宗有两个解压方式,一是担任“出气筒”的宰相房玄龄,甘愿让太宗和重臣们发泄一下因政见不合产生的气愤;第二就是“贤内助”长孙皇后事后的安抚、规谏。

唐太宗和长孙皇后之间有个女儿叫长乐公主,太宗平常对其是倍加宠爱。在长乐公主即将出嫁时,太宗给其准备的嫁妆要倍于自己的妹妹永嘉公主,而魏征便以此批评太宗,指责他不应该令公主之礼超过长公主。

太宗接受了魏征的意见,在回到后宫时便对长孙皇后提及此事,长孙皇后并没有因为魏征降低自己女儿的嫁妆而感到不满,反而称赞魏征实乃社稷之臣,劝太宗要多多听取那些逆耳忠言。

另外长孙皇后还派人给魏征送去赏赐,表示自己对他行为的赞赏,希望他保持一贯正义直谏的作风。有了长孙皇后的支持,魏征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更是犯言直谏、据理力争,有一次太宗退朝之后是越想越气,放言要杀掉魏征。

而长孙皇后此时便给唐太宗道贺,这一下就让太宗心中不解,便问长孙皇后为啥要道贺。长孙皇后说主明则臣直,今天魏征直言进谏,正是太宗贤明的原因,故而道贺。唐太宗一听气就消了,便不再想要处死魏征。

深明大义

在魏征死后,唐太宗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前我有这三面镜子提醒我的过失,如今魏征死了,我丢失了一面镜子。”

而唐太宗是什么人,亲自率军一点点打下大唐江山的人,这么一位沙场猛将怎么能忍得了魏征一直以来的反对。原因就是李世民怕亡国,亲自经历了隋朝灭亡的他,最怕的就是重蹈隋朝覆辙。

所以唐太宗才愿意一直保留魏征这面“镜子”提醒自己,而长孙皇后则在太宗想要摔碎这面“镜子”的时候出言制止。可以说唐朝前期百年盛世的基础,同长孙皇后的规谏也有不小的关系。

历史上有不少外戚得权后乱政的现象,而长孙皇后却偏偏反对亲属身居显位,长孙无忌是她一母同胞的兄长,唐太宗多次想要立他为宰相,但每次都遭到长孙皇后的劝阻。

后来唐太宗还是任命长孙无忌为宰相,在长孙兄妹二人的坚决要求下,最终李世民只好罢免了长孙无忌的相位。长孙皇后熟读历史,为了避免出现外戚专权的现象,就连临终之前也在一直规劝唐太宗。

虽然长孙皇后仅三十六岁就结束了短暂的一生,但能从她身上看出深明大义、知书达理,严己宽人等中华女子的美德,这些美德是她对唐朝贞观盛世所作贡献的基础,应当永远被后人所铭记在心。

参考文献:

《论长孙皇后的人格魅力》

《长孙黄河与“贞观之治”》

《长孙皇后:贞观第一夫人,盛世幕后红颜》

-作者-

百川,愿作一介撰史人,笔尽中华五千年。

标签: 长孙皇后

更多文章

  • 长孙皇后给了丈夫怎样的支持,包括下面的一些方面,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人物编辑:他的剪刀手标签:长孙皇后

    相信大家对于古代一些比较贤惠的皇后都是非常记得的,在这其中作为李世民的老婆,长孙皇后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其实就是长孙皇后比较贤德。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李世民在基层皇帝位置之后,随即册封自己的妻子做皇后。在这时为了不让自己的丈夫为后宫的事情继续操心,长孙皇后在管理后宫的时候

  • 如果长孙皇后能多活几年,会挽救大唐皇室很多人的生命

    历史人物编辑:沐雨说史标签: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活到三十六岁就病逝了,如果她多活几年,能让很多惨死的人平安活下来。首先,有长孙皇后在,她会管教着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不会让他们夺斗得那么厉害,她会安慰李承乾,不让他再自卑,也不会任由唐太宗过度宠爱李泰。贞观2年,吴王李恪与魏王李泰同时受封,李恪的封地只有8个州,而李泰的封地却是整整22州,

  • 如果李世民听了长孙皇后的话,后来会有武则天的事吗?

