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刺客鼻祖还有将军身份,他是曹沫又叫曹刿

刺客鼻祖还有将军身份,他是曹沫又叫曹刿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月照一天雪 访问量:4859 更新时间:2023/12/19 15:46:14

在《左传》中,曹刿鲁庄公论战,通过语言对话与动作描写刻画出一个智勇双全的将帅形象。曹刿观察细致、谋划周密,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帅之才。

而在《史记》中,曹沫作为刺客鼻祖历史留名。为了维护鲁国尊严,好勇尚力,表现出一个刺客忠义诚信的品质。在司马迁所记录的刺客中,这是唯一一个完成使命而又存活下来的幸运者。

对比来看,此二位性格反差太大,一个沉着细致、重礼知义,一个大胆莽撞、好勇尚力。很难相信此二人其实为同一个人。

然而,从“刿”与“沫”古字读音相似;曹刿和曹沫又属同一时代,且均跟随鲁庄公;再者均是围绕齐鲁之间所发生的故事。基于以上,专家判断曹刿和曹沫为同一人。

这么说也有一定道理,毕竟两本史书两个作者,都想“成一家之言”,所以难免有所倾向,刻画人物性格必然会有所差异。

那么,史实究竟是什么呢?对比《史记》、《左传》发现其中异同。

《曹刿论战》仅三百余字,小故事干脆利落,人物形象鲜明。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入见。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曹刿的同乡跟他说:“这是吃肉的人谋划的事情,又有什么好参与的呢?”曹刿说:“吃肉的人见识浅薄,不能做长远规划。”于是进见。

从这话里我们可以看出以下信息:

第一曹刿当时是非常普通人,没有资格吃肉;

第二鲁庄公虽为一国之君,但平易近人,很容易接近;

第三鲁国极度缺乏人才,作为乡下人曹刿尚且知道他们拿不出来长远谋划。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进见鲁庄公,在友好的氛围中进行了非正式会谈。

曹刿问:“您凭什么来作战?”

庄公说:“衣着食物,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要把它们分给别人。”

曹刿:“小恩小惠不能遍及所有人,百姓不会跟从的。”

庄公又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祝史祷告时不虚报,一定如实报告。”

曹刿:“小小的诚实未能使神信服,神未必会赐福。”

庄公继续说:“大大小小的狱讼官司,虽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按照实情办理。”

曹刿:“这是为百姓尽心办事,单凭这点可以作战。作战时,请让我跟随您一起去。”

对百姓施以小恩小惠并不能取得支持,虔诚敬神也未必会赐福,真正决定胜败的是为百姓尽心办实事,如此才是获得胜利的保证。

从此处可以看出,曹刿引导鲁庄公,同时也是告诉读者,战争的胜利与否取决于民心,而不是小恩小惠施舍给身边人或者求神拜佛表虔诚。曹刿有理有据,不急不躁问答反映出了一个人的智商和情商。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与齐国在长勺(今山东莱芜)展开战阵。鲁庄公将要击鼓进军。曹刿说:“不行,再等等。”当齐国鼓声响了三次,曹刿说:“可以了。”

一战之后齐军溃败。鲁庄公又准备驾车追击,曹刿再次阻止庄公,“不行。”曹刿下车察看齐军的车辙,再登上车,扶着车前面横档的栏杆远远望去,“可以追。”这才下令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战胜之后,鲁庄公向曹刿请教原因,毕竟追击时遭到再三阻止。曹刿回答说:“作战靠勇气,第一通击鼓振奋士气,第二通击鼓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衰竭了。齐国士气衰竭的时候,而我们的士气高涨,所以能战胜他们。

齐国是大国,行为难以琢磨。他们虽败退,我担心有埋伏,所以下车查看,发现他们车辙混乱,登高望去他们旗子倒掉了,所以才下令追击。”

现在来看这些理由说服力也不是那么强。既然击鼓次数会影响士气,为什么非要击鼓三次呢?直接一通鼓声到底就是了。车辙混乱、旗子倒掉,就能断定齐国没有埋伏,如果真有埋伏又将如何应对?诱敌深入的“溃逃”向来不易被发觉,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失败案例了。

