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人物专题>陈寿

陈寿--《三国志》作者

陈寿

陈寿的资料

本名:陈寿

别称:陈承祚

字号:字承祚

主要作品:《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

参考资料:《晋书·卷八十二·列传第五十二》《华阳国志·卷十一》

陈寿的介绍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

陈寿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元康七年(297年)病逝,年六十五。

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有关“陈寿”的历史故事

  • 在《三国志》一书中,陈寿为什么要贬低诸葛亮?-趣历史网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陈寿为什么贬低诸葛亮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第一,陈寿编写《三国志》时已经是晋朝人。晋朝是司马氏的天下,而司马氏的老祖宗,就是曾与诸葛亮

  • 三国志中陈寿为什么把刘备叫做&;先主&;?(陈寿和刘备有什么关系)

    史书是后人写的。一般来说,离得越近,记录的东西真实性越高。但是,也有一些东西是故意被黑的。为了抹去前朝的功绩,史书被篡改或销毁,导致很多历史事件越来越扑朔迷离。《三国志》中,作者陈寿被认为是西晋人,但他为什么称刘备为"已故的勋爵"?陈寿和刘备是什么关系?1.三国历史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陈寿写的

  • 陈寿为什么褒曹贬刘?他何如此憎恨刘备和刘禅(陈寿和刘备有什么关系)

    很多人都同意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是尊刘而不尊曹的。刘备和蜀汉是书中的主角,对他们的描写也很"正义"但曹操成了反贼,成了反派。但这也是关于他们的。陈寿在《三国志》里写的完全不一样,和罗贯中完全相反。可以说是尊曹贬刘。那么,陈寿为什么要这样写呢?他写的是事实还是出于一些政治因素?看了一个专家的演讲,很

  •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如何?为何很多人都感觉不是特别高?(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否公正)

    最近很多人也在问一个问题,就是陈寿写的反思还是很厉害的,但是还是有很多个人的感受在里面。很多人对诸葛亮的评价非常高,但从反思的角度来看,未必如此。很多人觉得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不高,这是为什么?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为什么陈寿的《三国志》对诸葛亮的评价很低?诸葛亮在人们心中是神一样的人

  • 蜀汉时期为什么不设立史官(陈寿为何说蜀汉不设史官)

    说起官员,相信大家都应该知道,这个岗位很难。能胜任这个职位的人,一定是非常客观公正的,也是非常勇敢的。毕竟很多朝代都有官员来记录发生的事情。但是为什么蜀汉不设官员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边肖吧!蜀汉政权是否设立史官,实际上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三国志》中陈寿说。帝王传"国家也没有历史,也没有官方的说明

  • 为什么陈寿称刘备为三国第一高手?

    写历史书,对前人的称呼很重要。毕竟历史书是后人写的,后人也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所以,我们写史书的时候要非常注意这个问题。三国历史上陈寿称刘备"已故的勋爵"这让很多人不解,也会被解释为他和刘备有关系,所以被这样称呼,但真的是这样吗?有人认为刘备的祖先和刘禅的继承人与陈寿的经历无关。他们认为蜀汉有两个皇

  • 陈寿是否贬低诸葛亮?究竟是否出于私仇?(陈寿真的贬低武侯诸葛亮了吗)

    诸葛亮向来以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的形象为人所熟知,但大多来自于一些文学作品的表现。诸葛亮在史书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三国志》是三国时期的历史记录。自然会有作者当时对各种人物的评价。有人认为陈寿在评价诸葛亮时可以贬低他,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两人有个人恩怨。这是真的吗?陈寿真的贬低诸葛亮了吗,他们之间有

  • 陈寿说诸葛亮的权变会和他的长处略有不同是什么意思?

    说到诸葛亮,有网友纷纷表示,这个人真的有点厉害。无论是言情还是民间都夸他,所以他还是比较强有力的,但其实《三国志》正史中陈寿对他的评价似乎很一般,好像在说:"压力会和它的强度略有不同。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和边肖一起来看看吧!其实说到这,就不得不说陈寿为什么这么说了。很简单。陈寿活着的时候,

  • 人们都知谯周有个写《三国志》的徒弟陈寿,却不知还有齐名的他!

    谯周是三国时期蜀汉的著名思想家儒学家,由于劝刘禅投降魏国而饱受争议,它有两个徒弟,一个是写了《三国志》的著名史学家陈寿,另一个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文立。文立,字广休,巴郡临江(今重庆忠县)人。官至晋卫尉,“九卿”之一。他和陈寿一样是谯周的弟子。文立少时游于蜀国太学,专攻《毛诗》、《三礼》,师事谯周,

  • 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曹操是如何的一个人?

