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人的眼中,道教始祖老子是个半仙半人式的人物,关于他的来历可谓众说纷纭。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他被写成中国春秋末期的一位杰出思想家,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又名老聃。生于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任职于周朝的守藏史(类似今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后见周朝的衰落之势无可挽回,便辞官归隐。
在道教经典中,他则被说为一位神奇之仙人。据记载,老子的出生非常神奇,传说有一颗流星进入他母亲的口中,他的母亲就有了身孕,而且是在肚子中将老子孕育了整整八十一年之久。生的时候也极具神奇色彩,据说他母亲散步走到一棵李树下,他便从母亲的左腋下蹦了出来。老子出生后,看到身边有一棵李树,便指着李树说:“这就是我的姓。”于是,老子就有了“李”这个姓氏。
又因其在她母亲的肚子里生活得太久,所以刚刚出生就已是白发苍苍之态,故被人称为“老子”。在传说时代,关于他的传说更是众说纷呈的:上三皇时,他被传说为玄中法师。下三皇时,他被传说为金阙帝君。伏羲时,他被传说为郁华子。神农时,他被传说为九灵老人。祝融时,他被传说为广寿子。
道教正式出现之后,他便被这样形容:老子为万物之本源,是天地之精魄,亦是不生不灭的。他可以根据不同的世道,变作不同的人,抵达人间,教化大众,拯救百姓。这种说法也是最为权威的一种。
另外,他还被道教尊推为教主,封号“太上老君”。而在道教被视为国教的唐代,李唐王朝为提高自己的地位,神化自己的政权,更是将他认作为自己的先祖,并且把自己起兵推翻隋朝的举动看做是“太上老君”—他的旨意。由此,老子的始祖地位再无人能及。
中国春秋时期的哲学家老子,创造了道家学说,之后由道家学说衍生而出的道教得以绵延于中国上千年之久。由此,道门中人皆视老子为道教始祖,而他于道教中的地位亦是无人能及的。关于以上种种,我们所看到也仅仅是他传奇的部分,到底现实中他是个性情怎样的人呢?
据文献记载,老子学问渊博深厚,当时登门拜访求教的人是数不胜数。据说当时连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也在这拜访者的行列,并由此而引发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小典故,即“其犹龙乎”。在此典故中,老子在“赐教”于孔子时,我们便可从其言语之中窥知他的性情与否。
抵达洛阳以后,孔子开始系统地向老子学习了周朝的文化礼制,在学识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临别时,老子对孔子讲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做人要大智若愚,遇到明君就好好干上一番事业,遇不到明君的话便宁可像飞蓬一样自在地飘飞。”现在看来,这一番话确实已有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之意味。
孔子将老子这一番教导牢记在心,回到鲁国后,他便不无感慨地对自己的弟子说:“鸟,我知道它们能够飞翔。鱼,我知道它们能够游水。野兽,我知道它们能够奔跑。对于会奔跑的野兽,我可以用兽网去控制它。对于会游水的鱼,我可以用鱼钩去控制它。对于会飞翔的鸟,我可以用弓箭去控制它。至于能够乘风云而上天的龙,我就不知道该如何对付了。而他就是一条龙啊!”
老子终其一生都是在为“道”而活,他的言行是“道”,他的体悟亦是“道”,而他所感受体验着的人生亦还是“道”。事实上,在老子的思想概念中,“道”就是最高的哲学范畴,而他以此来悟透生命之真谛:无欲、守静、任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