再看看《史记·刺客列传》,字数仍然不多,而且仅围绕齐鲁柯地会盟,曹沫以刀劫持齐桓公,当场逼迫齐桓公将侵占土地退还鲁国。

齐桓公当场答应,事后也曾想反悔,经管仲劝谏,不可背约失信,于是齐桓公果真割还鲁地。谁承想,这一举动让诸侯国崇拜感动,认可齐桓公诚信的道德品质,为后来齐称霸树立了良好的舆论形象。

曹沫的形象恰恰与齐桓公相反,恃勇好力,冲动果毅,自己一时快意反而置鲁庄公安危于不顾。

成功,固然可喜。

万一失败呢?如果齐桓公就是耍混蛋了,鲁国在柯地人员岂不是要一锅烩了?

当然,在这个小故事前后交代背景里,司马迁还透露了一些信息,对于曹沫形象有更深的了解:

第一,“(鲁)庄公好力”,曹沫因为身体强壮有力,或许还有点功夫,所以能够在鲁庄公身边做事。

第二,“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曹沫并非合格的将领,与齐国战争多次败北,总体来说缺少智谋。

第三,鲁庄公并未因曹沫屡次败北而将他免职,“犹复以为将”。这为后来劫持齐桓公提供可能,同时也说明鲁国确实缺少人才。

第四,齐桓公没有背约失信。这说明春秋时代还是比较重信重义,一诺千金。

第五,“北面就群臣职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劫持事件之后,曹沫面不改色,言谈举止不慌乱。这证明了曹沫确实胆识过人,难怪能占居刺客之首。

除了《史记·刺客列传》详细记录之外,在《世家齐太公》和《世家鲁周公》同样均对此事件做了记录。

齐国内乱,先是齐襄公被堂哥公孙无知杀害,公孙无知游玩雍林时又被当地人袭击杀害。

鲁庄公九年,同时也是齐桓公元年,齐国没有了君王,同为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均有机会继承王位。

公子小白受国内诸侯召唤从莒国返齐国,而公子纠在鲁国的护送回齐国。小白与纠,均为庶子,继位机会相对均等,但是小白背后是齐国诸侯,而纠背后则是鲁国。现在比拼的是时间,回去的早就可能继位为齐王。

此时,管仲辅佐公子纠。管仲意识到时间的重要性,所以自己带了一队人马,提前埋伏在小白经过的路上。小白遭袭击被管仲射了一箭,小白假装受伤而死迷惑管仲,躲进拉尸体的温车快速返回了齐国。

管仲派人通知了鲁国护送队伍,而公子纠一行获知小白已死,不再着急赶路,悠哉游哉、不慌不忙地赶往齐国。

小白返回齐国立马就任,是为齐桓公。齐桓公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从派出齐兵阻击公子纠的护送队伍。齐鲁双方交战于乾,鲁兵败走,这个时间跟据推算为秋天。

齐桓公要斩草除根,给鲁庄公写了一封信,提出两个要求,其一是鲁国杀掉公子纠;其二,将公子纠的两个辅佐助手召忽、管仲捆绑送到齐国来。齐桓公信中表示,必须亲手将管仲剁成肉酱才能称心快意,并威胁鲁国不照做,将派兵包围鲁国。

鲁庄公十年春,这个时间中《左传》曹刿论战,即长勺(今山东莱芜)之战的时间。齐桓公上任的第二年,在阻击鲁国护送公子纠的队伍之后,齐国又逼迫鲁国杀掉公子纠以及引渡召忽、管仲。

从《史记》来看,最终鲁国无可奈何,在笙渎(今山东菏泽)杀死了公子纠;而召忽迫于无奈选择了自杀,管仲没有自杀殉主而是让鲁国囚送到了齐国。

继续看《史记》,《左传》所说长勺之战鲁国战胜了齐国,大家都会觉得有点夸大其词了,毕竟齐国是诸侯中的强国。鲁国获胜只有一个可能,便是齐国获知公子纠已死,召忽自杀,而后拉着管仲撤回齐国。齐国目的均已达到,从长勺急速撤军理所当然。

