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诸葛亮死后,蜀国和魏国好几年内不再打仗,双方各自退兵保守自己的疆土,人民的生活安定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然而此时,魏国北方的矛盾又渐渐激化了。
238年,魏国辽东太守公孙渊造反,自称燕王,他派遣使臣与孙权联络,并多次侵扰魏国北方。
公孙渊的祖父名叫公孙度,父亲名叫公孙康,先后任辽东太守。当年曹操打败袁绍,袁绍的儿子袁尚、袁熙逃跑到幽州、辽东一带,被公孙康杀死,献给曹操,于是公孙康被封为广平侯。
公孙康去世时,因公孙渊年纪太小,由他的叔叔公孙恭接任了辽东太守的职位,公孙渊长大以后,夺过了辽东太守的职位。公孙渊当太守后,反复无常,一会儿投降吴国,一会儿投降魏国,后来干脆自封为燕王,公开和魏国相对抗。
魏明帝曹睿看出了公孙渊的野心,派幽州刺史毌丘俭出兵讨伐,毌丘俭却没能成功平叛,于是,曹睿召回了太尉司马懿,与他商量怎么对付公孙渊。司马懿对曹睿说:“公孙渊造反,没什么大不了,我只要领4万兵马去,就可以消灭他。”
曹睿问:“依你看来,公孙渊大概会采取什么战术?”
司马懿说:“公孙渊听说我大军来到,他最好的战术是赶快逃走,这是上计;如果不逃走,最好是拒守辽东,凭辽河抗拒我军,这是中计;如果他既不逃跑,又不坚持固守辽东,只是坐守襄平(今辽宁辽阳)老巢,这是最差劲的后手,肯定会被我生擒活捉。”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