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五代十国时期知名度最高的历史人物是谁,答案一定属于朱温和李克用这对棋逢对手的“绝代双雄”。两人曾经是相互帮助的亲密战友,但最后却变为不共戴天的死敌,相互之间你打我、我打你地斗个不停,可谁也没能把对方吃掉。这场由二人所引发的梁晋争锋的大戏,也几乎成为了五代前期的主旋律。那么,这对一生的夙敌究竟谁孰强孰弱?今天我们就来细细分析一番。
个人勇武的比拼
先来比较一下两人的武力。朱温属于典型的实战派,他少时便以豪雄英勇自许,整日以和他人打架斗殴为乐,乡里人多数对他很反感。但日积月累下来,其丰富的打架经验为他打下了很好的武功基础。后来黄巢起义爆发,他和兄长朱存一起加入起义军,靠着军功一步步往上爬,最终成为了黄巢手下的第一名将。打仗时他常冲锋在第一线,攻坚克难从无惧色,这股好狠斗勇的劲头连黄巢都钦佩不已。在战场上摸爬滚打,靠着刀头舔血赢得高位,这在历代帝王中也是不多见的。
和朱温相比,李克用则是标准的天赋派。到底是出身于马背民族,李克用不仅身体强壮,少时便弓马娴熟。十三岁时,见两只野鸭在空中飞翔,他张弓一箭,两只野鸭应弦而落。到十五岁时从父出征,冲锋陷阵必在众将之前,攻无不克,人送绰号“飞虎子”。后来虽然一目失明,但仍能骑着快马在百步之外射中挂在树上的马鞭子,故而又被人称为“独眼龙”。
可见,两位都是那个时代中第一流的猛将。相比而言,朱温靠打架斗殴积攒起来的功底毕竟属于野路子,不似李克用那般遗传了马背民族的战斗基因。而且古时武将征战,最看重骑射的本事,李克用一目失明仍可百步穿杨,这样的身手的确十分了得。而朱温虽然也不是善茬,但史籍上到底没有留下他箭法高超的记载。
这一回合的比拼,李克用获胜。
征战天下的谋略
朱温和李克用交战二十余年,虽然谁也奈何不了谁,但总的趋势却是朱温的宣武集团(汴军)越来越强,而李克用的河东集团(晋军)越来越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和二人在征战谋略上的天壤之别有着至关重要的原因。
处于四战之地的朱温,很明智地采取了联合一批、吃掉一个、平定一方、再图其他的方针,因而能够有步骤地消灭秦宗权集团、朱瑾朱瑄集团,控制魏博,而后向北争锋,基本上做到了平定一处、稳定一处,把周边的威胁陆续清除,建立了稳固的大后方。而李克用虽然也联合或扶持了一些藩镇,但由于他举措失当,最后这些帮手大部分都变成了他的敌人,比如幽州的刘仁恭和契丹人建立的辽国,都让他头疼不已。而且其内部还经常发生叛乱,这就进一步削弱了河东集团的实力。
就战术执行上而言,朱温从不四面出击,也不长途跋涉、劳师远征,只是在行将灭唐之际,才挥军进入关中。这样,他就能以河南为根据地,打下一处便控制一处,不断扩大势力范围。即便失败,也能够迅速撤军而回,不至于受到太大的损失。而李克用自恃其勇武无敌,麾下兵悍将猛,经常率沙陀铁骑假道于人、千里奔袭。这样胜不足以取其地、败则往往伤亡惨重。加之其军纪败坏、将领骄横,时常大败亏输。所以李克用几次进军关中,都是无果而终。故而最后朱温实力渐强,李克用却四面楚歌,这是二人谋略强弱最直接的体现。
这一回合的较量,显然朱温获胜。
管理队伍的本事
朱李麾下诸将,都有不同程度的明争暗斗。但相比之下,朱温带队伍的手段要更胜一筹。他恩威并施,使汴军内部在其有生之年没有出现大的乱子。尽管朱温为人阴险狠毒,为掩盖其弑杀唐昭宗的恶行,他嫁祸氏叔琮、朱友恭,毫不犹豫杀掉了这两员大将,而且朱友恭还是他的义子,跟着他鞍前马后多年,屡立战功,却被他果断抛弃。但笼络起人来,朱温也是无所不用其极。比如他的得力谋士敬翔,为让这个“智囊”对自己死心塌地,朱温不惜将宠姬刘夫人赐给刚刚丧偶的敬翔续弦。要知道,朱温好色可是出了名的。但他关键时刻却能忍痛割爱,其对待人才的态度可见一斑。
