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0年,司马昭弑杀皇帝曹髦,这一行为引发巨大朝堂争议,在此情况下,司马昭为了转移政治压力,不得不发兵讨伐西蜀,一方面是为了自己减轻政治负担,二是为了儿子登基做准备(自己是别想了),但灭蜀汉的结果却是谁也没有想到的,伐蜀两位主将钟会和邓艾都死于非命,最后还是卫瓘好和贾充亲赴成都才算彻底稳定了局势。卫瓘就此鹊起。
卫瓘,字伯玉,世家出身,是曹魏尚书卫觊之子。10岁丧父,继承了父亲的乡候的爵位。年轻时仕官于曹魏,后以镇西军司、监军身份参与伐西蜀战争。邓艾和钟会两位将军伐蜀成功,而卫瓘却诛杀了邓艾,钟会这两位久经沙场的名将。因二人皆因罪伏诛,伐蜀的功劳只能给卫瓘,要知道伐蜀的时候,卫瓘可是没带兵打过一天仗。伐蜀的时候,卫瓘掌兵千人,手持皇亲节杖监视他们二位。实际上就是司马炎的代表,由此可见,他是司马炎最信任的人。话语权比他们二人还要大,这也是卫瓘能诛杀二人的主要原因。
当时在成都的邓艾手握重兵。卫瓘首先联合钟会,上奏告邓艾独断专行,治邓艾的罪。随后卫瓘带兵直入府中逮捕了还没起床的邓艾父子。后来钟会仓促造反,卫瓘又趁夜下令诸军袭击钟会,钟会一时大意被杀。卫瓘害怕邓艾报仇,于是派护军田续去截杀邓艾,杀掉了邓艾父子。卫瓘在蜀汉亡后,先后诛杀邓艾和钟会谋反,迅速平息成都叛乱,此举得到了司马炎的高度赞誉,得以任督徐州诸军事、镇东将军,封菑阳侯。司马炎篡位登基西晋后为征东大将军等职。后入朝为尚书令、侍中,领太子少傅。
司马炎在位期间,卫瓘基本在地方任职,直到司马炎晚年才得以入京,公元278年,卫瓘被征召入朝,升为尚书令,加侍中。在司马炎来看,卫瓘为人严谨,以严法对待属下,处事公允,为政清简,深得朝野上下赞誉。而且允文允武,和贾充的关系也不错。如此一来必然和外戚一系能够和平相处。为此武帝将其女繁昌公主下嫁与卫瓘第四子卫宣。后来又领太子少傅。应该说,司马炎有让卫瓘当辅政大臣和托孤的意思。但司马炎却没有想到卫瓘居然提议让人更换太子,司马炎也只好作罢。此事也算埋下他被杀的祸根。杨骏(司马炎岳父)害怕卫瓘分权,杨骏想要独掌朝政,就此构陷卫瓘,迫使卫宣与公主“离婚”,卫瓘惶恐于是上表请求退休。请求告老逊位。由此可见卫瓘为人胆小怕事,不过是中人之资本,经验又不能弥补性格上的差异。
公元290年,司马炎驾崩,晋惠帝司马衷即位,由太傅杨骏辅政。皇后贾南风与杨骏不睦,在第二年,贾南风联合楚王司马玮矫诏诛杀卫瓘,此时的卫瓘由于不属于任何一个派系,贾南风让卫瓘与汝南王司马亮共辅朝政,录尚书事。被赐予“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荣誉。不能说卫瓘没有能力,但让他做辅国重臣就勉强了。司马玮就很看不起卫瓘。最关键一点就是贾南风本来就对卫瓘很不满,她想干政,但卫瓘掌权就成为贾南风主政的最大障碍,就没他说没事了,于是贾南风又和司马玮,免去司马亮和卫瓘的一切官职,注意,只是免去官职。但司马玮却诛杀卫瓘满门。
胆怯是卫瓘的本性,而且还优柔寡断。当初因为杨骏拼死抵抗,祸连数千家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面对屠刀就在眼前的紧急情况,有人请求抵抗,但是卫瓘不听。正好卫瓘的帐下督荣晦犯错,被卫瓘驱逐了。荣晦携私报复,抓捕了卫瓘,并且将卫瓘及其子孙九人全部杀光。卫瓘被杀的最大原因就是小看了贾南风。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