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给大家科普一下。
东汉末年时期割据河北的大军阀冀州牧袁绍帐下有四员大将,被称为“河北四庭柱”。不过这也是著名评书家张国良先生在《平话三国》中创造的概念。
近代民国时期土匪则以此为历史背景基础,发展出四梁八柱的内部组织体系。在三国时期就可以看成是袁绍手下的四位猛将颜良,文丑,张郃,高览。以及八位有名的谋士田丰、沮授、许攸、逢纪、郭图、审配、荀谌、辛评。
而在三国历史中,最勇猛的袁绍部将本为鞠义。但在后世诸多的艺术作品中,最勇猛的四位袁绍部将分别为颜良,文丑,张郃,高览。
袁绍的所谓“河北四庭柱”,是指颜良、文丑、张郃、高览四人,当然在正史记载中,是不存在“河北四庭柱”的说法的,不只是“河北四庭柱”,“五虎上将”、和“五子良将”也是子虚乌有的。
虽然“河北四庭柱”这个说法并不存在,但是袁绍手下的确有四员骁勇善战的大将,而袁绍正是凭借这四员大将平定的北方四州。至于被曹操打败,那是袁绍自身性格缺陷,不能“人尽其才”,遭逢许攸叛变,又不能采纳正确的建议导致的,并非四将实力不够。在正史中,这四员大将实力如何呢?
结合正史来看一下,在《三国志》中,除了张郃,并没有其他三人单独的传,几次出现,都是通过别人的口述来得到的印象,先看看颜良、文丑。
1.颜良
颜良(?-200年),河北名将,
颜良与文丑齐名的袁绍军双壁猛将,河北四庭柱排行之首,有威名。
颜良与文丑一起作为袁绍军队的勇将而闻名,在平定冀州、攻灭公孙瓒的多场战役中立下功劳。孔融曾以颜良、文丑作为袁绍军队的武将代表劝谏曹操小心他们。
公元200年(建安四年),袁绍、曹操于官渡交战。
《魏书六 董二袁刘传第六》:众数十万,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率,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
(《三国志·武帝纪》中则记载颜良是与郭图、淳于琼一起进攻。)
可见颜良、文丑此时已是袁绍手下统兵的大将,攻许的主将,当仁不让的武力担当。
孔融谓彧曰:“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殆难克乎!
颜良、文丑的形象,在孔融眼里得到了证实,是勇冠三军的将领,以武力见长。
公元201年(建安五年)兵进黎阳,袁绍仍以颜良进攻单独守护白马的曹将刘延。曹操北救,以荀攸计分兵渡河,引袁绍西应,自率轻兵掩袭白马,颜良毫无准备,仓促迎战,遂被关羽击斩。
那么在自己人眼里呢?袁绍派遣颜良进攻曹将刘延驻守的白马,沮授这样对他说:"良性促狭,虽骁勇不可独任。"在沮授眼里,颜良也是勇将,但性格不佳,气量狭小,不能让他独自领军。用现在的话来说,大概就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可惜袁绍并没有听进去。
不过在对手荀彧眼里,却是另一回事: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
荀彧其人,有“王佐之才”,他在官渡之战中为曹操定的计策,最后都得以实现,他看人极准,曹操说:“二荀令之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
上面说到二荀,颜良、文丑之死,则都与另一荀——荀攸有关,荀攸画策,曹操以轻骑突袭白马,颜良仓促中被关羽击斩。
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
关羽固然是勇将,但这样的情节,恐怕电影都未必敢拍。颜良之死甚是冤枉。
关于颜良的真实实力以及被关羽斩杀这档子事,我在另一篇分析颜良的文章中已经描述过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细读三国:颜良其实是最被低估的超一流武将
2.文丑
文丑(?-200年),与颜良齐名的袁绍军双璧猛将。
文丑河北名将,四庭柱排行第二。建安四年,袁绍以颜良、文丑为将率,简精卒十万,准备攻许。曹、袁两军初战白马,曹操使计分散了聚集在黎阳渡河攻白马的袁绍主力,解了白马之围,杀了袁绍负责进攻的将领颜良。
五年,袁绍渡河兵至延津,使文丑与刘备挑战,袁绍的骑兵主将文丑和刘备率五六千骑兵相继追来。白马的运输车队出现在堤坝的北侧了,处在了袁绍军的视野内。曹操的一些将官为敌军骑兵众多而不安,建议返回守营。军师荀攸却反对:“这正是我们的诱敌之策!我们怎能离开?”曹操的军士想上马,曹操不许,直到袁绍的骑兵越来越多并分散开来劫掠物资。这时曹操让军士上马,曹操手下不足600的所有军士跳上马冲击袁军。袁绍军战败,文丑阵亡。
