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在《三国志》的《蜀书·关张马黄赵传第六》中记叙这个故事也非常简略:“先主背曹公依袁绍、刘表。表卒,曹公入荆州,先主奔江南。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于当阳之长阪。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翼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
小说《三国演义》里这段战事是发生在赵云单骑救主为曹军所追,张飞为他断后。在赵云护着幼主,逃到桥边,人困马乏之际,张飞挺身而出,横枪立马于桥上,对子龙说,你速行,我来挡追兵。曹军追至长板桥,见张飞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气势非常,又害怕是诸葛亮之计,一时胆怯都不敢近前,便飞马报于曹操,让曹操亲自来战。张飞见曹操亲自前来,知道他疑心重,便心生一计:叫所从二十余骑,都砍下树枝,栓在马尾上,在树林内往来驰骋,冲起尘土,以为疑兵。飞却亲自横矛立马于桥上,向西而望。曹操果然犹豫不敢近前,张飞看这形势便底气大增,大喝道:“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这如雷般的喊声让曹军尽皆颤栗。张飞见曹军气势大减,又连着大喝了一声。这一声让曹军后军阵脚不稳,隐隐欲退,张飞得意,乘胜追击:“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这一声把曹操身边的夏侯杰吓的肝胆俱裂,跌下马来,曹操一看这阵势,只好回马而走,一时落荒而逃者不计其数。后人赞曰:
“长板桥头杀气生,横枪立马眼圆睁。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
这里的长板桥便是位于今当阳市坝陵办事处的古当阳桥。经过几百年的沧桑变化,这里已经无水也无桥,只有一个单檐攒尖覆盖黄色琉璃瓦的六角小亭,亭内有陕西张氏后裔在清代重立的“张翼德横矛处”的青石碑。不远处的九子山,传说是当年在此观看张飞退曹兵的九个牧童变成的。
流传在这里故事这样说道:当时,张飞手下只有二十余骑,如何抵挡曹操五十万大军呢?他急得在当阳桥头踱来踱去,欲孤注一掷,拼死一战。忽一快马飞报而来,原来是诸葛亮遣使送来急件。张飞展开一看,上书:
天子头上长支角,口在天子右边坐,日头踩在脚底下,千军妙谛栎林坡。
张飞读罢这首谜语诗,思索一番:原来“天子头上长支角”是“矢”,“口在天子右边坐”是“知”,“日头踩在脚底下”是“智”,诸葛亮知张飞性急,恐他鲁莽行事,提醒他“千军妙谛栎林坡”,就是让他利用有利地势,以智取胜。张飞望着当阳桥背后的栎林坡,猛生一计:“叫所从二十余骑,砍些栎松枝系在马尾上,于山坡林间往来驰骋,自己则手绰蛇矛,圆睁环眼,立马桥头,大声喝道:“谁敢来战?”其声如巨雷,势如奔马。当阳桥梁应声而断,河水哗哗倒流。曹兵以为桥后林间有伏兵,吓得肝胆欲裂,回马便跑,一时间人如退潮,马似山崩,自相践踏,溃不成军。
显然在当地民众心中的张飞是一个没有大智慧的莽将军,人们不相信他有急中生智的能力,于是在故事中还是要借用那个大家认可的“智而近妖”的军师诸葛亮来助他一臂之力,仿佛这样故事才显得有说服力。而这种“大吼三声天地动,吼断桥梁水倒流。”的描述虽不如《三国演义》那样合情合理,却增添了张飞英雄虎胆,威风凛凛的英雄气概,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英雄崇拜心理。
关于当阳桥边的九子山的来历也有一段传说:相传,当年张飞立马桥头独拒曹兵时,附近山上有有九个牧童站在那儿嘻笑。张飞问他们笑什么,牧童们说:“你怎么能凭一个人的力量挡住五十万大军呢?”张飞豪气地说:“张某万夫难挡,怕他曹贼何来!”牧童们奚落张飞说:“你要真能独退曹兵,岂不水要倒流吗?”张飞舞动着丈八长矛说:“若是真能叫河水倒流,尔等若何?”牧童们一个个直摇脑袋。说话间,曹军蜂拥而至,张飞气势如虹,当真用计吓得曹兵狼狈而逃,河水也果真在他一声大吼中哗哗倒流。九个牧童站在山岗上看的呆了,不觉羞愧满面,顿时化作九座小山峰。自此以后,这座山就叫九子山了。但九子山不见九子,原来他们都羞愧地低下了头。
这段传说联系到了特定的地方风物上,民众根据当地的地貌特征,运用奇妙的幻想来创作这个生动的故事,借风物来抒发自己热恋故土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