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滴!蓉城笑笑来铲史了!!!
秦孝公变法之后,特别是秦昭王以来,秦国的将坛百花争艳。单从有名的来说,白起、王龁、王翦、李信、王贲,乃至后期的蒙武、蒙恬,无不驰骋疆场,为大秦帝国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众多将领之中最亮眼的一位非白起莫属,而他也是秦国死得最为憋屈的将领之一。
我们先了解他。白起(?—前257年),又名公孙起,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戎马37年,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功绩卓著,声震天下。据史料考证,白起为将时斩首敌人达92万人,占秦孝公至秦始皇灭六国兵众165.5万的一半还多。(见林剑鸣《秦史稿》第十章)可谓兵锋所指,战无不胜。但为什么最后还是拥有一个被秦昭王削去武安君爵位,令赐死的结局呢?
【大秦帝国之崛起白起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先看白起的扬名之战,这场战斗无疑是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从公元前262至公元前260。持续三年时间从一开始的王龁与廉颇对峙,到后来变成白起与赵括相斗,形势急转而下。赵括显然不是武安君白起的对手,于是大败,赵军有近40万人被白起坑杀。战神白起的名字再一次声震天下,各诸侯胆寒。但也正是长平之战,将白起再一次围绕在阴谋的漩涡之中,引发了杀身之祸。
【长平之战被坑杀的赵军遗骸—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将从以下几点分析:
1.长平之战的余波
可能你会有疑问,白起被赐死的时候长平之战不是早已经结束了吗?其实长平之战距白起赐死仅有3年时间。而3年时间里足以改变白起的命运。长平之战后,白起率军直捣黄龙,乘势占领武安(今河北武安),直逼赵国都城邯郸。白起为了早日为秦国建立不朽事业,加紧为决战邯郸备战,所以就派人请秦国增加兵粮。
这在军事上没什么大的问题,尤其是在长平大败后,赵国已经兵员大量减少,粮食物资已经难以在支撑一次大规模战役。而反观秦国,军事大胜士气正旺,又缴获了大量军事物资,可谓兵锋正盛。而其余诸国则被秦国长平之战与强盛的国力所震慑,也不敢发兵援救。
【长平之战形势图—图片来自网络】
但是由于军事的过盛,造成臣盛君微,功高盖主,再加上赵国的所谓议和,虽有“远交近攻”的大方略,也抵挡不住一纸空文——班师回国。
但这之后,赵国却不履行和约,秦王大怒,要攻打赵国,作为武将本应支持,却为前一次无端的“班师”怀恨在心,于是投了个反对票,还发表了生硬的言论,引发了秦王的怒气。这其中虽有怒气,但如此与君王对着干,为秦王留下了极其不好的印象。
2.生性自傲、舍我其谁
白起和大多数武将一样,军事才能与傲气成正比。尤其是长平之战后,秦国二攻邯郸时任王龁为将,王龁虽然也是名将,但和白起相比差得不是一点半点。围邯郸城九月有余,邯郸城丝毫不伤,而这时的楚魏联军已经快到达邯郸城下。
【第二次邯郸之战想象图—图片来自网络】
秦王急的上火,三次请白起为将,白起均不从。甚至回答“臣宁伏受重诛而死,不忍为辱军之将”这一下捅了马蜂窝了,秦王直接削去武安君爵位,贬为庶民,流放阴密(今甘肃灵台)。在收到前线的败报之后,秦王一怒之下赐白起死罪,白起也在收到自诀的宝剑后,自刎而死。从此一代名将陨落在历史的天空中,化作了尘埃。
3.将相不和尤重
战争其实是文臣与武将的晋升之路。战争开始,武将为尊,战争议和文臣为尊。中国古代无论哪个朝代都是如此,因此对待战争是战还是和,文臣与武将总是站在不同的立场之上。当然这不足以制白起死罪。矛盾的根源其实是白起与秦相范睢。一方面就像廉颇与蔺相如之间,谁都不安于爵位与权力在谁之下,另一方面范睢个人心胸狭窄,心存嫉妒。心不和,则行不致。难免会存在煽风点火。为此白起与范睢之间矛盾重重。
【范睢剧照—图片来自网络】范雎(?-公元前255年),字叔,为魏国芮城(今山西芮城)人,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官至秦国宰相。
早在长平之战后白起请求粮草,攻打邯郸。范睢就找到秦昭王一句“秦兵劳”(《史记白起列传》)一句话把话说死了。这之后,秦王找范睢去请白起出山。白起一听是范睢就从“不去”该为“生病”。可见两者有多么不和。最后煽风点火,添油加醋,逼着白起自觉坟墓。白起的结局很大一部分都要记在“范睢”的身上。而范睢之死的原因与诬陷白起也有很大关系。
4.思想的觉悟
这听起来有些别扭,但事实也证明如此。长平之战可谓是白起为国征战37载,杀伤敌人最多的战役,而且多为“坑杀”。这在道义上已经下了死罪,虽然是为国尽忠。可能是良心觉悟,在临死之前畅言“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这也可以证明白起是自愿自死以谢天下,而不是凭借此时自己的威信反动叛乱,以求自保。
【白起自刎想象图—图片来自网络】
不管怎么一代名将以一种不是“武将”的方式,没有战死沙场,却毁在自己人手中,着实可惜。如今的陕西境内仍有当时秦人所修的白起祠、白起坟等等,白起若生而有灵,也会感到欣慰的。
参考资料:《史记白起列传》《战国策赵策》《士人与战国格局》
大家还认为白起之死是什么原因呢?请在评论区告诉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