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群雄纷争,河北崛起的袁绍,一度成为实力远超曹操的中原第一人,不仅地盘大,资源足,更重要的是,手下的能兵强将不在少数。
刘备手下有关羽和张飞,曹操手下有典韦和许褚,而袁绍手下最著名的将领当属“河北四庭柱”颜良、文丑、张郃和高览,这些人绝对是“前三国时代”第一梯队的猛将!
那么问题来了,“四庭柱”中的高览能够和许褚大战不落下风,为什么到后来和赵云交手,仅是一枪便败于马下呢?
一、“河北四庭柱”不是浪得虚名
1、官渡显威
在“河北四庭柱”中,颜良在二十回合里打败徐晃,文丑能在五十回合与赵云不分上下,张郃也只是五十回合就和张辽打成平手,由此我们可以轻易的推断出,与三人齐名的高览绝对不是浪得虚名,武力必然在线。
事实上,后来发生的官渡之战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和袁绍大军对峙,作为发小兼死敌,两个人的唇枪舌战自然是避免不了的,一番对骂之后,袁绍直接祭出大招“吾奉衣带诏讨贼”,一下就把曹操的势头全部压下去了。
既然嘴上丢了脸,那就直接开干吧!曹操让得力干将张辽出击,袁绍一方则派出张郃,两人的武力相差不大,打了五十回合不分胜负。
2、高览与许褚之战
张辽这边拿不下张郃,许褚那边也被高览给拖住了,之后曹操让夏侯惇和曹洪联合发起攻击。说实话,许褚上阵,压根就没占到什么便宜,原著中也没有说他在武力上能够碾压高览。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张辽和张郃对战,前者占了主动权,许褚还有必要上场吗?许褚和高览单挑,如果也占了上风,曹操会忍不住让夏侯惇他们再助阵吗?
所以高览的水平是毋庸置疑的,短时间内和许褚不分上下并非虚言,大家不要以为他在一些娱乐作品中存在感低,就主观的把他归类为“二流武将”的行列。
二、高览与赵云的交锋
1、死于偷袭
高览之所以一枪都接不住就被赵云击杀,其实之前有很多朋友都尝试做了分析,大慧看了一下,大多数都认为是赵云搞了偷袭,并非公平的战场搏杀,所以高览最终的结局显得很窝囊。
高览和赵云交手是在“穰山之战”,当时曹操和刘备两方交战,一开始曹操打不过刘备,于是坚守不出进入僵持阶段。刘备以为曹操惧怕,压根没想这是个圈套,表面是退却,实则是让人去抄了刘备大军的后路。
最终刘备发现问题的严重性,派出关羽和张飞回军驰援,但很快就传回了关张出师不利的消息,刘备无奈只好全军回援。
刘备出逃后遇到了刘辟等人,最后重整旗鼓看看能不能东山再起,结果好不过三天,又遇到了张郃,张郃可是昔日袁绍手下的爱将,刘备心里是清清楚楚的,直接没打算硬刚,选择了夺路而逃。
要么说曹丞相技高一筹呢,刘备此刻又掉入了高览的包围圈,眼看走投无路了,刘辟打算为刘备开路,结果被高览三招杀掉,刘备无人可用,只好自己上了。
千钧一发之际,高览发现后军有骚乱,这一转身竟看到赵云杀奔过来,一枪就把他给斩杀于马下。
2、深层次的意义
从整件事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高览是打算和刘备面对面打的,赵云突然出现在后面,高览完全没有发觉,加之赵云当年正值年富力强,比高览的整体素质要强上一筹,成功抓住了高览的命门弱点,一击必杀也就出现了。
换言之,单纯从原著的记载来看,赵云确实洗脱不了搞偷袭的嫌疑,这一点大慧还是和很多网友的想法一致的。
从原文的故事看,高览是死于赵云的偷袭战术,但我们读文学作品的时候,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分析当时的环境和作者的用意。什么意思呢?从单纯的文学创作角度看,高览之死基本是提前设定好的,或者可以说,即便他和赵云正面交锋,说不定也会被一枪击杀。
这可不是大慧说着玩,罗贯中的用意很明显,就是要借高览这样身份的人,帮助赵云一举成名,也就是成为赵云崛起之路上的“垫脚石”。
事实上这是作者惯用的一种创作手法,这样下场的人物绝不是只有高览一人,类似的还有华雄、颜良、文丑等。
大家不妨想想,在十八路诸侯打董卓的时候,华雄出场时是多么的不可一世?几轮干掉了诸侯大军中的数员猛将,武力值被拔高到了极点。
可就在这个时候,名不见经传的关羽出场了,好家伙!手起刀落,华雄人头落地,关羽“温酒斩华雄”从此名震华夏,事实上,高览之死和华雄之死有异曲同工之处。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图文由大咖说史工作室团队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