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鸿门宴最大内奸是项伯,三番五次出卖项羽

鸿门宴最大内奸是项伯,三番五次出卖项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旅游菜鸟 访问量:2666 更新时间:2024/2/7 20:58:01

汉五年,即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刘邦定陶即皇帝位。刘邦对项氏一门不仅没有灭族,反而封侯赐姓,“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项氏,赐姓刘氏”。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乃封项伯为射阳侯”。

项伯是谁?他就是透漏项羽情报给张良,鸿门宴上以身体保护刘邦的那个人……要不是姓项,他或许只是个小人物。虽然在楚位居高位却并无任何政绩,除了多次出卖项羽。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司马迁是这么介绍的,“左尹”是令尹之佐,楚国令尹相当于丞相。项伯,名缠字伯,是项羽的叔父。

作为项羽的叔父,项伯不仅没有被诛杀,反而荣登高祖功臣侯榜。在《史记·年表第六 高祖功臣侯》中称赞他对刘邦的作用,“兵初起,与诸侯共击秦,为楚左令尹,汉王与项羽有郤(嫌隙)于鸿门宴,项伯缠解难(化解危险),以破羽,缠尝有功,封射阳侯。”

刚刚起兵反秦时,与各路义军共同讨伐秦朝,受任命为楚国左丞相;化解了刘邦与项羽在鸿门宴仇怨,从而解救了刘邦;在打败项羽之后,项伯因为曾经有功于刘邦,所以被封为射阳侯。

项伯竟然对刘邦有功,这岂不是说对项羽是背叛?

项伯为何要“出卖”或者说“背叛”自己的侄子项羽呢?让我们一起看看司马迁在《史记》中的零散的信息。

泄露情报救张良

这话从刘邦率领军队率先打进咸阳说起,随后刘邦派兵驻守函谷关。项羽行军攻占秦地,却被阻挡在外。

刘邦手下有个“内奸”——左司马曹无伤向项羽告密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上将军项羽听闻后大为光火,“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准备第二天吃完早饭与刘邦干一架。这一年应该是公元前206年。

项伯知道了消息,“乃夜驰之沛公军”,连夜骑快马跑到了刘邦的军营。楚军与汉军相距应该不远,刘邦驻扎在霸上(今陕西西安东),项羽驻扎在新丰(今陕西临潼东)鸿门。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司马迁判断起初项伯目的并不是想要告密,更不是向刘邦出卖项羽。项伯私下里见张良,详细告诉他事情原委,想拉着他一起离开远离危险。

司马迁也对项伯与张良的关系做了解释,“素善留侯张良”,两人平常交情不错。这基于张良曾经对项伯有救命之恩,“项伯常(尝)杀人,从良匿”,项伯曾经因为杀人躲避追捕,张良庇护过他。

项羽这么重要的军事行动,项伯竟然泄露情报给张良。张良知道了就等于刘邦也知晓了。诚然,泄露情报说明项伯情感上重义气,但是却暴露了项伯在军事上仁弱和政治上短视。为后续多次出卖项羽埋下伏笔。

刘邦知道了军事情报就完全有准备躲过危险,要么逃跑投降,要么筹划对策,总之不能坐以待毙。当然,最终刘邦选择了“斗智”,让张良给出主意。

挺刘邦商讨对策

项伯出于义气,滴水之恩尚且涌泉相报,更何况是救命之恩呢。项伯匆忙通报给张良纯粹是出于报恩,而此后则被张良和刘邦一步步拉拢过来了。

“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张良仍然用“义”打动项伯,我是替韩王来护送刘邦,如今刘邦形势危急,如果我逃走那就太不守信义了。不能不告诉他。

项伯对泄露项羽的军事机密并没有担心,也没有阻止张良,毕竟当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楚汉实力悬殊对项羽构不成威胁。

而刘邦听了张良汇报后大为吃惊,让张良赶紧考虑对策。张良原本让项伯捎话给项羽就算了,“请往谓项伯,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刘邦却打听张良与项伯的关系,两人年龄大小,确定信息之后,“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刘邦很狡黠得让张良赶紧邀请项伯进来,要像对待兄长一样招待他。

项伯被邀请进刘邦的营帐,“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刘邦亲自捧着酒杯祝福项伯,还定下儿女亲家。搞得气氛融洽了,情谊拉近了,刘邦接着又说,“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季吏民,封库府,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刘邦这话的意思是,“我进入关中,极小的财物不取,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项将军的到来。之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

其实,这是刘邦睁着眼说瞎话。进入咸阳后秦王宫的富丽堂皇迷离了双眼,“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如果不是张良和樊哙极力劝谏,刘三就留在里面住下了。而且,“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金银财宝都让诸将抢夺拿走了。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背德也。”这句话是张良让刘邦说的!刘邦自称天天盼望着项羽进入咸阳,是不敢造反的。希望项伯能够在项羽面前多说好话,刘邦不是忘恩负义的人。

