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帝王之一,他的历史功绩受到了后人的一致赞誉,也影响了中国古代数千年来的社会发展。他的一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成为中国古代帝王的典范人物。在这些成就中,独尊儒术绝对是影响中国文化最为深远的政策之一,也为数千年来的中国儒家文化奠定了根基。可是这项措施在现代却受到了很多历史学者的批判,认为他罢黜百家的行为是断绝了中国古代文化多样化发展的道路。可是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评判显然是偏颇的。刘彻选择独尊儒术,其根源目的是为了维护皇权对朝廷政治的掌控。
刘彻登基称帝时还不足十六岁,正是年少轻狂的时候。他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想要将西汉发展成强大的帝国,因此对国家的未来有了很多的设想。然而这种设想在当时只是空中楼阁,根本没有实现的机会,其主要原因在于刚即位的刘彻并不掌握朝廷大权。当时朝廷大权掌握在太皇太后窦猗房手中,形成了以窦氏为核心的外戚集团。由于刘彻登基的缘故,他的母亲王娡也就成了皇太后,于是与王氏来往密切的官员又形成了新的政治集团。再加上刘彻迎娶馆陶长公主刘嫖的女儿陈阿娇为皇后,这使得刘嫖在朝廷中也有了极大的影响力。
在这三股势力的交织之下,西汉朝廷的政治体系几乎被完全打乱,刘彻的皇权几乎处于架空的状态。实际上在汉景帝刘启的晚年,西汉朝廷就逐渐陷入了外戚专政的政治格局中。尽管刘启采取了各种措施打击外戚和功勋集团,但最终也没能起到明显的效果。虽然以周亚夫为首的功勋集团被迫退出了朝廷,但以窦婴为首的外戚集团仍然是朝廷中最大的势力。再加上新崛起的皇太后王娡和馆陶长公主刘嫖,朝廷中忠于刘彻的官员只剩下汉景帝临终时指定的卫绾、王臧等寥寥数人,这使得刘彻几乎丧失了朝政的话语权。
以刘彻的强势性格,他自然不能忍受皇权旁落的情况,于是掀起了第一轮收回皇权的政治斗争。在这次斗争之中刘彻选择的盟友就是儒家官员,也就拉开了汉武帝时期西汉朝廷独尊儒术的序幕。刘彻选择儒家作为盟友是很有道理的,既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唯一选择,也符合汉景帝刘启留给他的政治资本。
从刘彻被立为皇太子开始,刘启就在他身边安排了很多儒家官员作为老师。这些官员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卫绾和王臧,他们分别为任命为太子太傅和太子少傅,可以说是刘彻集团的核心人物。尤其是卫绾作为汉文帝刘恒的车夫出身,深受刘启信任,在刘启临终前被任命为丞相,掌管朝廷大政。
因为有了刘启的提前安排,刘彻与儒家官员的关系极好,所以提拔儒家官员夺取朝廷大权便成为其选项之一。可仅仅是这个原因是不够的,也体现不出刘彻的英明神武。刘彻提拔儒家官员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当时只有儒家能与道家黄老学说抗衡。从刘邦建立西汉开始,国家就建立了以道家黄老学说作为治国纲领的政治基础。即便是经历了吕后乱政和诸吕之乱的局面,这个政治基础都没有被抛弃。朝廷中绝大多数官员都是支持黄老学说治国的,这其中的代表就是以窦太后为首的外戚集团窦氏,和朝廷以外的刘氏诸侯王。
刘彻即位之初的西汉并非后来的州郡县三级,也不是秦朝的郡县制,而是刘邦时期建立的郡国并行制。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独特的政治制度,既具有代表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又有代表分封制的封国制度。刘邦见过初期由于大封功臣,使得郡县和封国同时存在。甚至封国的势力还超过了朝廷直辖的郡县,封国的领主包括诸侯王和列侯的权势极大,完全就是国中之国的状态,这也为后来的吴楚七国之乱埋下了隐患。刘彻即位时虽然诸侯王和开国元勋的力量被刘启削弱了不少,但他们在朝廷中依然有极大的左右朝政的能力。
当这些封国的领主们与控制朝政的外戚集团勾结后,朝廷的大政策略就不由刘彻决定了,也就出现了皇权旁落的现象。而这些势力都是力求黄老学说治国,推崇所谓的无为而治,其实就是让朝廷尽量的放权,将国家的资源和利益分配到这些贵族阶层身上。这种治国策略在西汉建立初期调动了各个封国的积极性,让国家迅速从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创伤中恢复出来。但当这些封国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壮大后,必然会出现威胁到皇权的力量,甚至有割据自立瓜分国家的危险。刘彻作为雄才大略的皇帝,是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的。
