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做人做到最后,达到了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我们呢,作为21世纪的高科技人,我们却只顾于眼前的那点小利益,赚钱,享受,然后消费再赚钱,成为多数人的梦想。
在这样的大环境和社会风气里,我们如何能通过忏悔或改过而获救呢,自己救自己吗?更不可能了,很多人沉迷于自我小世界,根本不会开眼看世界,自救的前提是内在醒悟,我们的内在是无明的,这样如何自救呢?
有些人觉得自己很牛,什么都懂,好为人师,一到人群就夸夸其谈,吹牛装牛,他们从来不重塑和重估,也不会承认自己的渺小和无知。对于认知问题,如果你问科学家,尤其是那种集大成的科学家,他往往会给你指出一个边界,在边界之内他会说自己学到了些,但在边界之外,他依然要清醒地知道自己一无所知。科学家都懂得知识或认知的边界,而我们作为普通的常人却去夸夸其谈,这不就是庄子眼里的井底之蛙吗?所谓夏虫不可语冰,也有这层意思。
现代人追求物质丰富充足,而庄子很穷,有时还要向其他人借米吃,但他的精神充盈丰富,可以做到自在自足。所以,庄子活得比我们现代人潇洒自在,他对生活不苛求,心境平和,生活的质量也就活到了很高的境界。无数先辈们走过的路告诉我们,生活不在于物质,而在于精神。高度有了,精神充足了,那种用物质无法换来的快乐也就跟着来了。
庄子的妻子死时,他刚开始哭了一阵,后来就拿着个盆子在院子里唱歌大笑,这种举动非常反常,但是经过思考我们发现,这是他读懂了生命。在他看来,死亡让人回归到生命的最初状态,来自尘土,回到尘土,就像树叶一样,春天发芽,夏天疯狂生长,秋天枯萎落下,冬天又回到了树根的泥土。人亦如此。
所以,庄子对于生命的死亡,是报以大境界来看,他并没有局限于自己的个体生命,刚开始他的恸哭,是哭妻子,后来他的大笑,是庆祝生命的回归,是看清了自然万物的本真所在。醒悟后,他真正理解了生死,以及万物的归宿。
前阵读书,看到一句话,里面说真正厉害的人都戒掉了情绪,为何呢?因为真正厉害的人,不会轻易去评判,更不会轻易显示自己的爱恨,就像庄子的《逍遥游》一样,视野趋大后,境界趋高后,一切的美丑、善恶、是非、真假、悲欢等等,都消散于大象的无形。只有抵达这种境界,你才能品味到生命的真谛,以及那些无法言说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