刘邦多聪明一个人,通过与张良的交谈,知道项伯是重情义的人,所以动之以情,晓之以利,一场接待酒席加上儿女亲家感动了项伯。

“项伯许诺”,项伯不仅满口答应了,而且还说,“旦日不可不蚤(早)来谢(谢罪)项王”。项伯给刘邦出主意,赶在项羽发兵之前谢罪,可以化干戈为玉帛。

从踏入刘邦大帐那一刻,项伯就已经背叛了项羽。如果说泄露机密给张良是出于报恩、情义,那么跟刘邦商量应对局势则是彻底的背叛了。诚然,项伯判断了此时刘邦不足以动摇项羽的地位。除此之外呢?项伯究竟有没有私心,儿女婚姻是不是欲望的饵钩?

司马迁对人物拿捏不准的向来是点到为止,剩余空间太大了,让我们自己推测。继续再看发现推测颇有几分道理。

鸿门宴以身保护

项伯带着酒意连夜骑马赶回楚军大营。匆忙中“酒驾”回营,一方面可以探知消息,别让其他人拱火项羽;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汇报”工作,向项羽详细转达了刘邦的话。

“汇报”中添油加醋是少不了,毕竟是儿女亲家嘛。“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这便是一勺“醋”,降解项羽怒火。如果不是刘邦智取咸阳,靠咱们楚军蛮力硬干,估计尚需时日才能进入咸阳。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这则是起到关键作用的“润滑油”了。项伯劝项羽说,立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不道义。

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项伯了解侄子,所以靠“义”对项羽进行施压。而项伯此时略带酒意,况且又是明显替刘邦“站台”说话,项羽竟然不怀疑,也是满口答应了。

司马迁暴露了项氏家族的致命缺点:其一,耳朵根子软,很容易接受别人的软话;其二,比较重义气,项伯因此泄露情报,项羽因此改变了主意;其三,没有长远眼光,用现在流行词说格局小了。

在第二天的鸿门宴上,范增私下给项庄下指令,在宴会上舞剑助兴,趁机除掉刘邦。这便是世人熟知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伯也提剑上场助兴,“常以身翼蔽沛公”,用自己的身体像翅膀一样保护刘邦。如此,项伯又帮助刘邦逃过了一劫。

难怪宋人徐钧如此说,“霸上孤军势莫支,鸿门一剑事尤危。射阳不与留侯旧,楚汉兴亡未可知。”射阳是指项伯,留侯则是张良。这首诗是说要不是鸿门宴上项伯帮助刘邦,楚汉争霸根本不会上演。

这正应了那句话,历史固然是由大人物推动着向前发展,然而有时候小人物却往往左右着历史的发展方向。项伯就是左右历史发展方向的关键小人物。

为刘邦请汉中地

公元前206年(即汉元年)正月,项羽恃强凌弱,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同时项羽分封诸侯王,对刘邦的分封有失公允,其一,“负约”,没有遵照义帝楚怀王“先入关中为王”誓约,而是三分关中立秦降将;其二,将刘邦分封到了偏远地区,“为汉王,王巴蜀。”

项羽如此分封,估计还是范增的谋划,可以避免刘邦争夺天下。可惜,这个局面又被项伯打破了。在《留侯世家》中,司马迁记载是项伯因接受了张良的贿赂,再度破坏了项羽的分封。

“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汉王刘邦也因此让张良厚赠项伯,使项伯代他请求封赏汉中地区。项王应允了汉王的请求,汉王于是得到了汉中地区。如此,刘邦得以“王(统治)巴、蜀、汉中,都南郑”。

刘邦到封地去的时候,“良送至褒中(今陕西褒城),遣良归韩”。当时张良并不想跟着刘邦继续混,因为祖上是韩国旧相,他的最大理想是复家复国,辅佐韩王。

项羽因为张良曾经跟过刘邦,所以没有放韩王回封地,而是一起捎回了彭城,随后又杀掉了韩王。张良不得已彻底归附了刘邦,“良亡,间行归汉王”。项羽对张良的防备,其实就是对刘邦存有戒心。

汉中对刘邦意义不得而知,或者可以斩断项羽的猜忌,或者休养生息厉兵秣马,或者对还定三秦占据优势。总之,这次刘邦请求增加汉中为封地又是受益于项伯。而项伯帮助刘邦仅仅是获得了金银贿赂而已。