反观李克用却不善处理与部下之间的关系,他性情暴躁、迷信武力,常常把很多事情搞得一团糟,李存孝的反叛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李存孝作为李克用的义子,英勇无双、功勋卓著,因而被李克用的另一义子李存信所妒忌。李存信经常在义父前说李存孝的坏话,说李存孝要反。李克用不加详查,信以为真。李存孝闻讯后,为求自保,只得造反,兵败身死。死前,李存孝曾对李克用说,自己之所以反,完全是李存信挑拨的,但李克用充耳不闻,照样重用李存信。这说明,李克用作为一个集团的领袖,是不称其职的。
这一回合,朱温优势明显,再得一分。
治国理政的水平
朱温身处饱经战火、满目疮痍的河南之地,深知恢复生产、发展民生的重要性。虽然他为人冷血无情,黄河暴涨时为不使河水冲垮城墙,竟下令决堤分流,致使下游几十万户百姓死亡无数;攻取它处城池时,他总是纵军劫掠,无恶不作,千年古都长安也被其付之一炬。但这个恶魔在对待自己的地盘时,却懂得劝课农桑、奖励耕织、轻徭薄赋。特别是他重用张全义治理河南,使官兵衣食无忧,大大减少了军队对地方百姓的滋扰,稳固了后方,这是他能接连战胜强敌的经济基础。史书上称后梁赋税尤轻,应该不是虚言。但称帝后,朱温却沉溺于酒色,加之大兴土木、穷兵黩武,在令百姓怨声载道的同时,也使后梁的国力迅速衰败下去。
李克用的晋军向来以横行不法、欺凌良善著称,特别是其嫡系主力沙陀铁骑更是军纪败坏、鱼肉百姓。他占据的河东本来未经大的战乱,素称富庶,可李克用却不懂得体恤民情、安抚百姓,反倒鼓励官兵劫掠民财、补充军资,使河东百姓惨遭荼毒。他的儿子李存勖(后唐庄宗)看不下去,苦谏父亲整肃军纪。李克用却不以为然,他说诸将随我南征北讨,劳苦功高,我要是对他们严加管束,只怕他们会另谋出路,到那时谁来帮我们父子打天下呢?好一个强盗逻辑!
这一回合,朱温前后反差太大,本来是稳赢的一局却自我葬送,故双方算是平手,各得一分。
对接班人的培养
后梁建立后,朱温的统治进入末年。他暴虐荒淫,远超往昔,不但把国事搞得一团糟,也忽略了对接班人的培养,这对后梁的打击是巨大的。他久久不立太子,晚年时想立义子朱友文,却并未对其有所培养,同时还很不明智地将掌管禁卫军的朱友珪调到外州当刺史。朱友珪感到不安,索性勾结禁卫军将士发动兵变,杀死了朱温,而后朱友贞又杀死朱友珪自立。朱友贞在位时,疏远敬翔、李振等颇有智计的老臣,重用赵岩、张汉杰等无能之辈,在梁晋争霸中胜少败多,接连丧师失地,以致亡国。不知道朱温九泉之下,得知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却被不肖子孙断送时,该作何感想。
再看李克用,他戎马一生,经常让儿子们随军出征,使他们在战火中接受历练。如此一来,不仅使诸子锻炼出一身武艺,个个能征善战,而且很多人还在兵法谋略上颇具造诣。像李存勖、李嗣源这样的杰出后辈,他们久在晋军阵中,熟知己方的优缺点,能够有针对性地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进行改革,而李克用也不加干预,只要不越权,就让他们放手去做。李存勖等整饬军纪、发展生产、抚慰百姓,使河东的经济得到一定恢复,这也是后来河东集团能够反败为胜、消灭后梁的重要因素。连朱温都对李克用的儿子们十分忌惮,他曾说,生子当如李亚子(指李存勖),我的儿子和他相比,简直就是猪狗一般!
这一回合,李克用扳回一分。
综上所述,李克用作为一个冲锋陷阵、勇往无前的将军是合格的,作为一个父亲也算称职,但却不适合当一个军事集团的领袖,更不适合做一个帝王。战场上决一胜负,光靠勇猛是不够的,这也是他屡屡败给朱温的主要原因。朱温虽然在个人武力上不如马背民族出身的李克用,但他知人善用、注重经济、驭下得力,因而其能从一个破落户到最终成为大唐王朝的终结者,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不过,他二人为了满足自己称霸天下的野心连年征战,给当时的社会生产造成了严重破坏,也使无数百姓在兵连祸结中死于非命,这恐怕也是两个一时枭雄在后世恶评如潮的原因吧。
作者:林森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制作,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