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自嘲》一诗中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
孺子牛
”之句。其中的“孺子牛”,典出《左传》,与齐景公有关系,说的是齐景公溺爱自己的小儿子荼之事。
那么,这个被齐景公喜爱的“孺子”的历史结局是怎样的呢?
齐景公的夫人燕姬,曾生养过一个儿子,但夭折了,自此再无生育。为此,齐景公膝下虽有六个儿子,但都是庶出。年龄最大的是阳生;最小的就是荼,号为“安孺子”。
荼的母亲鬻姒出身虽然不高贵,但深得齐景公宠爱。爱屋及乌之故,齐景公也就特别喜欢荼,时时与其玩耍,以享天伦之乐。
齐景公与安孺子玩乐(图景)
有时,齐景公竟然口中衔根绳子,扮作牛儿,让荼牵着,逗爱子一乐。齐景公为此也付出过代价,其牙齿曾被顽皮的荼拉折。
为了爱子荼,齐景公虽然年事已高,但也没有册立太子。他在等待着安孺子长大;他想择机立安孺子为储君,承继齐国大业。
年届七十余岁时,齐景公一病不起。这天,自知不久人世的齐景公召见了世臣国夏、高张二人,嘱托他们辅佐好荼。
齐国大夫陈乞得知齐景公已决定将齐国交给荼时,意识到齐景公将对诸公子不利,就赶紧让与己交好的公子阳生出外躲避,以免遭不测。于是,阳生出奔到了鲁国。
齐景公的长子阳生刚离开,国夏、高张就根据齐景公的指令,将公子们驱逐到了莱邑,目的是让安孺子顺利继位。
不久,在位五十七年的齐景公去世了。随之,国夏、高张拥立安孺子为国君,并一起主持朝政。
承继大位的安孺子(剧照)
此时,大夫陈乞表面上顺承着国夏、高张二人,暗地里却在散布着一些不当的言论,如:国夏、高张二人正在谋划,清理众朝臣,使齐国变成清一色的“安孺子之党”。
朝臣们听闻此等言论后,都人心惶惶,不断向陈乞求教,以保全自己的身家、权位。陈乞见大多数臣僚已成惊弓之鸟,离心于朝廷,暗自高兴。
求教于陈乞之家的朝臣(剧照)
随之,陈乞与大夫鲍牧密谋后,就召聚、率领依附于他们的臣僚们发动“兵变”,攻打国夏、高张二家。结果,遭到突然袭击的高张被杀死,国夏侥幸逃到了莒国。
“兵变”成功后,陈乞、鲍牧就替代了国夏、高张二人,掌控了齐国政权。年小无助的安孺子,自然一概“听命”于陈乞、鲍牧二人。
大局已定之后,陈乞就思谋着废黜安孺子,拥立出奔到鲁国的公子阳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后,陈乞就暗中派人到鲁国,让公子阳生悄悄地回国。重新回到齐国后的阳生就潜藏在陈乞家中,与其密谋夺位之事。
图谋改立新君的陈乞(剧照)
一天,陈乞谎称祭祀祖先,邀请众臣僚到家中享用剩余的祭品。大家接到辅政大臣的邀请后,陆续前往陈乞处,鲍牧是最后一个醉醺醺地到来的。
当大家到齐后,陈乞就对大家说,我最近得到了一件好的甲胄装备,请大家一起观赏一下。接着,就命一个大力士把一个大布囊背到了厅堂上。
然后,陈乞亲自解开了布囊,随之就见一个人出现在了众人的面前。这时,大家惊讶地发现,这人竟然是公子阳生。
就在大家心神未定之际,陈乞朗声道:“立子以长”,乃古今通典。齐国现在的国君安孺子年幼无能,不堪为君。今天,奉鲍牧大人之命,欲改立长公子阳生为国君,不知大家意见如何。
鲍牧在否定陈乞之说(剧照)
仍有醉意的鲍牧猛然间听陈乞说他主张改立国君,立即睁开眼说道:我可从来没有如此说过,陈大人在诬陷我,不要欺负我喝醉了。再者,
“女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
阳生一听鲍牧此言,立即向鲍牧躬身说道:
“吾子奉义而行者也。若我可,不必亡一大夫。若我不可,不必亡一公子。义则进,否则退,敢不唯子是从?废兴无以乱,则所愿也。”
鲍牧听闻阳生如此说,只好无奈地回道:
“谁非君之子?”
于是,在陈乞的拖拽下,与众臣僚一起叩拜公子阳生。然后,大家一起簇拥着公子阳生进宫,升殿即位,是为齐悼公。
齐悼公(剧照)
既然换立了新君,那么,齐景公的爱子“安孺子”就得另行安排了。于是,晋悼公“使胡姬(齐景公之姬妾)以安孺子如赖。”
后来,晋悼公对安孺子不放心,怕其成人后于己不利,就派人将其杀死了。一个懵懵懂懂的孩童,就这样死于权位之争了!
主要参考文献:《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