斩黥布妻儿逼降

公元前204年,刘邦与项羽大战,形势不利。随何受命前往淮南劝降黥布,“阴许叛楚与汉,未敢泄也”,虽说黥布已经答应了,然而一切悄悄地进行,不敢大肆声张。这说明黥布仍然犹豫不决。

其实,早在公元前205年,项羽在攻打齐王田荣时,向黥布调兵,黥布敷衍了数千人跟随;刘邦攻打彭城时,黥布也不出兵助战。项羽对黥布心生怨恨,迫于形势没有与黥布撕破脸,当时项羽西面是刘邦,北面是齐国和被韩信张耳拿下的赵国。

当随何斩杀项羽派来的使者,逼迫黥布叛变。项羽派项声、龙且平定叛乱,大败黥布。黥布原本想带兵投降刘邦,又担心被项羽截杀,所以只身跟随何隐秘的逃到汉军。

“楚已使项伯收九江兵”,项伯被项羽派来接收九江士兵。

从前后来判断,项羽安排项伯来九江的主要目的不应该仅限于此。毕竟项伯是在项声、龙且平叛之后而来,接收工作两位将军完全也可以做到。项伯此行应该是劝黥布回心转意,只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黥布“再度转换码头”未尝不可能。

但是,项伯却“尽杀布妻子”,将黥布妻儿老小斩尽杀绝。这是彻底斩断了黥布的回头路,让他死心塌地的跟随刘邦。可以说,项伯再一次帮助了刘邦。

保太公劝项羽勿杀

当然,也有人说项伯杀掉黥布妻儿是愚蠢之举,那是站在项羽立场上分析。如果站在刘邦的立场呢?

再继续看项伯是如何保护刘邦之父刘太公的。

公元前203年,楚汉两军广武涧对峙相持。项羽迫切想速战速决,于是架锅烧水,将刘太公放在案板上,以烹煮刘太公要挟刘邦投降。

刘邦别无他法只好耍无赖,“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被气得吹胡子瞪眼,当场发作,想要砍掉刘太公的脑袋。

“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祇益祸耳。”在这关键时刻,又是项伯站出来劝说项羽,天下事还不可预料,况且争天下的人是不顾家人的。即使杀了刘太公也于事无补,只是增加祸患而已!

到底能增加什么祸患呢?项伯没有说。但是,项羽却再次被说服了,“项王从之”,刘太公被项伯解救。

莫非项伯政治上清醒了一次,最终看清了项羽大势已去,留下刘太公可以为投靠刘邦增加砝码?不过,此举对项羽亡后,刘邦没有灭族项氏一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以上来看,项伯对刘邦的功劳不一般吧。关键时候,总是出卖项羽而相助刘邦,好像是刘邦安插在项羽身边的“王牌间谍”。

项伯如果不是项羽的叔父,或许根本不会做到左令尹,甚至历史上都未必留名。毕竟,自始至终对项羽一点儿功绩都没有,按理说应该像萧何一样稳定后方,提供粮草,补给兵源。

虽然,我并不主张以成败论英雄,但是对项羽失败的原因不能不逐一分析。项伯三番五次地替刘邦说话,项羽竟然一点也不怀疑,而且都照办。所以,项羽最终依然是稀里糊涂的,至死不悟,“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不怪自己太糊涂,也不怪项伯乱站队,却怪罪苍天不公。难得,太糊涂啊。

当然,还有必要提醒一下,项伯虽然被刘邦封了射阳侯,但是刘邦许诺的儿女亲家一事却未兑现,鲁元公主最终嫁给了张耳的儿子张敖

标签: 项伯

更多文章

  • 结交张良,放过刘邦!项羽的叔父项伯,是“傻白甜”,还是卧底?

    历史人物编辑:周扒皮侃历史标签:项伯

    项伯是卧底?这可冤死项伯了。说到底项伯对于项羽来说就是一个猪队友。项伯本身是根本看不起刘邦的。之所以会造成项伯最后坑死了自己的侄子项羽。还是因为项伯交错了张良这个朋友。一切的一切都是有因果关系的。“傻白甜”项伯交错了张良这个朋友,张良又为了主公下死手坑朋友。项伯这个“傻白甜”智商又不够用,被刘邦和张

  • “鸿门宴”上项伯为何要保护刘邦脱险?吃里爬外的项伯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阿甘文史标签:项伯

    “鸿门宴"上演了一出楚汉争雄的好戏,刘邦入关以后,项羽决定用军事手段解决刘邦,刘邦眼看就要完蛋了,但是项伯的出现改变了他的命运,吃里爬外的项伯给刘邦手下的大谋士张良通风报信,使得刘邦脱险,本应属于项羽的大好江山,却落入刘邦手中。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以后,秦将章邯率军四处灭火,当他将项羽的叔父项梁打败以后

