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尝君应当是战国四公子中名气最响的一个,作为齐国贵族的田文,礼贤下士,养士三千,不管是鸡鸣狗盗之辈还是能文善武之士,他都能一视同仁。
靠着这些门客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先后担任秦国、齐国和魏国等三国宰相,搅动战国风云,风头一时无两。
他以薛邑“中立于诸侯,无所属。”但他死后,所有荣光却在一夕间灰飞烟灭,令人唏嘘。
脱颖而出
孟尝君,妫姓田氏名文,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当然此时的齐国已经不是西周时期姜子牙分封到的齐国,内里早已经换了芯子,从姜姓吕氏齐国变成了妫姓田氏齐国。
而孟尝君田文的祖父正是田氏齐国的第四代国君齐威王。
田文的父亲是靖郭君田婴有很多儿子,嫡的、庶的加起来有四十多个,而田文只是其中的一个庶子,想要从这四十多个儿子中脱颖而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况且田文的出生还是一个忌讳。
田文出生于五月初五,在那个时代,五月初五出生的孩子是不吉利的,简单来说就是长大了会克父母。
孟尝君
田婴自然不愿意让这样一个儿子来克自己,于是当田文出生之后,田婴看了一眼就让田文的母亲将田文处理了。
田婴不缺儿子,所以很容易就下了这个决定,但田文的母亲(田婴的一个小妾)却只有这么一个儿子,自然舍不得,即便这个儿子长大了真的会克她,她也不舍得放弃他,所以她背着田婴偷偷留下了田文,小心翼翼地将他养大了。
等田文长大了,母亲就通过田婴的那些个儿子将田文引荐给了田婴,田婴听说田文居然就这么长大了,压不住心中的火气直接质问小妾:“吾令若去此子,而敢生之,何也?”
小妾吓得瑟瑟发抖,田文赶紧跪下来对田婴说:“君所以不举五月子者,何故?”“婴曰:‘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文曰:‘人生受命于天乎?将受命于户邪?’婴默然。文曰:‘必受命于天,君何忧焉?必受命于户,则可高其户耳,谁能至者!’婴曰:‘子休矣。’”随即就离开了。
由此田文在田婴这里算是过了明路,但田婴仅仅是默认了田文这个儿子的存在,却并不喜欢他。
田文很早就知道了自己的处境,也知道要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比其他兄弟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只要有机会,他就会在田婴面前表现自己。
孟尝君
有一次,田文请教田婴一个问题:“子之子为何?”田婴虽然觉得这个问题很奇怪,但看到儿子如此上进,倒也耐心地说:“为孙。”“‘孙之孙为何?’曰:‘为玄孙。’‘玄孙之孙为何?’曰:‘不能知也。’文曰:‘君用事相齐,至今三王矣,齐不加广而君私家富累万金,门下不见一贤者。文闻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今君后宫蹈绮縠而士不得裋褐,仆妾余粱肉而士不厌糟糠。今君又尚厚积余藏,欲以遗所不知何人,而忘公家之事日损,文窃怪之。’”总之就是一句话,田婴的格局小了。
田婴听到田文这样说,心里很是震撼,他没有想到自己最不看好的儿子居然会有这样深刻的见解,格局甚至超过了他,这不能不让他重新审视这个儿子。
很快的,田婴就开始重用这个儿子,“于是婴乃礼文,使主家待宾客。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诸侯皆使人请薛公田婴以文为太子,婴许之。婴卒,谥为靖郭君。而文果代立于薛,是为孟尝君。”
继承了薛邑的田文开始在薛邑大力发展自己的势力,他网罗各个诸侯国的宾客以及犯了罪逃亡的那些人,很快就有很多人投奔田文,而田文也真正做到了礼贤下士。
