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一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令下达,汉武之后数千年,儒生几乎等同中国古代文人群体。儒家虽有礼、乐、射、御、书、数,但经过历代王朝统治的转化,其中武学思想渐渐褪去历史色彩,儒生群体有了一个新的形象——手无缚鸡之力。但这位儒家出身的大宋名相却是个例外,亲自率军击退了声名赫赫的萧太后,他就是寇准。
说起击退大辽进犯的寇准,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这位名留青史的女强人萧太后。萧太后是大辽皇后,丈夫死后,儿子年幼,可以用孤儿寡母形容她们的尴尬境地。可这位女强人手腕很强硬,很快掌握了军政大权,并且击退了趁虚北伐的宋太宗赵光义的进攻。并且俘虏了北宋大将杨业,杨业绝食而死,这就是众多小说、戏曲、文学作品中护国天波府杨家将的原型由来。可以说契丹民族创建的大辽是在马背上夺得的天下,但却是在萧太后这个女人手中绽放出了最璀璨的光芒,萧太后政治期间是大辽军事、经济最强盛的时期。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执掌大权多年的萧太后始终没有忘记当年自己孤儿寡母受到宋太宗大军北伐的旧恨。宋太宗去世之后,宋真宗继位,萧太后将复仇的行动付诸到了这位性格羸弱的宋真宗身上。同样的王权更替,国内动荡,大辽铁骑南下,进犯大宋。辽军一路所向披靡,宋军难以抵挡,河北之地尽失,一路打到了一座名流青史的巨城——澶渊。刚刚经历宋太祖、宋太宗两代的大宋王朝,在开国不久迎来了浩劫。
纸醉迷津的汴京失却了往日的繁华景象,国都人心惶惶。黄河之北,一水相隔的澶渊有着凶残善战的大辽铁军,而开封只剩下这最后一道屏障了,大宋再也输不起了。北宋自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之后,就有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重文轻武可谓历代王朝的极致。所以面对气势汹汹的大辽军队,宋廷选拔不出一位能征善战的沙场老将来抵御外辱了。
就这样选不出合格将军的宋廷把统军人选的目光投到了向来倚重的文人群体,就这样资历够深,性格又刚正不阿的寇准成为了宋廷的救命稻草。寇准虽然是位标准的儒生,从小书读经书,年长取得了科举的最高荣誉——进士。但寇准有着不同于大多儒生截然不同的性格,刚正严明,无畏无惧,开玩笑当初进谏敢拉宋太宗赵光义黄袍的寇准怕过谁?
寇准临危受命,拜相统军,负责保卫汴京,击退大辽进犯。统军之初的寇准面对一个难题,同样也是中国的老传统了——兵临城下,是战是和?性格如火的寇准当时就怒了,这时候还不讨论怎么退敌,讨论割地议和?国都之北就是敌军,割地?你想割掉半个国家吗?寇准刚正的性格爆发了,面对许多朝廷大儒重臣毫不客气,直言“议和者当斩”。力排众议,抨击投降派,安抚宋真宗,号召广大民众,积极备战。
寇准对于战前准备很充分,招募开封附近青壮百姓入军,训练新军。筹集粮草器械,演习战阵,一切准备妥当之后,准备与辽军决战。面对气势汹汹的辽军,寇准没有自负天朝上国,而是为战争之火引来了一阵“东风”。
这股“东风”就是劝谏宋真宗御驾亲征,寇准晓之以情,动之以粗终于胁迫宋真宗到前线督战了。确实不是动之以理,寇准陈述国家危难之后,宋真宗仍然害怕畏惧,寇准动用了胁迫的言辞语气。万事俱备,东风已至,寇准开始展现自己身为儒生的战争才华了。
寇准利用宋真宗御驾亲征,全军上下民心、军心振奋的优势,率领大军死守澶渊城。一波波辽军的冲城,一次次敌军的退却,刀光剑影闪烁在澶渊城畔。澶渊城渐渐成了一座血肉之城,城中最多的是尸体,最不缺的死人。可澶渊城楼却一直矗立这一位英雄——寇准,宋真宗巡游之后马上南归,可这位大宋名相却一直用生命守护着赵家的江山。
武功并不出众的寇准却有着坚韧的品格,算不上雄浑但很坚定的指挥声荡漾在澶渊军民耳中。澶渊林立是寇准最好的描述,血色的夕阳映照在孤独而又坚定的背影下,他始终在坚持,而他身后有着整个澶渊军民的坚持。终于辽军退了,辽军绵长的补给线难以给予辽军时间,去攻克这座坚实的澶渊壁垒,各地宋军的袭扰也使疲惫不堪的辽军不厌其烦。
澶渊城下,寇准疾驰归朝,上疏兴兵北伐,收复燕云十六州。可此时的汴京又恢复了往昔的繁华,澶渊城下血色的夕阳并不能唤醒宋廷的血性。当初面对辽军铁骑,战战兢兢的大儒重臣,再次硬气了起来,改变的不过是割地求和到停军议和的策略,不变的是宋廷“大儒”的风骨与气节。
宋廷的大儒重臣再次取得了绝对的话语权,“澶渊之盟”就是他们的杰作。这群宋廷的肱股之臣“据理力争”,“迫使”辽军放弃割地诉求,战胜的大宋年年向大辽进贡岁币、财帛,约为“兄弟之国”。而他们签订条约的澶渊城,依旧流淌着无数大宋军民的血与泪。
澶渊城下微风吹散了血腥气,也吹淡了寇准的书生意气。议和的欢快旋律奏响了整个大宋,也冷了一些人的心,成就了妥协派的“丰功伟绩”。刚正不阿的寇准可以在凶残的大辽铁军进攻下屹立不倒,却很快在宋廷“大儒重臣”“忠贞进言”下被逐出京,失去相位,孤老人迹罕见的雷州。没有了寇准的汴梁一如往昔歌舞升平,大宋王朝步履蹒跚迈进了历史的旋律,等待它的是下次毁灭的打击。
参考资料:
《宋史》
《资治通鉴》
《大宋十大名相之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