  • 《芈月传》翟骊:豁出生命的爱,依然是化为尘埃

    历史人物编辑:李忠元标签:翟骊

    文|阿莎普爱情和婚姻保持的一直都是双向付出的原则,如果有一方付出大于另一方,即使最初彼此之间能安稳无事,但久而久之,各种矛盾都会相约而来。在《芈月传》里,翟骊当初在芈月一无所有的时候和选择和她在一起,帮她守护江山。他本有其他的选择,但最终却选择和芈月相依相伴。他对芈月的爱豪迈而深刻,不惜豁出生命保护

  • 《芈月传》嬴稷一生亏欠翟骊,愧对母亲,一切只因身不由己

    历史人物编辑:束勤标签:翟骊

    文|阿莎普亲情和利益之间的取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宁愿放弃利益,也舍不得伤及亲情一分一毫。但对于一国之君嬴稷来说,面对母亲芈月和翟骊的感情,他的内心是错综复杂的。不是万不得已,他必然不会伤害翟骊,让母亲伤心。嬴稷因为杀害翟骊,愧对母亲。他说:“对不起母后,儿臣就是死,也不愿意违拗了母后,可我不仅

  • 重温《芈月传》,芈月与翟骊之所以会反目成仇,是因为一点

    历史人物编辑:有友如茶标签:翟骊

    作为电视剧《芈月传》的女主角,在芈月的一生中,她对三个男人动了情。对芈月来说,黄歇永远是她心里的白月光,也是意难平。他们二人一起长大,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本是天作之合,然而,世事无常,失去了父王的庇佑的芈月面对威后的迫害不得不离开楚国,与黄歇最终有缘无分。至于嬴驷,相比于丈夫,他对芈月更如父如兄,给予

  • 孟尝君因被嘲笑个子矮而屠城,在三国为相并率兵攻入齐国国都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汪洋标签:孟尝君

    孟尝君应当是战国四公子中名气最响的一个,作为齐国贵族的田文,礼贤下士,养士三千,不管是鸡鸣狗盗之辈还是能文善武之士,他都能一视同仁。靠着这些门客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先后担任秦国、齐国和魏国等三国宰相,搅动战国风云,风头一时无两。他以薛邑“中立于诸侯,无所属。”但他死后,所有荣光却在一夕间灰飞烟灭,令

  •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有多残暴?被人嘲讽矮,就杀县城百姓

    历史人物编辑:宠物小星球标签:孟尝君

    孟尝君,妫姓田氏,名文,“战国四公子”之一,以善待门客而闻名于各国。那他为何要因一句话,杀光一个县城的百姓?孟尝君是战国时期齐国贵族,齐威王田因齐之孙,其父靖郭君田婴有四十多个儿子。因他是五月出生,传说会这个月出生的孩子会长得和门户一样高,将来还会谋害父母。故他生下来时,田婴就不让其母养活孟尝君,母

  • 战国四公子之一孟尝君,广招宾客传美名,却落得被灭门的下场

    历史人物编辑:蒲昱冲标签:孟尝君

    提到孟尝君,相信熟知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他。他是“战国四公子”之一,是战国时期的齐国贵族。原名田文,又称薛公,号孟尝君。在战国七雄中,他曾担任过三个强国的相国,最后却落得被灭门的下场。今天,小编就来介绍一下孟尝君的故事。孟尝君田文的父亲田婴是齐威王的儿子。当时齐国凭借齐威王和齐宣王积累下来的军事力量,和

  • 闲置的凌凌漆吃闲饭的孟尝君门客最终都堪大用

    历史人物编辑:吃零人生言标签:孟尝君

    星爷电影国产凌凌漆里,阿漆被当作垃圾扔了十年,国家突然找到(司令实际上准备找个最弱的人),让他办一件很棘手的案子。他劈头都是一句:我还以为国家把我忘了。司令很讽刺却无法反驳的回答:就算是一张卫生纸,一条内裤都有它本身的用处。…结局是,凌凌漆砍死了司令。一张卫生纸的作用有时候超出你的想象,战国时代的孟

  • 孟尝君誉满江湖,担任三国丞相;又睚眦必报,率军攻灭自己祖国

    历史人物编辑:灵幽侃娱乐标签:孟尝君

    孟尝君名叫田文,战国时代最著名的四大公子之一。田文的父亲叫田婴,是齐威王最小的儿子,从齐威王时期便掌权任职,和邹忌、田忌、孙膑等同为齐国重臣,最后出任齐国相国,在历史上鼎鼎有名。田文是田婴的小妾所生,由于出生时辰不吉利,田婴就告诉田文的母亲不要养活田文。田婴已有四十多个儿子,不在乎少这一个,但是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