他对门下的宾客很好,舍弃家业也要给他们丰厚的待遇,并且能够一视同仁,不管是鸡鸣狗盗之辈还是能文善武之士,他都能做到以厚礼相待,并且能够做到和他们同吃同住。
孟尝君
也因此,孟尝君的贤名很快就在列国间传开,而更多的士人闻讯投奔孟尝君,对于他们的投奔,孟尝君一概热情接纳,不挑拣无亲疏,人人有丰厚的待遇。
不得不说,孟尝君的举动在当时来说的确吸引了相当一批士人的投奔,战国时期,士之一族强势崛起,孟尝君养这些人花费了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
当然,在未来,这些人帮助孟尝君实现了他的政治理想,让孟尝君这个不是诸侯胜似诸侯的齐国贵族搅动了战国风云。
赴秦为相
孟尝君的贤名传遍列国后,秦昭襄王派自己的弟弟泾阳君到齐国为质子,目的是请求齐国让孟尝君到秦国去。
孟尝君对此几乎毫不犹豫就选择赴秦,不过他的宾客都不看好孟尝君的赴秦,认为这对于孟尝君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
秦国当时已经是战国时期的强国,比之齐国只强不弱,如果孟尝君前往秦国,很可能就回不来了,孟尝君听了宾客的话觉得有道理,就拒绝赴秦。
孟尝君
但该来的躲不过,后来,齐湣王又派孟尝君到秦国去,孟尝君没法拒绝,只能带着部分宾客到了秦国。
等他到秦国之后,秦昭襄王立刻就让他做了秦国的宰相,这个举动伤害了一些臣子的利益。
于是就有人向秦昭襄王进谏:“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
秦昭襄王一听有道理啊,赶紧罢免了孟尝君的宰相职务,并把孟尝君囚禁了起来,想要将他杀了,这样也算是去掉了一个劲敌。
孟尝君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他赶紧派人去请求秦昭襄王的一个宠姬来解救自己,宠姬愿意帮忙,但她有一个条件,即将孟尝君带来的白色狐皮裘送给她。“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遍回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
平原君
离开秦国之后的孟尝君路过赵国,得到了与他齐名的平原君的热情招待,当时赵国人听说贤名在外的孟尝君到了赵国,都跑去一睹风采。
当大家见到孟尝君后,真的是非常的失望,甚至有人嘲笑说:“始以薛公为魁然也,今视之,乃眇小丈夫耳。”“孟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
成为齐相
等孟尝君回到齐国之后,齐湣王或许觉得有些愧疚,就直接让孟尝君做了齐国的宰相。成为齐相后,孟尝君决定为自己报仇,怎么报仇呢?
当初齐国曾经帮助韩国和魏国攻打过楚国,对韩国和魏国有恩,因此孟尝君决定联合韩国和魏国来攻打秦国。
为了万无一失,孟尝君还决定向西周借兵粮,至于借了还不还、还多少,那就是以后的事情了。
不过孟尝君的这个计划到底没有实现,因为当时著名的纵横家苏代替西周劝说孟尝君放弃这个计划。
在苏代看来:“君以齐为韩、魏攻楚九年,取宛、叶以北以强韩、魏,今复攻秦以益之。韩、魏南无楚忧,西无秦患,则齐危矣。韩、魏必轻齐畏秦,臣为君危之。君不如令敝邑深合于秦,而君无玫,又无借兵食。君临函谷而无攻,令敝邑以君之情谓秦昭王曰‘薛公必不破秦以强韩、魏。其攻秦也,欲王之令楚王割东国以与齐,而秦出楚怀王以为和’。君令敝邑以此惠秦,秦得无破而以东国自免也,秦必欲之。楚王得出,必德齐。齐得东国益强,而薛世世无患矣。秦不大弱,而处三晋之西,三晋必重齐。”孟尝君觉得有道理,就没有实施攻打秦国的计划,一场大战消弭于无形。
苏代
后来秦国的逃亡将领吕礼担任齐国的宰相,他和苏代有仇,准备对苏代出手。
苏代又找到孟尝君,劝说孟尝君:“周最于齐,至厚也,而齐逐之,而听亲弗相吕礼者,欲取秦也。齐、秦合,则亲弗与吕礼重矣。有用,齐、秦必轻君。君不如急北兵,趋赵以和秦、魏,收周最以厚行,且反齐王之信,又禁天下之变。齐无秦,则天下集齐,亲弗必走,则齐王孰与为其国也!”
