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出生于太原汾阳里,从小沉默寡言,不喜言笑,性格稳重,十分喜爱研习兵书,更是将战国时期的名将李牧和汉朝时期的大将周亚夫视为自己的偶像。这样一个自小便品学兼优的人后来为何会背负上这千古骂名呢?
梁晋争霸时期战功赫赫崭露头角
当时还是代州刺史的李嗣源对石敬很是喜爱,不仅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还向李存瑁举荐他,将他调入军营。石敬瑭善于骑射,骁勇善战,果真没有让李嗣源失望。李嗣源将自己的精锐部队交给石敬瑭统领,自此石敬成为李嗣源身边的心腹。
此后数年间,石敬瑭四处征战,立下赫赫战功,更是在与后梁的一次交战中仅率领十几名亲兵勇闯敌方阵营,救下被敌军埋伏身陷险境的李存瑁,逼退了后梁的攻势。石敬瑭亲临险境逼退敌军立下大功,李存瑁亲自对他加以厚赏,并称赞他"大将门下出强将",自此石敬名声大振。
石敬瑭在梁晋的多次征战中立下汗马功劳,他杀伐果断,头脑冷静,军事才能尽显,最终李存瑁灭掉后梁,统一了中原大部分地区,重建唐朝,史称"后唐"。石敬瑭在后唐的建立上拥有不可磨灭的功劳,他不仅救下李存瑁,更是多次救下李嗣源,与李嗣源建立了极其深厚的感情。
千里马痛失伯乐,不复昔日英姿,怀才不遇
石敬先后经历了四任君主,他支持李嗣源推翻李存瑁的统治,拥立李嗣源为宗。在李嗣源统治期间,石敬瑭尽职尽责帮助李嗣源排忧解难,在李嗣源的器重下石敬瑭步步高升。
长兴四年,契丹、吐浑、突厥犯边,朝中急需一员大将来统帅边军镇守边疆。石敬瑭临危受命,掌握河东的军政大权,竟不想与明宗自此一别便是永别。
石敬经营河东期间李嗣源病逝,若说石敬瑭是千里马,李嗣源便是石敬的伯乐,此二人相辅相成,感情深厚,再无人能像李嗣源这般信任赏识他。因此听闻李嗣源死讯的石敬瑭如丧考妣,泣不成声。
明宗逝世,李从厚成为后唐第三位皇帝,是为后唐闵帝。李从珂发动祁阳兵,杀向洛阳。石敬瑭软禁了逃亡路上的李从厚向李从珂请功,李从珂杀掉李从厚继位。
然而,虽然石敬帮助李从珂继位君主,但李从珂却并不信赖他,反而将石敬瑭视为心腹大患,对石敬处处提防,想尽办法削弱石敬瑭的势力。于是便在石敬瑭参加完李嗣源的葬礼之后将其软禁。
石敬瑭也担心李从珂会对他痛下杀手,因此整日愁眉不展,再加上当时石敬瑭本就疾病缠身,整个人便日渐消瘦形容枯槁。自此,石敬瑭的人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他从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郎,那个杀伐果断镇守边疆的军事奇才渐渐沦为渴望皇权,贪生怕死的庸碌之辈。
时局所迫之下无奈篡位
石敬的妻子李氏见到丈夫如此痛苦,于是变向曹太后求援。李从珂与曹太后虽不是亲生母子但是关系深厚,加之李从珂看石敬病重,已无法对他造成威胁,便放石敬瑭回到河东。但他怎么也无法想到,放石敬瑭回河东便等于放虎归山,最终导致了后唐的灭亡。
石敬回到河东后心中便有了自己的打算,他对外不断称病说自己精力不足无暇顾及政务,以此来躲开李从珂对他的忌惮。石敬瑭还多次上报朝廷说契丹骚扰边境需要朝廷给予钱粮的支持实则是为了日后造反做准备。
石敬瑭此举虽然没有引起朝廷的注意,但跟随在他身边的下属却已了解他的心思。他的部下为了在石敬面前邀功,竟在朝廷派人来视察的时候对着石敬瑭高呼万岁。石敬瑭害怕被朝廷讨伐,为了避嫌,竟将领头的36位将领全部杀死。在此之前石敬瑭或许只是心中所有思虑并没有勇气真正实施,但经此一闹李从珂必定更加容不下他,形势所逼之下策反之举不得已正式开始谋划。
