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花蕊夫人作《述国亡诗》,戳破了后蜀军阀的美梦

花蕊夫人作《述国亡诗》,戳破了后蜀军阀的美梦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圆圆聊体育 访问量:385 更新时间:2023/12/25 18:42:17

花蕊夫人在历史上名气很大,由于她特殊的身份和地位,使她在民间留下了很多的传说。一般认为花蕊夫人有三位,一是前蜀主王建淑妃徐氏,二是后蜀后主孟昶慧妃费氏,三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宫人。从众多的历史文献来看,这三位花蕊夫人中,留下民间传说最多的便是后蜀后主孟昶慧妃费氏。尤其是她和孟昶、赵匡胤和赵光义之间的各种秘闻,成为民间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形成了各种版本的民间故事。在这些故事中,她作《述国亡诗》的必备的情节,也引出了很多花边新闻。然而很少人知道,她作这首诗是有着特殊政治目的的。

《述国亡诗》在历史上流传很广,在现代中学课外读物中也常常出现。原文是,“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这首诗在历史上评价很高,被收入了《全唐诗》中,是女性诗人中少有的佳作。在历史课本和课外读物中,很多人将这首诗解读为花蕊夫人对蜀国灭亡的看法,体现了她当时的心态,也表现了她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甚至有人认为,这首诗是花蕊夫人对丈夫孟昶和后蜀国君臣的谴责,嘲笑他们甘当俘虏,并在宋朝军队面前束手投降的懦弱行为。

可是从历史文献来看,这首诗的出现却非常的诡异,似乎遮盖着种种迷雾。对于这首诗是什么时候作的,在哪种情况流传出来的,各种历史文献中众说纷纭。有的说是花蕊夫人被俘后押送到宋朝首都东京汴梁途中所作,也有的说是在宋太祖赵匡胤向后蜀主孟昶受降的晚宴上所做。最离奇的说法是赵匡胤觊觎花蕊夫人美色,将她招入宫中陪侍。花蕊夫人不便拒绝,又不想陪侍,所以作了这首诗。很多说法离奇荒诞,充满了阴谋论和宫闱秘闻的气息,真假难辨。但是又一个细节可以确定,这首诗对宋太祖赵匡胤影响极大。

从这首诗流传出来的故事看,赵匡胤是绝对的主角,而孟昶反而是被嘲笑的对象。从各个版本的故事中,不论是在受降宴会上献诗,还是私下里招入宫中陪侍,赵匡胤都因为这首诗对花蕊夫人另眼相看。也因为这首诗,花蕊夫人体现出了女中豪杰的气质,在历史上留下莫大的名声。

可是仔细阅读此诗,却发现诗歌内容与它出现的环境格格不入。不论是在受降的宴会、被押往北方的途中,还是私下里陪侍赵匡胤,这首诗的意境都是非常煞风景的。诗歌的内容更多的是在对后蜀不战而降的批判,实际上与花蕊夫人本人并没有太直接的关系。

如果这首诗只是因为亡国后花蕊夫人的伤怀之作,那就显得非常不合时宜了。从诗歌出现的背景看,正是被押往宋朝的孟昶一家生死未卜的时候。作为战争的失败者,又是后蜀的皇帝,孟昶一家的结局是很难预料的。一般而言,亡国之君都是没有好下场的,君主本人大多是被处死,而后妃也会沦落风尘。这种悲惨的结局花蕊夫人应该是有所预料的,她当时最需要做的是想办法到了宋朝后自保,而不是去责骂后蜀文武大臣。实际上这么操作也于事无补,甚至让事情的局面更加恶化,让孟昶一家陷入更多的困局之中。

花蕊夫人不是一般的女人,而是孟昶最喜爱的妃子。在宋朝的很多文献中,都记录了孟昶对花蕊夫人的喜爱。很多孟昶用奢侈品供养花蕊夫人的故事,都在民间广为流传。花蕊夫人本人的才名也非常出色,在平定后蜀之前赵匡胤就听说过她的才名了。而且花蕊夫人在政治上也是孟昶的帮手,协助他处理了不少后蜀的政务。从这些史实来看,花蕊夫人不是花瓶一般的角色,而是有着极强才能的女强人。她不仅仅在文学上出色,在这政治上也有着很高的评价。所以花蕊夫人面对亡国之难时不会像普通妃子一样自怨自哀,而是有着自己的打算。

