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年,蜀将张嶷想要参加北伐,姜维劝他:“你去干嘛,走路都得有人扶,给我添乱呢。“张嶷眼睛一瞪:“我等这个机会十五年了,谁让我不去我给谁急。“
张嶷为何非去不可呢?说起来,都怪蜀汉的潜规则。自从刘备平定益州之后,就给张嶷安排了一个益州的文职,可谁知张嶷志在四方,不愿坐在办公室里喝茶。可领导还不听他的意见,一时之间,张嶷顿生壮志难酬之感。
直到227年,诸葛亮北伐曹魏,张嶷才作为武将有了建功立业的机会。当时以张慕为首的流寇老是劫掠北伐的物资,张嶷以都尉之名征讨张慕。为了把这群流寇引出来,张嶷还使了“美人计”,在酒宴上将张慕斩杀,不到十天就把广汉、绵竹一带的山贼扫了个干净。
之后的张嶷就像开了挂似的,屡立战功。231年,张嶷率领300兵马,用攻心之术轻松平定了汶山羌族叛乱。233年,南方的刘胄又叛乱了,张嶷身先士卒,大破敌军,还招降了2000多人送到汉中,成为北伐的后备军。经年累月下来,张嶷都快成平叛的专家了。按理说,张嶷立下赫赫战功,早就该是诸葛亮眼前的红人了。可是当时蜀汉的国策是重用荆楚人士和寓居益州的名士,打击益州本土势力。世居益州的张嶷自然就得不到重用了,一直都在北伐大业的边缘徘徊,帮蜀汉打打山贼,做做后勤工作,进不了决策层。236年,蜀汉的后院又又又乱了。越巂郡的少数民族开始搞起了“自治”,还杀死了两个中央派来的太守,搞得继任者不敢去越巂,怂怂地窝在八百里外的安定县办公。张嶷临危受命,又干起了自己的老本行,把越巂那些少数民族治得是服服帖帖的。张嶷在越巂一待就是十五年,除了政绩,张嶷在越巂得到的还有因为连年征战而衰老受损的身体。看着自己的头发已经花白,张嶷不愿再等待,他的理想还没有实现,他要为北伐大业冲锋在前,不让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
张嶷的请愿书感动了刘禅,他被征召回成都,以多年的功绩成为蜀汉的一员重臣。254年,魏国狄道司令李简求降,狄道是魏国的粮草重地,蜀汉朝廷担心有诈,不敢答应。只有张嶷认为李简是真降,他劝姜维:“狄道城小兵寡,魏国就是拿城池作诱饵,也不会选狄道啊。将军可不要错失良机啊。”姜维听从张嶷的建议,接受李简的投诚,准备兴师北伐,张嶷也想跟着去。可这时朝野有不和谐的声音说张嶷身体不好,去前线是打胜仗还是送人头的。张嶷气不过,去找了刘禅,效仿去世的诸葛丞相呈上了一份《出师表》,大意是说:我张嶷受蜀汉的恩惠多年,现在重病在身,不知道能活几年。等我死了,就再没办法报答陛下的知遇之恩了。现在终于有了个机会,让我能征战沙场,为国尽忠。如果能攻占凉州,我愿意驻守在那里,老死边疆。如果没有打胜,我也会以身报国。也许是想到了鞠躬尽瘁的相父,刘禅不禁流下眼泪,批准张嶷随北伐大军出征。大军到了狄道,果然如张嶷所料,李简早已率领全城官民迎接蜀军,姜维从李简那里得到了充足的粮草。
但魏国的反应也很快,派了猛将徐质前来解狄道之危。花甲之年的张嶷依然披甲上阵,死战不退。最后因寡不敌众,战死沙场。如张嶷所愿,他真的在北伐战场上杀身报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