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之间的恩怨想必众人皆知。公元前494年,在夫椒之战中,吴军大败越军,越王勾践率领剩余的残兵退守会稽山。事实上,在当时的情况下,若吴王夫差乘胜追击,便能一举灭越。
勾践灭吴,营造夫差狂妄自大的形象
但勾践派人送来了美女贿赂,还买通了吴国太宰伯嚭帮忙求情。夫差一看勾践甘愿投降,还要亲自来吴国伺候自己,心中的征服欲被满足,便放过了勾践。这个决定看似正常,毕竟勾践已经投降,夫差征服对方的目的也已经达到。但没人想得到,勾践隐忍20年,最终亲手复仇,灭了吴国逼夫差自刎。
而这样的结果令勾践的隐忍和夫差的自大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后世人的眼中,夫差成了失败的君主,他缺乏远见、听信谗言、过于武断,最终害死了自己。不过,在2000多年后,出现了一批清华简,里面有一则《越公其事》,描述的内容透露出了夫差放过勾践的其他客观原因。
纵观夫差一生,不失为一位明君
事实上,吴越两国虽然相邻,但一直都是死敌。夫椒之战前,吴王阖闾征战越国,却被勾践以计谋大败吴军,阖闾也身受重伤不治身亡。为了给父亲报仇,夫差继位之后,就励精图治,招兵买马,大大增强了吴国的实力。2年之后,勾践攻打吴国,夫差仓促应战,却反败为胜。
之后,为了争夺霸主之位,夫差两次伐齐,歼灭齐军数十万。但勾践却于此时趁着吴国国内空虚,突袭吴国,擒得太子友。无奈之下,夫差只得备上厚礼前去议和,勾践同意了。不过,因越国国力愈发强盛,最终还是灭掉了吴国,夫差不甘受辱,最终自尽身亡。
从夫差的一生来看,虽然最终悲剧,却无法说他昏庸,甚至可以说是年轻有为,不失为一代明君。但是夫差明知吴越两国为死敌,却还是放了勾践一马,这一点无论如何好像都说不过去。
清华简出世,揭露真相
2008年,清华大学得到了一批战国竹简,后命名为清华简。这其中,有75支讲述了《越公其事》,里面详细描述了吴越两国之间的发展历史。而一段夫椒之战后的记载,更是打破了吴王夫差在后世眼中的固有印象。
在《越公其事》中,夫差之所以答应求和,实则有不得已的苦衷。
吴王曰:“今我道路修险,天命反侧,岂用可知?自得吾始践越地,以至于今,凡吴之善士将中半死矣。今彼新去其邦而笃,毋乃豕斗,吾于胡取八千人以会彼死?”
这句话的意思便是说,夫差听文种的说话,并未带有彻底臣服的心理,这说明越国的人心还未涣散。此外,吴国虽然赢得战争,但战士也伤亡过半,而越国剩下不止5000名残兵,反而有8000兵力,实力仍在。若乘胜追击,吴国并无灭越的把握。在这样的考量下,夫差才选择了求和,换一句话说,便是见好就收。
事实上,这样的考量不仅没有显示出夫差过于武断的缺点,反而凸显出了他的小心谨慎的性格。对于一国之君来说,这样的性格实际上更适合统治国家。只不过,勾践的隐忍是令夫差没有想到的,这才酿成了他悲剧的一生。对此,你如何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