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临淄文物工作队在河崖头村54米长的地段内清理出145具马骨。村里老人说,清末修围子时此处就曾掘出过许多马骨。到了抗战时期,村民们还专门跑来这里挖马骨换日用品。
考古人员判断,这可能是一处贵族墓的殉马坑,主墓应该离此不远。果然,经详细探索后,考古人员在殉马坑南部发现一座大墓。出人意料的是,在主墓东、西两面后来又陆续发现两个大型殉马坑,于是三面殉马坑将大墓围成一个“冂”字。
主墓规模十分巨大,现存墓口26米长、23米宽、残深3.6米。只可惜,大墓已被盗得面目全非,随葬品荡然无存。根据殉马坑内出土的碎陶片来判断,这座大墓应该建于春秋晚期。
大墓空空,令人惋惜,不过发现了三个巨大的殉马坑也算是不虚此行。只是望着数百匹完整马骨鳞次栉比的悲壮场面,考古队员们实在高兴不起来。
坑中殉马侧卧、昂首,头朝外排列得整整齐齐,仿佛一行行多米诺骨牌,一个哈欠就会让它们毁于一旦。殉马数量惊人,以每米2.7—2.8匹的密度来算,总长200多米的土坑至少葬有600匹殉马以上。马的年龄都在6—7岁之间,正值壮年。看它们整齐划一的模样,显然是被打死后葬入坑中的,真是壮美又悲凉!
马是非常重要的战略物资,600匹马可装备150辆战车,这相当于一个小诸侯国的军力。此处曾是齐国都城,我想除了齐国国君,没有人能有如此排面了。所以墓主人的身份应该从春秋晚期的几位齐国国君入手。如果以公元前598年即位的齐顷公算起,有以下几位:
齐顷公:前598一前582年执政,在位17年;
齐灵公:前851一前554年执政,在位28年;
齐庄公:前553一前548年执政,在位6年;
齐景公:前547一前490年执政,在位58年;
晏孺子:前489年执政,在位1年;
齐悼公:前488一前485年执政,在位4年;
齐简公:前484一前481年执政,在位4年。
以上七位国君中,首先排除晏孺子,因为他在位十个月就被杀了。同样悼、简二公在位各四年,时间太短。齐庄公因与崔抒之妻私通,被崔抒设计杀死,死后草草埋葬,弟弟景公继任三年后才将他迁葬,因此可能性也不高。至于齐顷公,他在位期间齐晋发生了战争,结果齐国大败。后来他跑去朝晋,回国后发奋图强:废弃猎苑,减轻赋税,赈济孤寡,输尽积蓄以救百姓,因此也不太可能是他。齐灵公是倾公之子,在位28年之久。然而在他去世的前一年,晋国又来攻打齐国了,最终齐国又大败。灵公逃回都城后,晋军围困临淄,最终焚城而去。第二年灵公死后,争位之乱又起。所以,大墓也不太可能属于他。
最后还剩齐景公了,就是“二桃杀三士”的那个齐景公。他统治齐国长达五十八年之久,在位期间,有名臣晏婴辅佐,政权稳定,与邻国相安。后期,景公变得贪图享乐,又好犬马,《论语》中说他有四千匹马。他死后,齐国还维持了九个月的稳定局面。所以,这座大墓和三个大殉马坑最有可能属于他。
这个推测很符合逻辑,但让人头疼的是淄博市内还有两座大墓,也说是齐景公墓。一座是此墓东南20公里处鼎足山上的田齐二王冢,另一处是西边20多公里处张店九顶山上的齐景公墓。这是狡兔三窟,还是真假美猴王,到底哪个为真?
首先说说鼎足山上的二王冢,三国时期的《皇览》、北魏时期的《水经注》、唐代的《括地志》等,都记载说此墓是姜齐桓公小白和齐景公的陵墓。
这种说法一看就有问题,因为自“田氏代齐”以后,姜齐变成田齐。二王冢附近的四王冢里埋的可都是后世的田齐国君,他们怎么会埋在被他篡了位的姜齐国君墓旁边,不别扭吗?而据考古人员考证,事实的确如此。
1984年,山东省考古研究所依据二王冢与四王冢的规模、形制和所在地理位置,联系田齐王族世系与古代帝王葬制进行了详细的稽考,最终认为史籍的记载可能有误。而从二王冢的封土形制上,也可以推断出它形成于战国,而不是姜齐桓公、齐景公所生活的春秋时代。造成这种记载错误的原因大概是齐国前后有两个齐桓公,即姜齐有桓公小白,田齐有桓公午,他俩中间实则差着三百多年呢!那二王冢里面埋的是谁?专家推测应是田齐桓公午和田齐侯剡。
至于九顶山上的那座齐景公墓,规模也很大。在唐朝《酉阳杂俎》,明朝《青州府志》以及清朝《益都县志》中都记载说是齐景公墓。然而民间又传说墓中葬的是金朝名将金兀术或者是他的妹妹。如果是金兀术的话,唐朝人的书里为何会有这座墓的记载?至于真相到底如何,只有待专家考证了。
虽然齐景公埋在哪里,尚不能完全确定。但600匹殉马躺在那里,却是真真切切。这真是,殉马奇迹天下先,万马齐喑两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