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的时候,朝廷因为长期处于幼小皇帝和宦官掌握国家大权的交替之中,根本没有英雄豪杰出世,大部分的当权者都是为了一己私欲,这样长期以来像何进,十常侍这些人就直接的导致了东汉对于地方的控制不足,对于地方的控制不足就直接的导致了地方诸侯的坐大,最后东汉朝廷虽然地处洛阳这个天下中心,却成为了天下攻打的最重点,就连皇帝都成为了一个傀儡,到后面曹操儿子曹丕直接就是取代了汉献帝,自己开创魏国朝堂,在曹丕称帝的同时,汉室血脉之中仅剩的那一部分刘备也在蜀中地区称帝,得知消息的刘协作为刘备的侄子却是哈哈大笑,然后就再也没有什么反应了,这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汉献帝苟活的原因
自从东汉朝廷之中很多小皇帝能够成为傀儡之后,大家都发现了一个比较奇妙的规律,那就是这些小皇帝的寿命普遍都不是很长,基本上隔给几年就得换一个皇帝,这就直接导致了朝堂之中的政令横行,根本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法度,所以到了后面都是地方太守或者郡守这些人自己做主,不听朝廷的昏招,东汉末年董卓进入到京城之后就凭借着自己的喜好将汉少帝刘辨从皇帝宝座上面拉下来了。
他还特意的找了一个理由说这是先帝的意思,因为已经死去的老皇帝更加喜欢的是陈留王刘协,所以他必须要秉持先帝的遗愿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这样才算得上是国家的中兴大臣,但其实并不是他自己说的这么好听,他之所以这样做只不过是为了自己能够更好的控制东汉的朝堂罢了,而可怜的刘协也就从董卓手中开始了自己的苟活生涯!
汉献帝相比于之前的东汉少帝刘辨来说年纪的确是小了很多,可是他的确是十分的聪明,他知道董卓不是一个好人,为了能够在他手下活下去,以后光复大汉,他一直在忍气吞声,在董卓面前表现出唯唯诺诺的样子,只是为了凸显董卓本人的高大威猛,从而让董卓对自己放松警惕,这样就算是按照年纪来算,西凉军阀之董卓比汉献帝大好几十岁,不出意外的话董卓一定会死在汉献帝的前面。
但在哪个东汉末年的乱世之中有了太多的变数,董卓虽然死在了刘协的前面,可是后面的司徒王允和吕布却是昏招频出,连李榷郭汜两个将领都不处死,而是直接放任他们离开,最后造成了长安城失守的恶果,本来那一次董卓被除掉,整个朝堂的政局清明,可以说是东汉末年大汉复兴的最佳一次机会,可惜的是全部都毁坏在了司徒王允和骁将吕布手中,这两个人的得意忘形使得汉献帝刘协根本没有机会。
长安城破灭之后,汉献帝刘协开始了自己好几个月的流亡生涯,最后落入到了北方军阀曹操的手中,曹操在得知刘协和许多汉朝君臣流亡过程之中已经好几个月没吃过饱饭,甚至已经连肉都吃不上了之后,马上让手下的人奉上了美味的佳肴,这一度让汉献帝刘协和群臣认为自己终于遇到了一个忠于大汉的臣子,所以十分的激动和开心,但他们后面才知道自己这是才出虎口,又进入到了狼窝之中。
曹操的本质其实和董卓是产不多的,两个人其实都是将汉献帝刘协当成一个傀儡,只不过看着温和的曹操手段更加的高明,他手中掌握着天子这张最后的王牌可以对地方诸侯施号发令,谁要是不服,就直接以朝廷的名义去讨伐他,这样的威名让当时北方最大的诸侯袁绍看了十分羡慕,两个人爆发的许多次战争其实就是为了争夺汉献帝刘协。
