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古史记载,上古五帝晚期,中原华夏最大的敌人,不是位于山东的东夷,而是位于江汉平原上的三苗,由于三苗经常作乱,背逆天道,于是尧舜禹三代帝王接连征伐三苗,持续时间至少有50年,最终大禹击败了三苗,史称“伐三苗之战”。
现代考古发现,位于湖北天门一带的“石家河遗址”,以及受其影响的相关遗址,在距今4000年前时,突然遭到剧变,或城池被毁,或遭到弃用,更为重要的是,石家河文化遗址上出现了大量王湾三期(位于洛阳涧西区)的文化因素,连祭祀、丧葬习俗都被改变了。
显而易见,王湾三期先民击败了石家河先民,所以才会出现这些情况。由于王湾三期距今 3965±95 年,位于史书上的禹夏活跃区域,石家河文化亡于距今4000年前,位于史书上的三苗活跃区域,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王湾三期对石家河文化毁灭性的战争,就是传说中的“禹征三苗”。
问题在于:中原华夏集团为何会与三苗集团爆发战争,大禹又到底如何击败三苗?史书上给了一些答案,但气候科学发现却又改写了一些认知。
帝尧誓言:要对三苗赶尽杀绝
《尚书·吕刑》记载帝尧宣战誓言,其中指出三苗不仅经常北上入侵,“背信弃义,反复诅盟”,破坏了与中原集团的盟约,而且三苗内部矛盾尖锐,残害百姓,道德沦丧,于是让尧舜禹看到了机会,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征讨三苗。
晋朝郭璞注释《山海经·大荒南经》中的三苗国时指出:“昔尧以天下为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杀之,有苗之民叛入南海,为三苗国。一曰三毛国。”即三面参与中原华夏势力的权争。
也就是说,在龙山文化时代,中原势力大概与三苗签订过和平盟约,但三苗还是经常入侵中原,甚至参与过中原权力之争,帝尧非常痛恨,见到三苗内部矛盾激化,于是趁机开始征伐三苗。
尤其帝尧宣誓说“遏绝苗民,无世在下”,就是用武力遏绝苗民,并使之永无后嗣,可见帝尧对三苗恨之深。帝尧为何如此痛恨三苗,只能成为一个历史谜团了。(下图,石家河文化出特征的玉人首,由此可见上古三苗人的长相)
三代征战:大禹完成征服使命
帝尧正式宣战之后,史书云“尧与有苗战于丹水之浦”,丹水即今丹江,流经河南南阳淅川县,结合考古不难发现,帝尧与三苗的主战场在南阳,此时还是收复中原集团旧土阶段。不过,《中国军事通史》指出,帝尧似乎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胜利。
帝舜继位之后,继续攻打三苗,但与帝尧的斩尽杀绝不同,帝舜是软硬双管齐下,除了军事手段之外,还有安抚手段,即“舜却苗民,更易其俗”等,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帝舜军事手段似乎也不顺利,“南征三苗,道死苍梧(普遍认为是湖南九嶷山)”,连帝舜都战死异乡。值得一提的是,帝舜镇抚双下的手段,成为后世中国对叛军或异族的常用手段。
大禹继位之后,终于迎来了天赐良机,根据《墨子·非攻下》记载,三苗遭遇地震、水灾等问题,造成内部人心惶惶,大禹抓住机会一举打败三苗,石家河文化遗址反映出了当时残酷的征服战。
禹征三苗:科学发现改写认知
2018年,谭亮成等学者通过南北各地的石笋研究发现:距今5700年前至4300年前,中国整体处于越来越干冷的气候状态,但距今4300年后,南北出现差异,即中国中部和南部降水多、北部依然处于降水少的干冷状态。
距今4200年前,中国已经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模式,于是这种气候差异,就对双方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北方长期干冷气候,且降水越来越严少,必然导致农作物收成减少,人口压力大,面临粮食危机,存在向南扩张寻找适宜农田的动机,因此尧舜禹征讨三苗,原因可能还与中原集团需要向南发展有关,挑起战争的责任不单单全在三苗。
由于南方本来水网发达,距今4300年前的干冷气候,大大减少了水患,对南方反而更适宜,或许由此三苗势力得到快速发展,考古证实当时石家河遗址从西部高地逐渐向东部低洼之地扩张。但距今4200年后的降水增多,并伴随多次洪涝灾害,这对处于低洼地区的石家河文化聚落造成了沉重的打击,由此导致其逐渐衰亡。
因此,中原集团能够战胜三苗,与气候变化导致三苗势力不断衰弱密不可分,尤其禹征三苗时,石家河文化更是遭到过一场地震与大水灾,在实力最弱之际,被大禹趁机一举击败。
综上可见,三苗集团是一个被低估的上古势力,上古时期一度强于中原集团,但气候变化导致其衰落,更为重要的是,当时中原集团出了尧舜禹这三位高瞻远瞩的帝王,在他们带领下击败了三苗,导致三苗只能向南迁徙,从此远离了中国的政治舞台。
不过,中原华夏集团打败三苗之后,又一个强大的势力在山东崛起,这就是东夷。在随后的1000多年中,东夷长期与夏商周对抗,直到周代时才彻底解决东夷,最终在秦汉时又先后融合百越等,形成了如今的华夏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