因此她的这种背景结合这首诗出现的时间点,再加上其中的内容,却可以看见一些让人惊讶的东西。这首诗出现的时间点非常凑巧,正是后蜀灭亡之后,而蜀地又再次陷入大乱之前。此时正好是被俘的孟昶一家抵达东京汴梁城前后,宋朝如何处置后蜀君臣和军队未定之时。诗中的内容看似对孟昶和后蜀文武大臣的不满,却点出了后蜀灭亡的真相。这首诗从花蕊夫人的口中说出,却传入了赵匡胤的耳中,还被赵匡胤高度赞扬。结合到不久之后蜀地大乱的历史背景,可以发现这首诗的出现藏着很大的秘密。

赵匡胤派王全斌灭蜀,宋军翻山越岭进入蜀地后只用了六十六天便灭了蜀国。数十万后蜀军队一触即溃,根本没有做出像样的抵抗。尤其是驻扎在成都的十四万精兵,居然一夜之前主动投降,这让人太不可思议了。蜀地出了名的易守难攻,成都是有数的坚城。以后蜀的人力和财力,以及宋朝军队面对蜀道难的后勤压力,孟昶完全可以坚壁清野,用拖字诀对付宋军。这种打法就算不能取得大胜,也会让宋朝痛苦不堪。实际上后来蜀地大乱,叛乱的蜀国军队就是用了这招,让宋朝花费了巨大的投入才平定该地区。

对于这样情况不但看历史书的人感到诧异,实际上赵匡胤本人也是没有想到的。在王全斌伐蜀前,赵匡胤让宋军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尤其是打持久战的准备,在关中地区甚至安排了大量的后勤支持。可是这场战争只打了六十六天,这就非常不可思议了。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对这其中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这里不再赘述,只谈结论。实际上后蜀溃败的原因是后蜀的军阀主动向宋朝投降,在王全斌出兵之前就有大量军阀向宋朝投诚。由于后蜀军阀不愿意向孟昶效力,是的军队不听命令作战,自然面对宋军一触即溃。

花蕊夫人作《述国亡诗》的真正目的,就是向赵匡胤点出后蜀一战即溃的根本原因。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当孟昶在成都宣布投降时,花蕊夫人在后宫是不知道的。这说明孟昶是瞒着花蕊夫人做出的决定,而不是后蜀朝廷公开讨论后的决策。孟昶是皇帝,但花蕊夫人是他最爱的女人。平时两人都是共同讨论政治的,即便要投降也会提前做出安排,怎么会瞒着花蕊夫人呢?等到宋军进城后花蕊夫人才得到消息,这就太诡异了。这几乎给后宫和家人连准备的时间都不给,投降还赶着这点时间么?

更何况当时成都还有十四万精兵,粮食充足,他们即便不能击败宋军,拖个十天半月也是没问题的。而且当时宋军并没有完全集结到成都城下,王全斌手里只有几万人,走川峡东路的宋军刘光义部还在半路上。实际上是在孟昶投降十多天以后,刘光义部才抵达成都。这种情况就比较诡异了,占据兵力绝对优势的孟昶为什么会赶着投降,连给妻儿老小准备的时间都不给?可从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可以看出,孟昶投降的过程恐怕不是自己做决策,而是被属下军阀绑架后做的决策。

正是被控制十四万精兵的军阀们架空,甚至被限制了行为,孟昶才没办法把消息送到后宫。而孟昶着急投降,引王全斌的宋军进城,实际上是军阀怕夜长梦多,逼着孟昶干的。孟昶作为后蜀皇帝,在成都城内肯定有自己的亲信。军阀控制孟昶的时间内,他的亲信可能在想办法救援。如果不能抓住机会让王全斌进城,那这些军阀将面临灭顶之灾。从这个推论看,花蕊夫人这首诗并不是在骂孟昶,而是在骂后蜀的大小军阀。而她作这首诗的政治目的,就是为了借赵匡胤的手除掉这些出卖国家的军阀家族。