石敬瑭认为长此以往下去不是办法,于是决定试探李从珂。他假意上奏说想要调离河东,真实目的是想看李从珂会不会挽留他。不料李从珂竟真的下旨将他调离河东,如此一来石敬瑭便正式决定谋反了。他先是称病停在河东不去赴任,然后派人暗中勾结契丹力量,并公然指出李从珂乃是先帝养子并不具备当皇帝当然资格,应将皇位让给先帝的亲生儿子。
石敬瑭此言一出,自然引得李从珂勃然大怒。李从珂随即下令罢免石敬所有官职,并派兵对太原展开十分猛烈的围攻。石敬瑭亲自率兵抵挡围攻,石敬瑭部队人心虽齐,意志坚定,但太原城内的粮草物资却逐渐供应不足。
石敬瑭剑老无芒丧失本心,千古骂名随之而来
石敬早已派人与辽国取得联系,他见局面渐渐不可控制,已无法抵挡朝廷的兵力,变向辽国皇帝耶律德光求救。
在面临生死的危难关头,唯有取得耶律德光的援助,石敬才有翻身的可能。这就是石敬为何宁愿留下千古骂名也要割让燕云十六州的原因,当时的石敬瑭已走投无路,种种原因之下他的思想已经发生巨大转变,早已不再是年轻时那个骁勇善战的英雄,如今的他只是贪生怕死,利欲熏心之辈。
他不止渴望安度余生,更渴望大权在握,而唯有耶律德光才能帮他实现他的心愿。因此他许诺耶律德,以燕云十六州作为筹码来交换他的皇帝之位,并承诺每年向辽国进贡无数财宝,自己也甘愿向比他小十多岁的耶律德光臣服,做了辽国的儿皇帝。那时的石敬瑭早已将自己的尊严践踏于脚底,他不在乎自己的尊严,也不在乎国家的尊严。
归根结底,石敬瑭为何能毫不怜惜地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因为江山不是他的江山,他不心疼,也没有对国家的认同感。李嗣源是他唯一忠心耿耿地效忠的皇帝,因为李嗣源信任他赏识他。李嗣源逝世,他便失去了重用与赏识,之后的皇帝对他虎视眈眈,将他逼到绝路。他想绝地逢生,唯有抛下尊严讨好辽国。在生存与名节之间他选择了生存。
回顾石敬的一生,前半生他戎马生涯,战功显赫,英明远扬;后半生的他软弱昏庸,懦弱无能,做辽国的儿皇帝,让整个国家都无法抬头。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本可以流芳百世的石敬瑭遗臭万年?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禁忌之地,禁忌之地里关着人心中的恶。一个人是否能走上正道,就看能否守住这片禁忌之地。守得住,你的人生便是一条康庄大道;守得住,便如石敬瑭一般堕入深渊,自毁前程。
石敬瑭通过抛弃尊严的方式挽救了自己的性命,也拿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皇权。然而他背负了千古骂名,成为了丧权辱国的皇帝,人人唾弃。他换来了生命,可他在世人心中早已死去;他自小崇拜的李牧和周亚夫虽身死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割让幽云十六州后整个中原地区都暴露在了辽国的铁蹄之下,百姓深受战乱之苦,民不聊生。石敬也并没有获得他想要的安稳,石敬瑭晚年朝纲混乱,民怨四起,最终他忧郁离世。不仅没有痛快地活,也没有壮烈英勇的死,他的人生被他自己摧毁。
每个人都有选择成为英雄还是小人的机会,石敬瑭亦是如此,他本有机会成为和他偶像一样的人,然而他没有管住自己心中的恶。希望我们每个人都不被利欲熏心,锁好心中的恶,成为我们年少时想成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