曹操在位的时候,建立在许昌的汉朝朝堂之中还是有一些汉朝的忠臣的,可是到了曹丕的时候,诺大的一个汉朝朝堂似乎全部都成为了魏王的人,曹丕不再满足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他自己就要去做那个天子,随后在曹丕的授意之下,群臣上言说汉朝气数已尽,希望汉献帝刘协不要不识好歹,希望他早点将皇帝之位禅让给魏王曹丕。
曹丕在接受了皇帝之位之后并没有直接的杀害汉献帝刘协,而是分封他为山阳公,继续让他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因为在曹丕看来那个时候的汉献帝其实就是一只被关在笼子之中的金丝雀,整个朝堂都是自己的人,他根本翻不起什么大浪,而且汉献帝多年以来的懦弱表现早已使得曹丕不把他放在眼中,为了显示新皇帝的仁厚,汉献帝就这样的从一个皇帝变成了魏国的一个公候。
而且在曹操时代似乎就已经料到了这样的结局,其实在曹操活着的时候就已经有很多人劝曹操取代汉献帝,建立新朝代,他们就可以做从龙之臣了,可是曹操就忍住了,他多次的拒绝,并表示如果一定要做这种事情的话,那自己愿意做周文王,这里面的意思其实鸡已经十分的明显了。
曹操为了给自己后代子孙铺路,还特意的将自己的几个女儿都嫁给了汉献帝,将自己家族的利益和汉献帝捆绑在一起,从亲情的角度来说,那个时候的汉献帝刘协迎娶了多位曹丕同父异母的妹妹,他不仅是大汉退位的皇帝,还是魏国新皇帝的妹夫,曹丕就算是要杀掉汉献帝,也要顾及自己几个妹妹的感受,所以这一层的血缘关系加上汉献帝的废材能力为他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称帝局面呼之欲出
曹丕称帝时候的天下格局基本上已经形成了诸葛亮出隆中时预言的三分局面了,这个时候称帝没有了以前那么多的阻碍,像东汉末年朝廷权威尚且留存的时候,很多人想称帝过过皇帝感觉,但谁也不敢称帝,看最先称帝的袁术遭受到了所有人的进攻就知道下场有多惨了,所以那个时候的聪明人都不会急着称帝,而是先消灭敌人,等到统一天下之后称帝那也就是顺理成章的局面了。
曹丕称帝建立魏国的时候,南方的势力主要是刘备和孙权,那个时候的孙权占据东南,他们孙家在东吴的统治虽然不是皇帝可是已经经历了三代人,当地的百姓第一时间信服的不是汉朝朝廷,而是信服的孙氏家族,那个时候的刘备在赤壁之战之中刚刚夺取了荆州,让关羽留守,自己则是出手从刘璋手中夺取了益州和汉中地区,天下之间已经没有了东汉末年那几十上百个诸侯,称帝的局面已经是呼之欲出。
这个时候的关键就是看谁先忍不住,谁先出手,根据那个时候魏蜀吴的关系来看,曹丕,孙权,刘备这个三个人分别是魏王,吴王,和汉中王,三个人之中刘备的资格最老,他是一直从董卓时代存留下来的老人,他称帝的话是最具有资格的,而曹丕则是完成了北方统一大业,是三个人之中实力最强的一个,他称帝的话是最理所应当的,孙权继承了自己父亲和兄长的事业,对于江东地区励精图治,他称帝之下的地方统治是最为稳固的,这个时候就看谁先出手了。
最后的结局我们都知道在曹操死后,基本上就已经宣告了东汉末年从黄巾起义时代开始那段群雄争霸的年代已经过去了,这个时候的天下已经是魏蜀吴三国争霸了所以曹丕为了争夺正统和笼络手下的人心,他第一时间选择了在北方洛阳地区举行禅让仪式,建立了魏朝,得到了北方绝大多数百姓和朝堂臣子的支持,那这个时候以匡扶大汉为己任的刘备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反应呢?
