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辽乾陵中,萧太后的黄金寿衣盗墓贼不敢拿走的说法,严重不实!事实上,萧太后的黄金寿衣,早在900多年前便被金兵从乾陵中盗走,并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重现人间,那些说盗墓贼不敢拿走、拿不走之类的话,骗骗三岁小孩就好了。毕竟,辽乾隆前前后后被盗5次,你觉得还能有啥东西留下,特别是萧太后这件寿衣还是纯金打造,由10000余根金丝织造而成,重3240克,撇开其本身所具备的文物价值不说,单单这黄金就得值多少钱了,你说能有那个盗墓贼看了不心动?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萧太后的黄金寿衣,不过在了解它之前,还是有必要先来聊一聊萧太后这个人,这样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切入到这件事中。
萧太后,名绰,她是辽国重萧思温之女,15岁嫁辽景宗,16岁生长女,17岁生长子辽圣宗耶律隆绪,保宁元年(969年)五月,萧绰被册封为皇后。夫妻二人生活和睦,辽景宗对她更是恩爱有加,俨然一堆模范夫妻,羡煞旁人。可天有不测风云,耶律贤与萧绰二人的幸福生活并没能持续多久。
乾亨四年(982年)九月,年仅35岁的辽景宗于西京道的焦山(今山西大同)行在所中龙御归天,留下了30岁的萧皇后与12岁的儿子耶律隆绪。
深爱自己的丈夫走了,生活还要继续,自己的儿子耶律隆绪成了辽国的新帝,自己也升级成了辽国的太后,不知是喜还是悲。另一方面,儿子才12岁,还没有亲政的能力,于是她便代替自己的儿子执掌日辽国的朝政。至此,萧太后开始了她长达27年的摄政生涯,并将辽国带向巅峰。
不得不说萧太后还是很有政治手腕和能力的,将朝政打理的井井有条,不拘一格用人才,重要各族大臣,使得朝中文武大臣更是对她忠心耿耿。
此外,萧太后摄政期间,数次举兵攻宋,甚至她还亲至前线督战,还俘获了北宋名将杨业。辽军势如破竹,一路打到了开封门户的檀渊,迫使宋朝与之签订“檀渊之盟”。宋以金帛,换取了辽国与宋朝之间近百年的和平。辽国在萧太后的带领下,经济文化蓬勃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
不过,再厉害的人也有衰老的一天。统和二十七年(1009年),年迈的萧太后还政于自己儿子耶律隆绪,并于同年病逝,谥号圣神宣献皇后,与辽景宗耶律贤合葬于乾陵。
值得一提的是,萧太后身后一改游牧民族政权崇尚简葬的风格。或许是因为萧太后对辽国的历史贡献,又或者是因为萧太后时期鼎盛的辽国不断被汉化的原因,在萧太后去世后,辽圣宗耶律隆绪将其风光大葬,数不清的奇珍异宝跟随萧太后埋在了辽乾陵的地宫中。也正是因为这些宝贝,让萧太后死后也得不到安宁,在辽国衰亡后,辽乾陵便成了盗墓贼经常光临的圣地。
近千年来,萧太后的乾陵遭盗墓贼频频光顾
辽乾陵第一次遭受大规模盗墓行为,发生于辽国末期。
辽国末期,金国崛起,强大的一次又一次侵蚀原本归属辽国的势力范围,并频频取得胜利。辽乾陵所在的锦州自然也在一次次的侵蚀中被金国收入囊中,公元1119年,金国对辽乾陵展开了大规模的盗掘行为,将辽乾陵中的珍宝几乎抢掠一空。
后来,金国迁都汴京,原本的辽国故地本就饱受而今变得更加荒芜。这还不算什么,这个时候从南方涌来了一大批盗墓贼,对辽国的陵墓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洗劫,辽乾陵再一次遭到了洗劫。
不过,随着辽国的覆灭,契丹族逐步融入到其它民族,契丹文化也跟着逐渐消亡,辽国的墓葬得到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安静。到了清朝以后,清朝的统治者为了防止自己的“龙兴之地”遭到“破坏”,禁止中原人口进入东北,辽国时期的墓葬间接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保护。
但,随着清朝的覆灭,军阀割据,社会动荡不安,盗墓又再一次轰轰烈烈的上演,辽乾陵被当时的饥民给挖掘了。抗战时期,热衷于研究中国历史的日本人,加之侵占了东北地区,于是他们将目光锁定在了辽乾陵上,辽乾陵再次被盗。
抗战结束后,忙着恢复经济与当时辽文化的冷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根本不关心辽乾陵。直到1971年,在挖防空洞时,意外发现了这座辽代墓葬,辽乾陵这才重新浮现在人们的眼前。
不过,辽乾陵的出现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引发了一场动荡,再次被盗墓分子给盯上又遭受了一次大洗劫。现如今,乾陵地宫早已空无一物,里面那些珍贵的文物全都流失在外。
萧太后的“黄金寿衣”很可能是个幌子
随后,辽乾陵中埋藏的宝贝开始逐渐问世,如萧太后的皇冠、凤袍于91年现身于锦州、丹东。95年时萧太后的“黄金寿衣”出现在辽宁的古文物市场,并在当时引发了一场大“震动”。
这件金寿衣由10000余根金丝织成,上镶数百颗大小不一的宝石,无论是用料还是做工,都彰显了辽朝时期的最高技术水平,对后世学者研究契丹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所以当时的文物专家裴元波先生为其估计34亿元以上,比起汉朝的“金缕玉衣”还要贵个10亿左右。
至于,网上所说的萧太后的黄金寿衣无人敢动,这是严重的偏离事实,如果无人敢动,又为何会出现在古文物市场上呢?
而且,辽乾陵前前后后经历了那么多次“洗劫”,显然不可能会在留下什么了,如果说一开始的盗墓贼会觉得这件黄金寿衣“不吉利”,那还说得过去。但是,经历了那么多次“洗劫”后,留下的东西越来越少,而且只要不是傻子,看到这件由黄金织造而成的寿衣,也知道值不少钱了,又怎么可能放过他呢?
所以,我认为真实的情况应该是这样的,在此前诸多盗墓贼对萧太后陵墓的洗劫中,黄金寿衣跟着被盗墓贼一起拿走了。只是当时盗墓贼并没有一次性将这些东西全部清掉,而是将其收藏起来或保存一处。这才有了后来在上世纪90年代与其它辽乾陵文物的集中出现。
这也验证了为何黄金寿衣的资料会有那么多,制作工艺细节等等十分详尽的原因,因为,他们老早就知道这个东西,而且坐了研究,只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将它拿出来。
不过,在这里我又发现了一个不对劲的地方,那就是所有的资料显示的是,萧太后的这件黄金寿衣于1995年出现,且有大量的高清图片,至于它现在在什么地方,是哪个博物馆还是被谁给收藏起来了,我们一无所知。如果这件寿衣真如大家所说的价值34亿元,再怎么样也得是国宝级文物,又怎么可能没被博物馆收藏呢?这只能说明博物馆认定这寿衣是假的。
而且,为这件寿衣估价的裴元波先生还不是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国家博物馆的研究员,其头衔只是原辽宁省文物民间收藏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辽宁博雅艺术收藏品交易有限公司董事长。也就是说这是一位没有任何官方文博研究机构的职务的人员,最多最多只能算是一位文物爱好者。而且他还有拿着一眼假的古钱币招摇撞骗的经历在,其所说的话真实性有待考究!
所以,所谓的黄金寿衣极有可能是个幌子,是别有用心的人假借萧太后之名,为自己哄抬身价的一个低劣的手段,用来骗骗外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