    历史人物编辑:倔强的程序猿标签:长孙皇后

    李世民听了长孙皇后的话,唐朝也活不过300年。大唐的命运选择了武则天,并不是太宗李世民听了谁的。1个贞观十年,长孙皇后三十多年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她在临死之际完成了皇后生涯中的最后一次谏言,也是作为妻子的最后一次家庭唠叨。长孙的三个要求,一是要善待房玄龄,二是要轻安葬他,三是要轻待他的哥哥长孙无忌。第

  • 马皇后:为朱元璋怀偷烧饼,两人相濡以沫30年,贤德堪比长孙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王梓浩标签:长孙皇后

    在中国历史上,马皇后是平凡而伟大女性的独特存在,她与朱元璋相濡以沫三十年,她善良、聪颖、勤俭,在朱元璋创业时,马氏始终如一给予最大支持,成就大业后就顺理成章做了皇后。当年17岁的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做了郭子兴的亲兵九夫长,也就是元帅的贴身警卫。朱元璋聪明机智、灵活处事,常常有独到见解切中要害,逐渐成为

  • 长孙皇后,贵为千古第一贤后,为何总会在腰间系一袋毒药?

    历史人物编辑:余小斌标签:长孙皇后

    贞观初年,上林苑,初春时节的桃花正开得艳,新帝李世民携结发妻子长孙皇后于上林苑内赏桃,春和景明,春光灿烂,桃花熙熙攘攘地在微风中舒展身姿,长孙皇后面若桃花,粲然一笑,于上林苑十里桃林中留下她仅存的一首诗作《春游曲》。本是一次寻常的帝后巡游,可诗作中的“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一句却引得不小争

  • 为什么李世民的嫡子嫡女都英年早逝?原因跟长孙皇后脱不开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孙金星标签:长孙皇后

    对于古代的帝王来说,他们最重视的子女,只有自己正妻生下来的孩子,虽然有一些小妾生下来的孩子同样也能够得到重视,但是在当时的社会当中,皇后生下来的才能够被称作是嫡子,其余的妃嫔,不管身份有多高贵,她们生下来的孩子也只不过是庶子。而一般只要有嫡子存在,那么庶子是没有办法出头的,也就是说一般继承皇位的全部

  • 比武则天有才华,深受李世民宠爱,却没能熬成长孙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安尘读史标签:长孙皇后

    徐惠徐贤妃生于公元627年,现为浙江长兴县。武则天出生于公元624年,现为西安市陕西省,现为山西文水县东。相比之下,武术徐惠有天小三历史。但有些电视剧武则天是徐惠姐妹。然而,电视剧也可以用《纯属虚构》来解释。徐贤妃才华横溢,据史料记载,徐惠在床上翻滚可以用语言与父母交流天才如此不同,4岁时满嘴人。在

  • 长孙皇后是贤德皇后,生的儿子一个比一个差,危害大唐江山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小康标签: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出生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她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结发妻子,13岁就嫁给了李世民。长孙皇后为人贤惠,是史上最出名的贤德皇后,可是她生的儿子却一个比一个差,危害大唐江山。自从13岁嫁给李世民,到37岁病故,长孙皇后一共生了七个孩子,三儿四女。这三个儿子就是废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还有把大

  • 为什么说长孙皇后才是玄武门之变最为关键的人物?

    历史人物编辑:陈城标签:长孙皇后

    皇后,需要母仪天下,因此对其修养、德行、智慧、才情、气度、仪容等都应该成为普天之下所有女性的典范和表率。而历史上,长孙皇后是绝对有资格称得上母仪天下的贤后。长孙皇后13岁便嫁给李世民,与李世民相伴23年,生育了7个子女,是李世民一生中最信任和最依赖的女人。而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登基做皇帝的关键事件,这

  • 死于家暴?唐太宗和长孙皇后的小女儿,三次婚约都以悲剧收场

    历史人物编辑:王家伦标签:长孙皇后

    663年,缠绵病榻多日的新城长公主香消玉殒,带着些许恨意永远的离开了这个冰冷的世界。唐高宗得知妹妹的死讯之后异常震怒,并将这种怒气全部撒在了驸马韦正矩身上,韦正矩百口莫辩,成了害死公主的元凶,然后被处斩。说什么“遇主不以礼”,不过是“娶妇得公主,平地买官府”罢了。新城长公主的死从来都不是驸马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