    《三国志》是记载三国历史比较权威真实的资料了,在其中对于曹操的评价应该也是很中肯客观的。陈寿,西晋时期巴西安汉人氏,也就是现在的四川南充人,其字称作承祚。他的生年是公元233年也就是蜀汉建兴十一年,在公元297年即西晋元康七年病逝。陈寿的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史学界把这部巨著与《史记》、《汉书》和《

  • 陈寿的《三国志》是如何的一部书?

    《三国志》,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位列中国古代二十四史记载时间顺序第四位,与《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并称前四史。《

  • 小气”的陈寿将哪些四川人列入《三国志》?

    《三国志》是西晋史学家陈寿编写的一部纪传体国别史,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三国志》取材精练,作者对史实经过认真的考证,慎重的选择,对于不可靠的资料进行了严格的审核,不妄加评论和编写,慎重的选择取材之源。使得《三国志》不仅成为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陈寿(公元233—

  • 三国猛将赵云的真实面目 陈寿和罗贯中都没写透他

    三国猛将赵云的真实面目陈寿和罗贯中都没写透他看过三国志的人,一定认为史实上的赵云只是个刘备的保镖,没有出色的人物,但我不认同,我认为赵云能留名后世而到今天还受大众欢迎是他自己争取回来的,其实他是文武双全的武将,让我分析一下:1.如果只看三国志原箸而不看裴松之的注,赵云确是个下第角色,但大家没看见裴松

  • 常熟农民陈寿六捆绑县吏顾英到南京告御状的故事

    朱元璋的“最高指示”发出后不久,在京城南京东面四百里左右的常熟就出现了这么一出历史上从没有上演过的“好戏”:常熟有个叫陈寿六的农民带领了自己的弟弟和外甥,一共3个人,将“害民甚众”的常熟县吏顾英捆绑起来,并把他带到了南京,向洪武

  • 清官陈寿的故事:为官40载,死后家中无钱装殓

    陈寿,字本仁,原籍江西新淦(今新干),因祖父戍卫辽东,遂人籍宁远(今辽宁兴城)。他于成化八年(1472年)中进士,授官户部给事中,从此登上仕途。曾先后担任左佥都御史、延绥巡抚、陕西巡抚、南京兵部侍郎、刑部尚书等。为官前后共达40年,自始至终清正刚直,深受世人的敬佩。陈寿一生所遵循的信条,是为官&ld

  • 趣闻:陈寿曲笔考之隐藏于历史中的名将牛金

    牛金者,其籍贯其字皆不可考,其事迹也散见于众人的史料中。然而这样一个人,是否就是一颗流星,只是突然闪过历史天际,就黯然不知其所归。小子以为不然,如果仔细研读史料,则牛金无愧于名将之谓也。牛金首次出场应该是《三国志。卷九。诸夏侯曹传第九》中的“瑜将数万众来攻,前锋数千人始至,仁登城望之,乃募得三百人,

  • 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老师谯周为何被人骂作卖国贼

    蜀国是三国时期政权维持时间最短的一方,也是最先灭亡的一方。史学家们认为蜀国灭亡的原因有四点:刘禅昏庸,黄皓弄权,陈祗乱政,谯周误国。前三点都比较好理解,然而对于第四点“谯周误国”,历来就有很大争议。谯周是三国时期蜀汉着名的大学者,还是《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老师。他在蜀汉担任光禄大夫,是有名无权的官职。

  • 陈寿的《三国志》为何不写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

    《三国演义》的故事一向有“七实三虚”的说法,就是说大部分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事件,少部分则出于艺术虚构。就拿“七擒七纵”来说吧,这是说诸葛亮南征时七次捉住了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孟获,又七次释放了他,终于安定了蜀汉的西南后方。这是三国中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曾经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去过的人,会发现那里有很多以“

  • 揭秘刘禅流落汉中被卖为何陈寿三国志没记载

    刘禅,刘备之子,即蜀汉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刘禅在刘备死后登基,成为蜀汉第二位皇帝。笔者在故纸堆里寻觅到一则逸闻,刘禅年少时曾流落汉中,遭人所卖,还娶妻生子。裴松子在为陈寿的《三国志·后主传》作注,详细记载了刘禅流落汉中被卖之事。刘禅在公元223年即位,公元263年时投降曹魏,

  • “小气”的陈寿将哪些四川人列入《三国志》?

    《三国志》是西晋史学家陈寿编写的一部纪传体国别史,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三国志》取材精练,作者对史实经过认真的考证,慎重的选择,对于不可靠的资料进行了严格的审核,不妄加评论和编写,慎重的选择取材之源。使得《三国志》不仅成为一部史学巨着,更是一部文学巨着。陈寿(公元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