根据《史记》记载,在堂阜(今山东蒙阴)就给管仲解脱了枷锁,这远离鲁国之后,在回齐国路上的事情了。

再往后,就是鲁庄公十三年,也就是齐桓公五年齐伐鲁,鲁国即将面临失败,鲁庄公请求献出遂邑(今山东宁阳)以求和平。于是就有了齐鲁柯(今东阿)会盟,在会盟现场曹沫冲动的跑上盟坛以刀劫持齐桓公,要求退还侵占的土地。

从曹刿论战看不出他有多高的军事素养,战略战术有过人之处,说曹沫就是曹刿无不可;

曹刿就是曹沫,这也验证了《史记》中曹沫带领鲁军抵抗齐军三战三败,输的仅剩国都了;

为了挽回一个将军的面子,曹刿刺客的冲动震荡大脑,在齐鲁会盟时携刀劫持了齐桓公;

基于以上三点,说曹刿和曹沫为同一个人,合情合理。

读历史不要纠结于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而要想想为什么会发生,纵横联系事件发生的必然性,然后加以规避或者吸取经验。

就像齐桓公能够称霸不无道理,父死兄亡后的苦难经历,诈死迷惑管仲,高、国两姓大夫支持,虚心听从鲍叔牙建议,卑身厚礼聘任管仲,赈贫赡穷取悦百姓……这些并非常人所能能够做到的。

司马迁记录刺客曹沫的用意,无非是说依靠一个人的力量,并无法改变鲁国弱小势微的局面,也无力阻止齐国强大称霸诸侯,只是凸显了春秋时代重信然诺的社会风气。

而《左传》用曹刿则明确了在战争中真正力量源于民众,而在战场上将军一定要谋划周密,细心观察,适时而动。

标签: 曹刿

更多文章

  •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曹刿,后来又干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历史人物编辑:周扒皮侃历史标签:曹刿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句话相信大家都知道,这个道理出自《左传·庄公十年》中的一篇文章《曹刿论战》。鲁庄公十年,也是就是公元前684年,齐桓公不顾管仲的竭力劝阻,派高傒、鲍叔牙、公子雍率大军伐鲁。此前为了护送公子纠去齐国即位,齐鲁已经发生了几次战争,鲁国都被打败,听闻齐军压境,鲁庄公和群臣大惊

  • 《秦时明月》盗跖与白凤谁更快?双方各执己见,其实都不如他

    历史人物编辑:智睿生活日常标签:盗跖

    《秦时明月》盗跖与白凤谁更快?双方各执己见,其实都不如他《秦时明月》盗跖与白凤谁更快?双方各执己见,其实都不如他《秦时明月》盗跖与白凤谁更快?双方各执己见,其实都不如他说起国漫,就不得不提《秦时明月》。《秦时明月》自2007年播出《百步飞剑》以来,就一直广受好评,目前已经更新到了《沧海横流》,积累了

  • 《秦时明月》盗跖为什么那么讨厌盖聂?不光因为蓉姑娘,还因为他

    历史人物编辑:少年梦不惜标签:盗跖

    《秦时明月》盗跖为什么那么讨厌盖聂?不光因为蓉姑娘,还因为他喜欢看国漫的小伙伴们大家好啊!身为一名国漫粉,我本人是非常喜欢看《秦时明月》的,最近又重温了一遍,不得不说,剧情非常精彩。盗跖是一个盗贼,而且有“盗王之王”之称,可见他偷的能力非凡,而且他轻功非常快。在第二季、第四季、第五季都有非常重要的展

  • 十三岁就可以杀人不眨眼的秦舞阳,为何看到秦始皇却这么害怕呢?