刘备和孙权对于曹丕称帝的反应
地理位置上处于蜀中地区的刘备因为路途比较遥远,所以在他得知曹丕篡汉自立的消息之后都已经是几个月之后了,远在江东地区的孙权收到消息比较早,在得知了曹丕已经自称皇帝之后,孙权手下的臣子就已经开始劝孙权也跟着一起称帝,可是孙权却是直接拒绝了,他表示自己绝不会称帝,要永远做大汉的征南将军,就算要称帝的话也要等到刘备之后。
从这里就已经看出孙权这个人的心机有多深,他的性格也是十分的沉稳,知道贸然称帝的坏处,做事情讲究是一个后发制人,所以历史之中的孙权能够活到最后,也是吴国霸业存留在东南的重要原因,在他统治江东的时候,曾经两次应对了亡国之危,一次是曹操举数十万大军发动的赤壁之战,一次是刘备为关羽复仇而发动的夷陵之战。
刘备则不然,他对于曹丕称帝的反应其实是比较激烈的,他一直以来就以汉室血脉自称,并且得到了汉献帝亲自查询族谱的证明,从三国的各种史料之中都支持刘备刘皇叔的身份,在他得知曹丕篡汉自立之后他是一下子晕倒了过去,随后就是痛哭流涕,骂曹丕是一个逆贼,恨不得自己吃他的肉,喝他的血,并以汉中王的身份带着手下群臣为汉献帝披麻戴孝,随后就是以益州,荆州,汉中,南中部分为基础再次建立大汉。
这里的刘备其实十分的有智谋,他为没有死去的刘协披麻戴孝实际上是保护了刘协,告诉曹魏有什么事情冲我来,不要欺负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刘协,然后披麻戴孝又可以将刘备仁义的面貌好好的宣称一番,达到笼络天下人心的目的,所以后面刘备称帝之后,很多关中地区忠心于大汉的人都从汉中地区偷渡来投靠刘备,就已经直接证明了刘备决策的重要性。
汉献帝刘协对于刘备称帝的反应
根据魏国官方的史料记载,当汉献帝刘协得知刘备称帝的消息之后哈哈大笑了几声,然后就没有了然后,这里的汉献帝这几声大笑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其实还是要从汉献帝和刘备的关系说起,两个人都是汉高祖的后代,只是血缘关系比较疏远,在曹操活着的时候,汉献帝刘协接见刘备并且在宫中赏赐了衣带诏其实就是希望刘备能够勤王讨贼。
汉献帝心中一直都退刘备这个人抱有很大的希望,认为他是大汉真正在忠臣,可是在曹丕称帝之后的刘备也迅速的自称皇帝,并且为刘协披麻戴孝这就很伤刘协的心,他觉得自己从前都是看错了人,原来刘备并不是一个什么忠义之臣,其实也是一个伪君子,只是在笼络人心这方面装的比较好,过去所有的一切都只不过是在利用自己罢了,想到这一切,汉献帝刘协就绝望的笑了起来!
对于第二种笑的解释则是不同,刘协这个人从小就是傀儡,一生之中经历了无数的权臣,简单的列举一下就有进入京城的董卓,和后面驻守长安城的王允和吕布,随后又是将自己囚禁在许昌的曹操,在曹操死后又有他的儿子曹丕,经历了无数权臣,过习惯了傀儡生活的汉献帝刘协心中其实已经麻木了,他对自己早就已经不抱有希望,他心中延续大汉的希望早已经在寄托在了刘备身上。
本来在曹丕逼迫自己禅让皇位自己却又无能为力的时候,他的心中是十分的痛苦的,一直在恨自己没能够保存下来祖宗的江山,正当他处于悲痛之际,得知了刘备在益州称帝,立国号为季汉的消息,他哈哈大笑是因为他知道大汉的江山没有在自己手中灭亡,如果将来的刘备成功,那自己就不会是亡国之君,刘备到时候将皇帝位置还给自己,那自己曲线救大汉的梦想就可以实现了。
而且从刘备取国号为季汉就可以看出这是在继承西汉和东汉的事业,所以汉献帝刘协哈哈大笑了几声,可是又害怕被曹丕安插的间谍识破自己内心中想法便戛然而止!后面的历史完美都知道,汉献帝最终没有得到刘备重新统一天下为自己夺回皇位的那一天,在不久之后他将得知刘备的死期,而他就犹如落水之人,自以为抓住了最后一根稻草,实则是自己临死之前的幻想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