孟尝君被说动,当然他也因此招来了吕礼的记恨,吕礼决定要谋害孟尝君,孟尝君只得给秦相魏冉写信:“吾闻秦欲以吕礼收齐,齐,天下之强国也,子必轻矣。齐、秦相取以临三晋,吕礼必并相矣,是子通齐以重吕礼也。若齐免于天下之兵,其雠子必深矣。子不如劝秦王伐齐。齐破,吾请以所得封子。齐破,秦畏晋之强,秦必重子以取晋。晋国敝于齐而畏秦,晋必重子以取秦。是子破齐以为功,挟晋以为重;是子破齐定封,秦、晋交重子。若齐不破,吕礼复用,子必大穷。”
魏冉就劝说秦昭襄王攻打齐国,这彻底破坏了吕礼的计划,他只能逃离了齐国,孟尝君在齐国的地位开始难以撼动。
赴魏为相
孟尝君在齐国为相多年,名声愈响,也渐渐专权,以至于很多时候,孟尝君的名头都盖过了齐湣王,这对于齐湣王来说自然不是一个好现象,君臣之间嫌隙渐显。
等到后来田甲劫持了齐湣王,齐湣王便猜测是孟尝君策划的,当然齐湣王也可能只是想借着这件事向孟尝君开刀。
孟尝君
为了避免灾祸,孟尝君出逃,当然后来有贤人以自己的命为孟尝君作保,在宫殿门口自刎,以示孟尝君不会作乱。
齐湣王为之震惊,只能下令彻查孟尝君作乱之事,结果发现孟尝君确实没有作乱,于是就召回了孟尝君,但孟尝君在这次事件中的损失已经造成。
经此一事,孟尝君对齐湣王很失望,也知道君臣之间不可能和解了,便要求辞官回薛邑养老,齐湣王顺水推舟就应下了孟尝君的请求。
当然孟尝君并没有真的回到薛邑养老,而是去了魏国。
魏昭王对孟尝君的到来很是欢迎,并且直接让孟尝君担任魏国的宰相,成为魏相后,孟尝君开始了自己的复仇大计,他要向齐国复仇。
他说服魏昭王同秦国和赵国联合,帮助燕国攻打齐国。很快,燕国大将乐毅领五国联军攻打齐国,最终攻进了齐国都城,齐湣王一路逃亡到了莒地,并最终死在了莒地。
孟尝君
眼看着孟尝君已经在诸侯们之间有了那么大的影响力,并居薛邑“中立于诸侯,无所属。”齐国新任国君齐襄王知道自己不能和孟尝君硬碰硬,于是只能和孟尝君和好,以此换取一个喘息的时间。“后齐王灭宋,益骄,欲去孟尝君。孟尝君恐,乃如魏。魏昭王以为相,西合于秦、赵,与燕共伐破齐。齐闵王亡在莒,遂死焉。齐襄王立,而孟尝君中立于诸侯,无所属。齐襄王新立,畏孟尝君,与连和,复亲薛公。”
毕竟齐国差点被灭国,损失是惨重的,想要恢复元气需要时间。
为自己报了仇的孟尝君就安心在薛邑养老,薛邑虽然不是一个诸侯国,却因着孟尝君成为诸侯都不敢惹的存在。
但或许孟尝君自己也没有想到,等他病逝之后,他的几个儿子忙着争权夺位,薛邑内乱。齐国和魏国趁机联合起来直接灭了薛邑,孟尝君被灭族,绝嗣无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