从后蜀的历史来看,孟昶采取了民本政治的策略,受到后蜀百姓的大力支持,也让后蜀的经济蒸蒸日上。在此过程中,后蜀军阀的实力得到极大的削弱,很多军阀集团被打破和瓦解。他们是不甘心束手待毙的,所以暗中派人向赵匡胤投降,并成为王全斌入蜀的带路党。在面对宋军大兵压境的环境下,他们利用孟昶不擅长军事而顾此失彼的时机,找机会绑架孟昶,逼他向宋军投降,是非常可能的。在这些军阀心里,将后蜀送给宋朝会给他们重新控制蜀地带来机会。蜀地山高路远,宋朝军队要控制这里必须依靠这些军阀,这就给他们割据自立带来机会。

孟昶投降后,最初宋军只送了包括孟昶在内的三十多家后蜀文武大臣去汴梁,绝大多数军阀都留在了蜀地。正如花蕊夫人诗中描述的,数十万蜀军都留在了本地,而成都就有十四万人。这些人的数量甚至超过了宋军数量,又有本地人支持,这对宋朝统治蜀地带来极大威胁。而蜀地闭塞,与外界交通不便,真要割据自立,宋朝将面临很大困难。花蕊夫人在诗中提到这点,还故意在赵匡胤面前提出,这显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与不久之后宋朝大量征集蜀军北上的行为相结合,可以认为这是花蕊夫人故意破坏了蜀地军阀们的打算。

从历史文献看,蜀地军阀们的美梦很天真,就是在宋军撤离后再次割据自立。而宋朝采取征集蜀军北上的操作,这是在灭其他国时没有过的。灭其他国都是只带走皇族和文武大臣,军队都是原地整编,只有对蜀地采用了这招。然而这招就激起了宋军和蜀军的冲突,最终演化成蜀中大乱的局面。因为军阀们如果带着军队离开蜀地,就成了无根之草,再也没有反抗的机会了。对于花蕊夫人来说,这些军阀出卖了后蜀,她也不能让他们好过。一首看似怀念救国的诗歌,足以引起赵匡胤对后蜀军队的猜忌,那就足够了。

标签: 花蕊夫人

更多文章

  • 花蕊夫人是什么?这几位都被称为花蕊夫人,她的结局最令人惋惜

    历史人物编辑:关成龙标签:花蕊夫人

    在五代十国时期,有几位被称作花蕊夫人的女性,她们不仅容貌美丽,而且能诗善赋,多才多艺。有关她们的事迹,多散见于五代至两宋的各种史籍之中,因其所处时代相同,且又均被称为花蕊夫人,她们的身份、事迹至今仍有许多疑谜。五代十国间,被称为花蕊夫人者,一共有三人。其一为前蜀主王建淑妃徐氏(约883~926),成

  • 宋朝灭蜀之后,花蕊夫人的结局如何,历史的真相很残酷

    历史人物编辑:黄豆讲历史标签:花蕊夫人

    自从和赵普制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政策之后,宋朝的对外战争基本上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的,摊开地图,赵匡胤把目光瞄准了后蜀这片神奇的土地。李白有名篇《蜀道难》,感慨蜀道的艰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四川盆地地理位置特殊,相对比较封闭,出入蜀地的道路非常凶险,易守难攻,每每中原有大乱的时候,这个地方就很

  • 花蕊夫人深受两位皇帝的宠爱,为何一生跌宕起伏?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大观贺标签:花蕊夫人

    在五代十国时期,有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那她是谁呢?那就是花蕊夫人。花蕊夫人是后蜀主孟昶的妃子、著名女诗人,青城(今四川灌县)人,因貌美如花蕊而称为“花蕊夫人”。花蕊夫人是倾城倾国的绝代佳人,苏轼曾用“花不足拟其色,蕊差堪状其容”这样的诗句来称赞她的美貌。可想而知,这位花蕊夫人是多么的美丽。花蕊夫人,

  • 成都为何叫“蓉城”?是因为一千年前的花蕊夫人吗?