    历史人物编辑:张文博标签:秦舞阳

    因为特权。秦舞阳知道,就算杀了人,也能逃过法律的惩罚。 再糟糕,也可以贿赂官员放过路,跑到其他国家逃跑。 无论如何,你不必死。如果孙小果知道,只要他打,就算别人打他,只要他还手,他就会互相打。 他会先被拘留,他敢打吗? 更不用说邪恶了。大秦强悍,称霸天下,秦法严密。 刺杀秦王更是杀三族之罪。 就算秦

  • 为什么13岁就杀人的秦舞阳,一见到秦始皇就吓得不行?

    历史人物编辑:带着老伴去旅游标签:秦舞阳

    燕王丹为实现扭转秦灭燕局面,采取“先射人,再射马!“擒贼先擒王”弯道超车,对秦始皇进行殊死刺杀。目的不好说,但势必会导致局势大变,重创秦军将士的士气,但秦舞阳的表现却令人震惊。”荆轲不动声色,连忙解释道:“北蛮人是个卑微的人,没见过皇帝,所以大惊。这也体现了荆轲非凡的胆识和智慧。秦武阳为何后燕将军?

  • 秦舞阳真的是懦夫吗?为什么名气那么大?

    历史人物编辑:半城繁花半城殇标签:秦舞阳

    因为秦舞阳是和荆轲一起去刺杀秦王的,也算是名流千古,所以名气很大,那么为什么有人说他是懦夫呢,这是因为他随着荆轲去见秦王,结果见到了前秦王,他竟然被吓得发抖。不过我觉得这件事情有可原,毕竟他当时年龄也不大,当然,他也不能算是一名勇士。秦舞阳的祖父是燕国的贤将秦开,也算是出身名门,在他大约十二岁的时候

  • 荆轲刺秦王:猪一样的队友,秦舞阳

    历史人物编辑:虾扯闲谈标签:秦舞阳

    易水岸边,燕太子丹带领燕国名士身着白衣白冠为荆轲送行,大家和着眼泪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凄凉。壮士义无反顾头也不回地上车扬长而去。荆轲这次还带了两件“宝物”,告别燕太子丹,和秦舞阳一起踏上了一条注定没有归来的路。秦王嬴政今天要在大殿上接见燕国的使者,秦王带领百官用最隆

  • 13岁能杀人的秦舞阳,为何一见秦始皇就吓萎了

    历史人物编辑:刘正标签:秦舞阳

    荆轲刺秦王时很镇定,而十三岁能杀人不眨眼的秦舞阳见到秦王后很害怕,在行动中表现得与传说反差太大,与当场杀人相比简直就是判若两人。原因在哪里,实际上就是,秦舞阳没有见过世面。进一步来说就是他那点胆量和杀人的经验,要面对秦始皇,面对杀人无数的君王,那就实在是啥也不是。太子丹本身采取刺杀方式保护燕国的方式

  • 12岁敢当街行凶的秦舞阳,在荆轲刺秦时,面对秦王却吓得发抖?

    历史人物编辑:苦瓜读历史标签:秦舞阳

    想必有部分朋友们应该比较喜欢玩王者荣耀吧!而在王者荣耀当中呢,有这么一个刺客的角色也深受着各位朋友的喜欢,就是刺客-荆轲。说起荆轲呀,我想大家应该都知道他的一个典故,荆轲刺秦王!不过在今天,我想给大家讨论的不是荆轲,而是刺客荆轲的一个辅助队友-秦舞阳!其实对于秦舞阳这个人,想必有很大一部分的朋友对他

  • 大国争霸前,郑周繻葛大战,周王室彻底没落,郑庄公开启小霸之路

    历史人物编辑:张骏飞标签:郑庄公

    公元前715年的温县相会,郑国撕毁盟约,大战宋国,由于宋国的失败,鲁国的内变,齐、鲁等国都与郑国的交好,使得郑国在中原地区日益势大,周围各诸侯国都很惧怕它,于是郑国就开始骄横起来,开始与周王室发生摩擦。春秋初郑武公和郑恒公两度做过周平王的卿士,在王朝内有相当大的权力。周平王可能是为了削弱郑在朝的权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