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虽然被诸葛亮压制,但是对待其他对手的时候,表现得还像是一代名将。比方说进攻辽东公孙渊的时候,全程掌握着战争的节奏,最后一举消灭公孙渊。在"司马懿攻辽东之战"中还发生这样一件奇怪的事情:在天上发现流星坠地,就在流星坠落的地方,司马懿擒获并且斩杀公孙渊。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件事。
曹魏与燕国的战争
在网络上有这样一种说法,三国时期其实是四个国家。这个说法还是有一定道理。辽东公孙氏在汉末三国时期,一直是一种割据自守的状态,到最后还建立了燕国。所以"司马懿攻辽东之战"也被叫做"魏灭燕之战",是曹魏与燕国两个政权的战争。
辽东公孙氏起家的时间还是比较早的,应该说比曹操集团的起点要高一些。在董卓控制朝政时期,公孙度成为辽东太守,因为公孙度是董卓部将徐荣的同乡。在中原地区战乱成为一团的时候,公孙度就有割据自立、作壁上观的想法。总体上来说,
公孙度还是有一些扩张的野心,比如渡海到青州攻占了一些地方。但是整体上比较守成,尽管能够保存实力,但是也丧失在乱世中迅速崛起的机会。辽东公孙氏的影响力大部分还是在辽东以及周边的高句丽、乌桓等势力,对于中原政权的乱战来说,基本上扮演着一个看客的角色。
到了公孙渊的时期,已经是三足鼎立,形势比较固化。辽东公孙氏已经失去乱世中崛起的机会,但是公孙渊仍然是一个具有野心的人。他没有足够的实力去撼动曹魏的统治基础,选择向曹魏、东吴两头下注,一会向曹魏称臣,一会向东吴称臣。孙权是非常希望有一个北方的盟友帮自己对抗曹魏的,对公孙渊的态度比较积极;曹魏对公孙渊一边拉拢一边打压。在击退一次曹魏的进攻后,公孙渊野心膨胀,还是自称燕王,彻底脱离曹魏。
司马懿进攻辽东
公孙渊彻底反叛是在曹魏景初元年(即公元237年),当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已经去世,西线的军事压力并不算特别大。在次年景初二年(即公元238年),军中威望最高的司马懿率领四万大军,决定彻底消灭辽东公孙氏。
司马懿面对诸葛亮的时候打的仗并不好看,主要是以龟缩为主;但是面对公孙渊之流,司马懿还是很有自信的。从战争的过程上来看,曹魏大军几乎也是势如破竹。燕国大军在辽隧这个地方阻击司马懿。司马懿没有选择强攻辽隧,而是选择直扑襄平,也就是燕国的国都,逼迫辽隧的军队撤回来与自己交战,这叫做"攻敌必救"。辽隧军队果然主动与司马懿交战,被司马懿击败。司马懿继续围攻襄平。
神奇的流星
司马懿长期围困襄平,下大雨积水也不换地方扎营;也不着急强攻襄平,就这样慢慢与公孙渊耗,消磨公孙渊的力量和士气。起初公孙渊并不太在意,也没有过多准备。等到雨水停止之后,司马懿马上下令全面进攻襄平。这个时候曹魏的大军已经合围,公孙渊也跑不掉了。
就在司马懿强攻襄平的同时,天上出现一颗大流星,正好经过襄平。在古人眼中,流星是不祥之兆,意味着军队即将遭遇失败。在与诸葛亮的对抗中,司马懿也是看到流星出现在蜀汉军营上空,才尝试进攻蜀汉军队。
公孙渊看到流星后士气立刻就崩溃了,他向司马懿请降无果,打算突围逃走,却被司马懿擒获并且斩杀。而公孙渊战死的地方,就是在流星坠落的地方。这到底是一个巧合,还是史官的夸张写法,小编也不得而知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