    历史人物编辑:睿智古今历史标签:花蕊夫人

    成都,四川省辖地级市,简称蓉,别称“蓉城、锦城”,是四川省省会。那成都为何叫“蓉城”呢?在“五代十国”时期,出现了两位传奇人物,一个是南唐后主李煜,另一个是后蜀的花蕊夫人。那,就是因为这位美人花蕊夫人,成都有了一个浪漫的别称——蓉城。那成都叫“蓉城”真的是因为这位美人花蕊夫人吗?成都之所以被称为“蓉

  • 倾倒了两个帝王的花蕊夫人,她是怎么死的?最后一个原因最靠谱

    历史人物编辑:周文清说历史标签:花蕊夫人

    公元907—979年,是我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时期,在这个时期,不仅出现了许多奇葩的皇帝,还出现了所谓的“红颜祸水”—花蕊夫人,其实花蕊并非本名,而是因为她们的容貌长得像花蕊一般鲜艳夺目,所以美称为“花蕊夫人”。细心的朋友可能会看到我前面用到的是“她们”,没错,历史上的称呼花蕊夫人的并非只有一人,有前

  • 张丽华10岁入宫,16岁被皇帝宠幸,23岁封贵妃,30岁却惨遭斩杀

    历史人物编辑:任世麒标签:张丽华

    自古以来,昏聩的君王不是沉溺于纵情歌舞,就是醉倒在美人的温柔乡之中。所谓温柔乡即英雄冢,这话倒是没错的,多少君主因为沉迷美色而无心朝政,一生都没有什么作为。若是因为沉溺美色庸碌无为的,定会招来唾骂,但如果是还因为美色干出一些破格的事的,更是会在历史上臭名昭著,受到无数子孙的鄙夷。昔日南子因阻挠孔子和

  • 张丽华:10岁入宫,16岁被皇帝临幸,育下两子,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月光侃历史标签:张丽华

    自古以来,英雄难过美人关已经成为一句俗话,也是真理。无论多霸气十足的英雄人物,身边始终会出现令他一生魂牵梦绕的美人。秦末汉初的大英雄、力能举鼎威武霸气的项羽,因为虞姬而落入韩信的困局中无法走出,最后更因为虞姬的自刎而心灰意冷,不肯渡过乌江东山再起。三国时期的霸主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倾天下,为了貂

  • 张丽华:10岁入宫23岁成贵妃,因容貌倾城怕祸主,被杨广斩杀

    历史人物编辑:付如艳标签:张丽华

    在史书上,国家的灭亡总会被归结到女子身上,史官们不敢把矛头指向君王,他们只会在史书上写妖女如何误国,对君王只字不提。于是褒姒媚上,亡了周朝,妲己祸主,亡了商朝。可一国一朝的得失,只凭这些柔弱的女子如何影响,在文官的口诛笔伐之下,她们也只能做了王朝的陪葬,永远地埋藏于历史之中。历史上有这样一名女子却是

  •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陈后主和张丽华秘史

    历史人物编辑:话车点睛标签:张丽华

    陈后主陈叔宝(553年11月-604年11月),字元秀,小名黄奴,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人。陈朝也是南朝最后一位皇帝(582~589年在位),陈宣帝陈顼嫡长子,母为皇后柳敬言。说到陈后主被后人津津乐道的恐怕还是他后宫秘史,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陈后主的贵妃张丽华。张丽华出身兵家,家境贫寒,她的父亲和哥哥以

  • 张丽华:10岁进宫,16岁被宠幸,23岁晋贵妃,30岁却遭斩杀

    历史人物编辑:静心读史标签:张丽华

    古语有云:“临妆媚脸映朝霞,称得佳人字丽华。”虽佳人凭独特外貌傲立于世,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然乱世动荡年代中,红颜美貌终成祸水,其命运亦难得以善终。中国古代封建历史中,曾经出现过许多被称为红颜祸水的女子,她们大多有着倾国之姿,终成为帝王推卸责任的工具。从表面上看,若无此类女子出现,国家统治者并不会沉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