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公众号“这才是战争”读者,2018
不论是太宗时期的修史者,还是后世的历史专家,都把唐太宗的统治时期叙述成一个理想的国家,李世民时代的特色是群臣之间的鱼水关系和官僚机构中良好的团结精神。只是在643年的继位之争中保持出强烈的宗派现象。这也让后世的历史学家们认为,所有官僚系统是一样的,都会出现紧张关系。在李世民早期,他的”无神论“,影响了整个朝廷的官员与皇帝之间的关系。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中后期整个官场紧张的关系的根源之一,也是被近代中国和日本学者特别强调的统治阶级内部的地方集团的对立,其实就是各个利益集团所拥护的利益不同,即所拥护的心中的皇太子不同。例如,陈寅格先生与谷霁光先生都过于重视唐代皇室疏远河北人以北这一件事。
河北的确在李世民时代很多年都拒绝唐王朝的控制,但河北在古代一直是人口密集地区,人口数量极其庞大,相对的,唐王朝是不可能放心派出的地方大员管理这一类的区域。因为它阻止了太宗在那里多设折冲府。李世民对河北这个地区了解颇深,他曾负责平服河北,并且,跟随李渊控制时期的政府的太子李建成很多都是河北人。
另一方面,李世民曾劝说其父亲李渊以河北为基础,并且希望高祖做到用人不疑。后面一系列的与河北,东北联姻行动,是为了大大的控制河北地区,东北地区。在唐初的年代太宗在中国东部作战室,长期以洛阴为中心,他的幕僚大部分都是河北地区出生的人,在玄武门事件以前,李渊命令李世民回洛阳,遭到太子建成的反对,他称李世民的党羽都为山东人,若是返回洛阳,便不会归朝廷了。作为当事人,对地区性的利益集团的掌控力十分清晰,在李世民即位后,继续从全国各地招聘工作人员,防止任何一个地区集团控制主要的行政部门。
李世民在执政时期,深感地区优越性的山东官员,门阀们。所以他极其反感,尤其是在于山东各个家族中已经形成一批京畿地区的社会精英时,他们的自高自大,排外地区性,确实让李世民极其的厌恶。后来,李世民策划的非地区性的政策时,遭到了山东大利益集团的全力反扑,虽然最后利益集团输掉了这次战争。但事实证明,李世民的全国官员型的策略是非常好的,将唐王朝变为当时世界上的最强大的国家。
这也是我们后人不得不叹服李世民时代,就算他是想要后世传颂他而做出的某些在当时帝王根本不可能做的事,但他确实是一个真正的政治家,真正的领导者,他实行的非地区政治利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种策略,不仅没有给政治分化,也没有产生地区性派系。因为官员都是来自全国各地,很难形成一个紧密的地区利益集团控制的能分派朝廷的力量。
曾经有一次,因为河南的人才很多,在朝廷的都有好几个了,在那时,又出了一个天才的经济专家,但李世民为了打平衡,并没有选择河南的那位天才,而是选择了不太突出的江苏地带的人。但这种政治界限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官员的效忠很不稳定。但任何事情都是有缺有圆,也无非是因人而异。即使如此,直到李世民晚年,这个问题仍然是一个很小的问题。
历史上评论的李世民,大肆赞赏李世民的,都只是说了在他任期内的贞观之治多么厉害,并没有将他的某个给后世影响很大的政策写出来,他的地区性政治,也确实给了后世皇朝的一个模板,我们也不得不感叹他的先见之明。
本文参考文献《剑桥.中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