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籍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该故事并非杜撰,乃真实发生的。风烛残年的狄仁杰在晚年一直惦记着一件事,那就是想尽办法,想让武则天让位给李家,为此他还和武则天争执过很多次。
关于立太子的事情,武则天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朕想立武三思为太子,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武则天时期,朝中文武百官人才济济,但是面对这个问题时,很多大臣都沉默了,其实,没有表示赞同也说明了大臣们真实的意图,可是他们却不敢说出来,因为关于这件事情,他们都知道“不便表明态度”。
唯独狄仁杰对于武则天的这话进行了激烈的反驳,狄仁杰告诉武则天:“陛下的江山,是高祖皇帝打下来的,天下百姓皆感念高祖恩德……天下百姓心向大唐,陛下要立太子,也只能立李哲为太子。”
果不其然,武则天听到狄仁杰这番话怒不可遏:“这是朕的家室,何必你来多嘴。”
狄仁杰也毫不示弱:“陛下乃天子,天子家事就是天下事,臣身为大唐宰相,管理天下是臣的职责……”
这次交谈的结果是,武则天震怒,罢议。
原本以为,狄仁杰这次和武则天起了这么大争执,可能又会被罢免了,因为作为唯一被记录在史册上的女皇帝,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没有少用雷霆手段,这要是换做被人和武则天说话,恐怕早就被拉去处斩了,但狄仁杰没有被问罪。
这既在人们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甚至不论古今,都曾以为武则天和狄仁杰的关系有点猫腻,或者不仅仅是君臣之谊而已。
700年9月,狄仁杰病逝,武则天废朝三日,追赠他为文昌右相,足见武则天有多么重视狄仁杰,但在清点狄仁杰遗物时,发现了8个字,说明了他和武则天的关系。
狄仁杰和武则天的君臣关系一直是一段佳话,狄仁杰出生于太原狄氏,当时的一个大家族,所以他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参加科举的他,明经及第,从此开始踏入宦海沉浮的官场。
狄仁杰为人公正清廉,爱戴百姓,仪凤年间,曾经升任大理寺寺丞,在这期间,他处理了大量积压案件,这里面涉及17000余人,无一冤诉,如此人才,也得到武则天的青睐,后来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也成为了武则天最信任的人之一。
狄仁杰的清廉正直,敢于直言进谏,而武则天也是一个惜才之人,对狄仁杰十分赏识,而狄仁杰在很多时候能够像武则天的一面镜子一样,为武则天阐述事情的利弊,虽然有时候书出触及到了别人都避讳的事情,但武则天还是能够信任他,哪怕有一些奸佞小人诬陷狄仁杰,武则天也不会随便听别人的意见,更愿意相信狄仁杰。
就连当年魏王武承嗣多次请求诛杀狄仁杰,武则天都拒绝了,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武则天对狄仁杰的信任吗?
虽然狄仁杰遭遇过被贬,可多年之后,武则天又让他做回了宰相,因为一个繁荣的王朝不仅需要有所作为的帝王,也要有贤能的臣子辅佐,这也成就了武则天与狄仁杰的一段佳话,不过在当时也引起了一些对他们关系不好的猜测。
但要问狄仁杰和武则天是什么关系。最佳的答案是:“纯粹的君臣关系”,狄仁杰去世之后,清点狄仁杰遗物时发现,武则天写给狄仁杰8个字:“朝堂之上,与卿推心。”
武则天将狄仁杰视为能够推心置腹之人,视为能够共商国家大事,辅佐朝政之人。虽然后世一直说狄仁杰是“沧海遗珠”,以此比喻狄仁杰德才兼备,但是却被埋没,但最后他还是被重用,可见,是金子总会发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