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可谓顺风顺水,蜀军节节胜利,而魏则是节节败退,眼看就要打到了长安,忽闻司马懿又被起用,诸葛亮忧虑。正在诸葛亮焦虑的时候,李严之子送来了孟达的密信,原来孟达又欲反魏而投蜀。为何信由李严转交?原来孟达素来与李严关系甚好,因为他相信李严。诸葛亮转而又喜,战局似乎又有了新的发展,因为孟达所占据的新城是长安的另外一个门户,若得孟达相助,两面夹击取长安则易如反掌。
诸葛亮害怕孟达做事不密而导致失败,又去信告诫他小心防范。孟达笑诸葛亮太过谨慎,他料定司马懿即使闻知,必先上表魏主,到达新城至少要一个月时间,那时他已经攻下长安了。后申耽、申仪二亲兄弟果然向司马懿告密,司马懿也料到了这一层,没有向魏主上表请示,直接领后仅仅用了八天时间就到了新城,杀死了孟达,也保住了新城,使诸葛亮的如意算盘落空了,因此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失败。
此是小说《三国演义》中所写的。其实,据史载真实情况不是这样的,孟达之死是在诸葛亮出师之前,而且孟达举事的秘密也是诸葛亮故意给透漏出去的。
公元227年,诸葛亮在平定南方后,蜀国经过国力的逐渐恢复,认为伐魏的时机已经成熟,遂上书《出师表》,驻扎汉中,准备北伐,然而一直到公元228年,诸葛亮的准备工作才做好。诸葛亮为何用了这么长的时间做准备呢?他是在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孟达。
孟达昔日因为关羽之事,怕刘备迁怒,为图自保而投了曹丕并得到曹丕的信任,令其仍驻守新城这个战备要地。诸葛亮深知此地在战略上的利害关系,如果孟达能够来投,此次北伐将胜算更大。但是诸葛亮为何有如此把握,认为孟达还会来投呢?因为他太了解孟达了,而且他还知道,孟达当年投魏时曾给刘备上过一封辞表,字里行间无不显露自己的无奈与悲伤。还有一个原因是曹丕死了,昔日曹丕器重他,现在换了人就不一定会相信他了。
诸葛亮真乃神人也,他所料不差。孟达正是基于这个考虑,再者他也明白他对于诸葛亮此次北伐的战略意义,想立个大功,体体面面地重回蜀国。所以他暗中写信给诸葛亮,表明自己愿意反叛魏国再回到蜀国的决心,你说诸葛亮接到信后能不喜出望外?
诸葛亮是个明白人,高兴之余仍还是担心。因为他知道孟达是个反复无常的人,他投蜀只不过是因为曹丕死后得不到重用罢了,如果事情发生变化,复又被重用,他肯定还会变卦的。所以,他为了断绝孟达的退路,就想了一个法子。当时魏国的魏兴太守申仪和孟达之间深有矛盾,于是诸葛亮便钻了个空子,派出郭模到申仪处诈降,并有意在申仪面前泄漏孟达欲反的消息,申仪又立即将此事告诉了司马懿。也正如诸葛亮所料,孟达听说事情泄漏,便立即做好了起兵的准备。
昔日曹丕重用孟达时,司马懿曾劝告过曹丕。他认为孟达言信顷巧,不可信任,但曹丕未听,这次果然应验了。司马懿接到消息后,知道自己不能逼的太急,否则孟达果断起兵,那新城就拱手让给诸葛亮了。所以司马懿就给孟达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对其极具慰解之意,信中说:“将军昔弃刘备,托身国家,国家委将军以疆场之任,任将军以图蜀之事,可谓心贯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齿于将军。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宜露,此殆易知耳。”(《晋书.宜帝纪》)
孟达得信后,以为司马懿并无意问罪自己,再看司马懿信中之言也似颇有道理 ,何况自己当时背叛了蜀国,蜀人岂有不恨自己的道理?因此他读了司马懿的信后,又是犹豫不决。战机稍纵即逝,岂容你有半点犹豫?就在孟达徘徊不前,难以决断的时候,司马懿已经悄悄率军开始行动了。
本来一开始诸将均劝司马懿先观事态变化而后动,但司马懿和诸葛亮一样太了解孟达的为人了,他说:“达无信义,此其相疑之时也,当其未定促决之。”(《晋书.宜帝纪》)。此话说出的八天后,当孟达还在蜀魏两国之间纠结时,司马懿已经是提兵临城下,包围了新城。
诸葛亮得知新城被围,急派人去联络吴国,请求其派援兵与蜀国一起解救孟达,但早已被司马懿料到。司马懿派后提前在西城的安桥、木兰等要塞拦截,使吴、蜀均不能继续进军予以援助。孟达见援军无法到达,只能自己加固城防,抵抗司马懿了。司马懿兵分八路攻城,至第十六天,孟达的外甥邓贤、部北部将李辅开城投降,至此孟达被斩。
这是诸葛亮与司马懿的第一次交手,由于诸葛亮的弄巧成拙,最后以司马懿的完胜而告终。这只是诸葛亮北伐战争的序幕,也是诸葛亮与司马懿互相对抗的开始。然而,历史总是要给后人留一些悬念,让后人去猜。孟达作为三国时期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物,却牵动了诸葛亮和司马懿这两大智谋人物,可想而知,当时孟达所占据的地方在战略上有多重要。可正是因为这个,让人想不通的是不管是曹丕,还是刘备,为何要让这样一个反复无常的人去守这样重要的地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