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提到南唐后主李煜,最先映入脑海的应该不是他皇帝的身份,而是那首流芳百世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历史上能够吟诗作对的皇帝很多,但是,能够以皇帝身份列入“诗词大家”行列的,也唯有李煜,以至于现代很多人都打趣地说:李煜是被皇位耽误的诗人!其实,熟知历史的人都应该知道,李煜的很多诗作都和他皇帝的身份密切相连。如若不是皇帝身份,他不可能有那种刻骨铭心的亡国之痛,更不会有那种对人生的感悟。换言之,人生的大起大落造就了他诗词的升华
李煜贵为南唐后主,却亲眼目睹了国家的灭亡,先是自己成为阶下囚,紧接着小周后被辱,这种精神层面的致命打击绝非常人所能承受,故而,后人谈及李煜时总是报以同情之心,可事实上,这一切何尝不是李煜的一手造成?
公元907年,曾经无比辉煌的大唐王朝在黄巢起义的冲击下分崩离析,各地军阀纷纷自立,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五代十国这样前所未有的混乱局面。直至北宋崛起,才逐渐建立了一个统一的政权,其艰难程度和历史意义可想而知,故而,赵匡胤才能在历史上与“秦皇、汉武”齐名。而我们今天的主人公李煜,正好处于那个动荡的年代
南唐在历史长河中并不起眼,满打满算,它也仅仅存在了38年,如果没有南唐后主李煜和小周后,可能很少有人会关注到这个朝代。
南唐前后只有三位君王:李昪、李璟、李煜!三人中,除了开国皇帝李昪奋发图强、让南唐焕发出勃勃生机外,其他两位在政治上都鲜有作为。李璟最出名的不是消除国号、向后周称臣,而是收取赋税,史书中记载,李璟当权时,平台百姓家里鹅生双子、柳树结絮这些自然现象都要额外交税,可见荒唐到什么程度。后来北宋崛起,南唐又向北宋称臣,只可惜,卑躬屈膝也未能换来同情。公元975年,北宋攻破南唐政权所在地金陵,后主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
和其他亡国皇帝不同,李煜在历史并没有因为“亡国”而留下太多骂名,一方面,南唐在李璟时期已经名存实亡,烂的不能再烂了;另一方面,当北宋灭掉南汉对南唐形成包围时,李煜明知实力悬殊,但作为一国之君,他还是费尽周折、组织抵抗,哪怕这种抵抗是多么微不足道,起码他做了;最后一方面就是,他成为阶下囚之后并未丧失人格尊严,始终怀念南唐故土。因此,除了同情之外,后人还给了李煜很多的赞誉。
这么一说,李煜就是位明君吗?那前面为何又说南唐灭亡是李煜一手造成呢?别急,往下看
李煜可能是所有皇帝中最意外的一位皇帝。为什么这么说?他是李璟的第六个儿子,封建王朝又遵循“立长立嫡”的传位原则,怎么算都轮不到李煜。因此,李煜就将精力放在了诗词上。然而,太多的巧合还是把李煜推到了政治的漩涡中:李璟的第二——第五个儿子先后殒命,长子李弘冀因与李璟政见不合,惹得李璟十分不悦,常扬言要将皇位传于李弘冀的叔叔。不想,李弘冀竟然下毒害死了叔叔,不久,李弘冀也离奇死亡,最终,皇位还是落在了李煜身上。
李煜继位时,北宋已经十分强大,但李煜并没有任何振兴南唐的举措,只是天真地以为称臣、纳贡就可以延缓南唐的寿命。在他眼里,“亡国”与他相距甚远。那他每天都干嘛呢?纵情声乐!除了写诗填词之外,就是歌舞升平,小周后能得到他的独宠,就是一手琵琶弹得好。李煜《浣溪沙》中有一句“红锦地衣随步皱”,就是说红地毯都被舞女们踏出了皱纹,这足以看出李煜的心思根本就不在国事上;
外有强敌虎视眈眈,内有百姓怨声载道,在这样的情况下,李煜依然十分奢侈。王铚《默记》中记载,江南李后主的宠姬入宋后,看见灯就闭目,说有烟气;换上蜡烛,仍闭目,说烟气更甚。别人问她南唐宫中不点蜡烛吗?她说:“宫中本阁至夜则悬大宝珠,光照一室如日中也”。也就是说,宫中根本不用蜡烛,用的是夜明珠;
另外,赵匡胤稍动心思,只用了一幅画、一个人,就让缺乏政治立场的李煜除去了南唐最有名望的大将林仁肇,这也为南唐的倾覆埋下伏笔;
这样的皇帝,不亡国的话,那才叫天理不公
也许李煜从来没想过要当皇帝,但是,“在其位,谋其事”,作为一国之君,本应将精力放在国家安危和民生凋敝上,可他却依然我行我素,沉浸诗词歌舞无法自拔,纵情声色、荒于朝政。作为诗人,他是称职的;但作为皇帝,他又是失职的……
由此看来,《相见欢》、《浪淘沙》、《虞美人》等这些被誉为李煜怀念故土的诗作,何尝不是在怀念那些纸碎金迷、醉生梦死的宫廷生活呢?这样的李煜,还值得同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