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和樊哙打小在沛县一起混到大,后来分别娶了吕雉、吕鬚姐妹,哥们之外又加了一层“连襟”关系,两人不可谓不亲密。
刘邦结束芒砀山的流亡,回乡占据沛县起义时,也是樊哙、卢绾、灌婴等“发小”在周围全力张罗支持。尤其以屠狗为业的樊哙,上了战场更是冲锋在前攻城掠地,屡次斩敌首级立下赫赫战功,是刘邦阵营中不可多得的一员猛将。
樊哙身上更加“闪光”的一件事,是在刘邦的队伍抢先进入关中时。起义军目睹咸阳城的富庶繁华、阿房宫的雄伟壮丽,纷纷忘乎所以得开始抢夺起了财物、女人。眼见军纪涣散,樊哙挺身而出,向刘邦力陈暴秦耽于享乐最终灭亡的深刻教训,以及项羽60万大军屯兵函谷关的严峻形势,劝说刘邦整肃军纪,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保障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从而使刘邦的军队深得秦地民众的拥护爱戴。
有观点认为文化素质低的樊哙讲不出这样一番大道理,劝说刘邦是其他人在私下的授意。但随后在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鸿门宴上,刘邦生死悬于一线的危机时刻,樊哙不顾守卫阻拦强行闯入宴席,除了怒目而视威慑众人外,又对项羽讲了一番刘邦封存秦都咸阳府库、维持当地治安的功劳,还以秦始皇的暴虐对比项羽今日对待刘邦的不公,才使得刘邦躲过一劫。可见樊哙并非是不通晓事理之人,言谈还颇有说服力。
功高莫如救驾,对刘邦有救命之恩的樊哙在西汉立国后拜爵封侯,地位十分尊崇。可对于樊哙这样一位亲近信任的功臣,临死之前的刘邦却又为何要下令除掉他呢?
原因还得从刘邦晚年宠幸的戚姬和他们的爱子刘如意说起。戚姬受宠,本就已经让嫉妒心重的吕后十分不快。害怕刘邦死后遭到吕后报复的戚姬,吹起枕头风想让刘邦立自己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刘邦也觉得吕后的儿子刘盈太过软弱,恐怕难以守护自个儿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而刘如意聪明活泼,倒像是有灵活应对局势的能力。
于是,刘邦开始在朝廷上提出改立刘如意为太子的想法,但立马遭到了功臣集团和吕家外戚的激烈反对。吕后更是从张良口中讨来计策,请出刘邦好几次都征召不来的“商山四皓”辅佐太子。刘邦眼看刘盈已经深得人心,感到改立太子的目的难以达成,只得与戚姬时常叹息。虽然也做了一番安排,让刘如意远离朝廷就藩当赵王,并且派耿直的周昌做赵国的丞相保护刘如意,可心里仍然对势力强大的吕氏外戚集团不放心。
恰在此时,传出了樊哙要借平定燕王卢绾掌握兵权的时机,联合吕后杀掉刘如意的流言,刘邦获悉后十分担心。樊哙是吕后的妹夫,在刘邦看来他也是吕氏外戚集团的成员,完全有可能站在吕后的立场,对戚姬和刘如意痛下杀手,当下要保护戚姬母子就必须除掉在军队中有影响力的樊哙。据此,刘邦才下令陈平秘密杀死樊哙。但陈平这个人精一来不相信樊哙要杀刘如意的谣言,二来也不想得罪吕后,抓着樊哙慢悠悠拖着往长安赶,硬是拖到刘邦咽下最后一口气。
接下去吕后对戚姬、刘如意母子的虐杀迫害,樊哙并没有参与。樊哙是幸运的,躲过了刘邦临终前的一劫。但他更幸运的是早死了几年,不用面对周勃、陈平等人对吕氏外戚的清算。在那一场“除诸吕”的政变中,舞阳侯(樊哙)一家几乎被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