说实话,其实觉得文丑死得很搞笑,两军对垒,胜败未分的情况下,作为统兵大将,竟然不能约束住部下去捡曹军故意丢弃的辎重。仗,是这么打的吗?军纪之差,可想而知,这也是荀攸的诱敌之计,所以文丑在乱军中被杀,也就一点不冤枉。
遂以辎重饵贼,贼竞奔之,陈乱。乃纵步骑击,大破之,斩其骑将文丑。
以这些表现来看,颜良、文丑是徒具勇力的匹夫,荀彧对他们的评价,一点都没有错。单论武力,他们或许不输于曹操账下典韦、许褚之流,怪只怪袁绍不会用人。看看典韦、许褚在曹操身边担任的是什么职务?典韦被拜为校尉,负责曹操的安全工作,他完成的相当完美,最后力战身亡。典韦死后,许褚接任,同样忠于职守,兢兢业业,甚至到了曹操死后,曹丕升许褚为武卫将军,负责的还是宫中的安全,在曹营中,才诠释了“人尽其用”这个词的意思。
3.张郃
张郃(?-231年),字儁乂,河间鄚人。
张郃东汉末年,应募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后属冀州牧韩馥为军司马。191年,袁绍取冀州,张郃率兵投归,任校尉。因破公孙瓒有功,迁为宁国中郎将。后在官渡之战中投降曹操。此后,随曹操攻乌桓、破马超、降张鲁,屡建战功。继与都护将军夏侯渊留守汉中。
215年,率军进攻巴西宕渠,被蜀将张飞击败。后任荡寇将军。
219年,从夏侯渊迎战刘备军于定军山,当夏侯渊战死,全军危急之际,张郃代帅,率部安全撤退。后屯陈仓。
曹丕称帝后,升左将军,封鄚侯,奉命从曹真击平安定羌胡,后与夏侯尚围攻江陵。
228年,随曹真西拒诸葛亮,在街亭大败蜀军,迫其退回汉中。因功升征西车骑将军。231年,被司马懿下令领兵追击蜀军,至木门中箭亡。 [7]
张郃戎马一生,以用兵巧变、善列营阵,长于利用地形著称。
张郃就不同,他是《三国志》里河北四庭柱中唯一一位有传的。张郃的才干其实长期被压制,即便如此,他还是能拿出有说服力的表现,从袁绍取冀州后由韩馥处归附袁绍开始,张郃就屡立战功,平灭公孙瓒居功至伟,或许因为他不属于袁绍心腹,所以并不能掌握军权,只能排在勇夫颜良、文丑之下。
张郃投曹后,曹操对他评价极高,将他比为商朝的微子、汉朝的韩信,可见张郃的分量。
太祖得郃甚喜,谓曰:“昔子胥不早寤,自使身危,岂若微子去殷、韩信归汉邪?”
不过比归比,你张郃既非我宗族,也非我心腹,还是个降将,韩信又如何?最后还不是要谋反?所以一把手是不会让你当的,曹操这点还是很有原则的。
这就是张郃的郁闷之处,他降曹已是他职业生涯的第三次更换主子,先韩馥后袁绍再曹操,和吕布有的一比,虽说在三国时期并不是不能接受,但在曹操账下,能成为五子良将之一,已经是到头了,哪怕他后来立功无数,终其一生,也没能当上过领军一把手。
虽然这样,张郃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不光是武将,还可称智将,刘备阵营、曹操阵营都能看得出来,定军山也全靠了张郃,曹军才能全身而退。小院认为,单论能力,张郃在曹营中出类拔萃,他欠缺的只是出身。
郃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
陈寿:“郃识变量,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于禁最号毅重,然弗克其终。张郃以巧变为称,乐进以骁果显名,而鉴其行事,未副所闻。或注记有遗漏,未如张辽、徐晃之备详也。”
4.高览
高览(?-204),字元伯,一名高奂(《檄吴将校部曲文》)。
高览是东汉末年将领,与张郃并为袁绍大将,河北四庭柱排行第四。官渡之战,曹操率军偷袭乌巢,袁绍从郭图之请,仅以轻骑救援,而命高览、张郃率重兵攻曹营,营坚不能下,粮谷被燔,郭图惭其计失,复谮于绍,高览等忿惧,遂焚攻具,率众降于曹操。官至偏将军、东莱侯。此后事迹不详。
高览在史书上记载实在太少,只记载与张郃一起投降曹操后就再也没有出场了,据说是病死了。如果以这样寥寥的记载来推论,有资格被称为河北名将,同张郃一起出场,实力应当也不会太差,不然也不会被选入四庭柱。不过具体资料实在太少,无法做出评价,大家就以演义里的说法当结局,权当他是被赵云一枪刺死了罢。
总体而言,这四人的境遇可以说是“未遇明主”,被袁绍给耽误了,如果袁绍能重用张郃、高览,能使颜良、文丑也人尽其才,官渡之战的结果,或许还说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