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是一句流传天下的俗语,形象地描绘出蜀国后期的青黄不接的人才荒局面。古代国家和现代国家在人才的重要性方面都非常相似,人才荟萃则国家兴盛,人才凋零则国家衰亡,古今一理。蜀国之所以在三国之中第一个被灭掉,与它的人才荒局面密不可分。
与同期的吴国和魏国相比,蜀国的人才储备在刘备时代和刘禅时代相差悬殊。刘备时代,蜀国有五虎上将、诸葛亮、法正、庞统,刘禅时代,最终只剩下一个诸葛亮和姜维。两人就是浑身是铁又能打几根钉,注定要出现孤掌难鸣的困难局面。
而相比之下,魏吴两国的人才储备和连续性简直令人艳羡不已。魏国国力强盛,对人才吸引力最大,人才储备厚度在三国之中一直稳居第一流水准。而吴国的人才储备也是不遑多让,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陆抗,环环相扣连续不断,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使得吴国虽小也始终能坚持到最后。
蜀国为什么会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局面?谁该来备这个黑锅?有人认为是刘备不注重引进人才,有人认为是诸葛亮不善于挖掘人才。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没有抓住问题关键。蜀国后期出现人才荒,都怪蜀国大将黄权。黄权在夷陵之战中的一个错误,直接导致了这种局面的形成。
黄权,字公衡,四川巴西郡阆中人。黄权最初在益州军阀刘璋手下担任主簿和广汉县令,虽然职务不高,但此人胆识过人,富有远见卓识和军事才干。刘璋邀请刘备入蜀时,黄权就看出刘备不怀好意,极力反对,可惜刘璋置若罔闻。
刘备占据益州后,听说了黄权的名望,特地把他任命为偏将军。黄权对蜀国的最大贡献,是献上进取汉中之策,他提出进占汉中的建议,比法正要早得多。张鲁占据汉中时,黄权就率先看出汉中的战略地位,极力主张刘备应该早日进占汉中,“杀夏侯渊,据汉中,皆权本谋也”,仅此一次他就为刘备立下汗马功劳,也让刘备刮目相看。
夷陵之战前,他向刘备献上一条计策:“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当寇,陛下宜为后镇”。蜀国水师战船顺江东下,回来时却要逆流而上,去时容易回来难,何况吴军彪悍善战,战力强劲很难对付。因此他建议,让他带领一支人马担任前锋,刘备殿后,看情况再定行止,以策万全。
不得不说黄权的建议非常高明,如此一来陆逊即使战胜也很难取得大的战果,蜀军也不会遭受太大损失。可惜刘备听不进去,他只是让黄权带领一支人马,在长江北岸担任侧翼防护,防备北方魏国突然来袭。
结果果然被黄权料中。公元222年夷陵之战总决战阶段,刘备大败而逃,伤亡惨重,蜀汉主力全军崩溃。唯有在长江北岸的黄权一路人马,因为远离主战场,得以保全。虽然未遭受损失,但因为退兵之路被吴国切断,随时可能被围歼。黄权无奈之下,只得带着这一路人马北上投降魏国。
刘备此次东进伐吴,踌躇满志,认为荆州可以垂手而得,因此准备了一大批军官,准备占领荆州后分派到各地上任。这批军官全部都在黄权这一路人马中。结果这318人全部就此投降魏国曹丕。
《魏书》记载,“八月,蜀大将黄权率众降。权及领南郡太守史郃等三百一十八人,诣荆州刺史奉上所假印绶、棨戟、幢麾、牙门、鼓车”,曹丕大喜过望,亲自在承光殿举行酒宴,盛情款待这批蜀国军官,并当场予以丰厚赏赐,“拜权为侍中镇南将军,封列侯,即日召使骖乘;及封史郃等四十二人皆为列侯,为将军郎将百余人”。
黄权和其他42人当即被封侯,其他一百多人被授予将军和中郎将等职务,让曹丕白白得到一大批军事人才。到了蜀国后期,出现蜀中无大将的局面,原因皆由此而起。虽然这并非黄权本意,但他客观上却造成了这种后果。
参考资料:《三国志》《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