在黄老治国学说的政治纲领下,诸侯王和列侯们在封国获取巨大的利益,也左右着国家朝政,朝廷大权完全被他们瓜分了。刘彻想要收回皇权,加强中央集权,就必须改变无为而治的策略,直接干预各封国的治理。这样的情况是诸侯王和列侯们不能接受的,所以他们围绕以窦太后为首的外戚集团,组成了反对刘彻收回大权的政治同盟。而刘彻自然不能孤军奋战,他的选择便是拉拢和提拔儒家官员,组建自己的政治根基,与对方进行政治斗争。从历史文献的分析来看,这种策略几乎是当时刘彻能采取的唯一选择。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出现的诸子百家产生了不同的治国理念,也让中国进入了第一个文化鼎盛的时代。可经过秦统一六国和秦末农民战争的洗礼后,诸子百家逐渐凋零了。这其中既与战争的毁灭有关,也与秦始皇嬴政强势推行法家治国的策略息息相关。到了西汉初年的时候,东周诸子百家中还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只剩道家和儒家。这两家的学说一方面因为治国策略温和,另一方面也因为支持东周的分封制,因而受到贵族阶层的广泛欢迎。实际上在秦末农民战争中恢复旧六国诸侯的大环境下,儒家反而比道家更受支持。
这一方面是因为儒家在孔子及其弟子的努力下传遍天下,使得各国贵族中都有不少支持儒家的粉丝。即便是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代,儒家的势力依旧非常强大,就连他的长子扶苏都是儒家的支持者。另一方面是因为孔子的儒家学说中推崇的三代之治和周礼,将分封制作为国家政治架构的典范。这种制度维护了诸侯和贵族的利益,受到了这些阶层的广泛支持。刘邦在与项羽争锋时,答应承认六国旧贵族的封地利益,便赢得了大力支持,使得坚持集权制的项羽众叛亲离,最终不得已走到了乌江自刎的败局。
在郡国并行制的历史环境下,如果刘彻贸然搞法家的中央集权,肯定会受到诸侯王和列侯群起而攻之的。而法家的势力在秦朝灭亡后已经陷入了低谷,根本不可能对刘彻形成实际上的支持,所以刘彻选择儒家是唯一的道路。而儒家因为不在诸侯王和封国的高层中流行,只在中下层的贵族和官员中盛行,反而迫切地想要进入到高层的政治决策中。同时儒家又不像法家那样有着激进的中央集权理念,至少对外声称还是支持分封制的,所以不会被各封国强烈抵制。因此刘彻在选择夺取皇权的盟友时,儒家成为最好也是唯一的选择。
选择了儒家作为盟友后刘彻实行了一系列的扶持儒家的政策,而这些直接与窦太后推崇的黄老学说发生冲突,开始了第一轮的政治斗争。刘彻任用大量的儒家官员掌握朝政,以卫绾为丞相、赵绾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同时接受儒家官员的建议,以提拔“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让儒家官员大量进入朝廷。他还征召鲁国大儒申培出任太中大夫,商议修建明堂、改正朔、易服色及巡狩封禅等儒家礼制的事情。可以说第一轮的政治斗争中刘彻是全面出击,力图毕其功于一役,从窦太后手中夺回朝政的大权。
但窦太后作为政治斗争的老江湖,也不会束手待毙,强力地插手了刘彻推行的儒家改革。当赵绾上奏刘彻不必事事请示窦太后,所有政务可以乾纲独断时,窦太后发起了强烈的反击。她将赵绾诬为汉文帝刘恒时期的神棍新垣平,并制造非法牟利的证据,将赵绾和王臧下狱处死。然后她又罢免了刘彻舅舅田蚡的太尉职务,改任开国功臣后裔许昌、庄青翟为丞相和御史大夫,宣布废弃明堂等儒家礼制的建筑和规定。窦太后的反击得到了诸侯王和列侯们的支持,刘彻发起的第一轮以儒家为代表的攻击被扑灭,他也被迫转入韬光养晦之中。
从这次政治斗争的结果来看,刘彻无疑是失败者。他不但没有夺回朝廷大权,反而让儒家受到沉重打击,不少支持变革的儒家官员受到牵连。但从长远来看,他却又赢得了儒家的支持,表现出了少年天子力图改革的雄心壮志。他的政治手段相比于窦太后还非常稚嫩,却又有着极大的优势。
因为他还年轻,还不到二十岁,时间是站在刘彻一方的。窦太后已经垂垂老矣,她还能支撑窦氏外戚集团多久?除了刘彻之外,她还需要承受来自于王氏外戚的政治压力。她能赢得了一时,却无法永保权势。而得到儒家支持的刘彻,卷土重来必是雷霆之威,皇权回归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