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讲述的五代十国成语故事见于《旧五代史晋书安重荣传》,发生于公元941年,后晋石敬瑭自称儿皇帝期间,相关人物为石敬瑭,安重荣。原文如下:
臣昨据熟吐浑节度使白承福、赫连公德等,各领本族三万余帐,自应州地界奔归王化。续准生吐浑并浑葜苾两突厥三部落,南北将沙陀、安庆、九府等,各领部族老小,并牛羊、车帐、甲马,七八路慕化归奔,俱至五台及当府地界已来安泊。累据告劳,具说被契丹残害,平取生口,率略羊马,凌害至甚。又自今年二月后来,须令点检强壮,置办人马衣甲,告报上秋向南行营……并差人各将契丹所授官告、职牒、旗号来送纳,例皆号泣告劳,称被契丹凌虐,愤惋不已,情愿点集甲马,会合杀戮。续又朔州节度副使赵崇与本城将校杀伪节度使刘山,寻已安抚军城,乞归朝廷。臣相次具奏闻。昨奉宣头及累传圣旨,令臣凡有往复契丹,更须承奉,当候彼生头角,不欲自启衅端,贵守初终,不愆信誓。仰认睿旨,深惟匿瑕,其如天道人心,至务胜残去虐,须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窃以诸蕃不招呼而自至,朔郡不攻伐以自归,盖系人情,尽有天意。更念诸陷蕃节度使等,本自勋劳,早居富贵,没身边塞,遭酷虐以异常,企足朝廷,冀倾输而不已,如闻传檄,尽愿倒戈。如臣者虽是愚蒙,粗知可否,不思忌讳,罄写丹衷,细具敷陈,冀裨万一。
这份洋洋千言的奏章,写出了安重荣对石敬瑭这位儿皇帝的不满,契丹之压迫,民情之激愤,辽境内反抗浪潮之汹涌,各个部落向往中原,归心似箭,若能够戮力同心,契丹又何愁不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正是也。
可惜此时的石敬瑭早已经没有了虎狼抱负之心,而更为要命的是安重荣把这份本该只有石敬瑭亲见的奏章,传阅四方藩镇与文武大臣,这分明就是藐视圣聪,犯下此等忌讳,可谓是引火上身,石敬瑭阅毕奏章,龙颜大怒,坐卧不安,亲自至邺都,连下十道诏书劝说晓谕。
其略曰:“尔身为大臣,家有老母,忿不思难,弃君与亲。吾因契丹而兴基业,尔因吾而致富贵,吾不敢忘,尔可忘耶!且前代和亲,只为安边,今吾以天下臣之,尔欲以一镇抗之,大小不等,无自辱焉。
石敬瑭的言辞,但凡有拳拳之心的文人武将,莫不痛心疾首,更遑论这样一位仗义执言的将军了。道不同不与为谋,941年,他联合时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安从进,一起起兵造反。
声势浩大,但无奈所部赵彦之突然倒戈,被杜重威大败而回,兵士溃散,只余十余骑而还。
中国古代城池的结构,让许许多多的守城之战,历时久矣,战况惨烈,所历之战不胜枚举,但这每一场守城之战无一不是一场场的血战。
而这一次便是安重荣的镇州,得民心,与民共患难,当晋军收买其手下将领时城破之时,镇州二万余军民壮烈牺牲,而安重荣本人也因寡不敌众被俘虏。
石敬瑭这位儿皇帝,更是为了表忠心,将其头颅砍下,呈送父皇耶律德光。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时机难得,必需抓紧。石敬瑭于后唐末年,李从珂之时,抓住了机会,藉由契丹之力,登上皇位,建立后晋。但等到其皇位日久,便不负雄心,纵使机会甚好,却也安心于儿皇帝之名,安心于皇帝权利下给自己的满足感。
不求开疆拓土,但求幽云十六州之地。这十六州之地,又何止是十六州,更是中原王朝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后周世宗郭荣的北伐,身死国灭;宋太宗的股内中箭,悻悻而回;及至靖康之耻,哪一个不是因为他的儿皇帝之举。
而安重荣之举,或许可谓是以卵击石,自不量力,但其民族气节又何尝不是吾辈之楷模。但起义,又何尝不是一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机遇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