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尧舜禹征三苗:科学发现改写认知,难怪大禹能打败三苗

尧舜禹征三苗:科学发现改写认知,难怪大禹能打败三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诸史 访问量:2613 更新时间:2024/1/6 10:47:59

根据古史记载,上古五帝晚期,中原华夏最大的敌人,不是位于山东的东夷,而是位于江汉平原上的三苗,由于三苗经常作乱,背逆天道,于是舜禹三代帝王接连征伐三苗,持续时间至少有50年,最终大禹击败了三苗,史称“伐三苗之战”。

现代考古发现,位于湖北天门一带的“石家河遗址”,以及受其影响的相关遗址,在距今4000年前时,突然遭到剧变,或城池被毁,或遭到弃用,更为重要的是,石家河文化遗址上出现了大量王湾三期(位于洛阳涧西区)的文化因素,连祭祀、丧葬习俗都被改变了。

显而易见,王湾三期先民击败了石家河先民,所以才会出现这些情况。由于王湾三期距今 3965±95 年,位于史书上的禹夏活跃区域,石家河文化亡于距今4000年前,位于史书上的三苗活跃区域,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王湾三期对石家河文化毁灭性的战争,就是传说中的“禹征三苗”。

问题在于:中原华夏集团为何会与三苗集团爆发战争,大禹又到底如何击败三苗?史书上给了一些答案,但气候科学发现却又改写了一些认知。

帝尧誓言:要对三苗赶尽杀绝

《尚书·吕刑》记载帝尧宣战誓言,其中指出三苗不仅经常北上入侵,“背信弃义,反复诅盟”,破坏了与中原集团的盟约,而且三苗内部矛盾尖锐,残害百姓,道德沦丧,于是让尧舜禹看到了机会,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征讨三苗。

晋朝郭璞注释《山海经·大荒南经》中的三苗国时指出:“昔尧以天下为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杀之,有苗之民叛入南海,为三苗国。一曰三毛国。”即三面参与中原华夏势力的权争。

也就是说,在龙山文化时代,中原势力大概与三苗签订过和平盟约,但三苗还是经常入侵中原,甚至参与过中原权力之争,帝尧非常痛恨,见到三苗内部矛盾激化,于是趁机开始征伐三苗。

尤其帝尧宣誓说“遏绝苗民,无世在下”,就是用武力遏绝苗民,并使之永无后嗣,可见帝尧对三苗恨之深。帝尧为何如此痛恨三苗,只能成为一个历史谜团了。(下图,石家河文化出特征的玉人首,由此可见上古三苗人的长相)

三代征战:大禹完成征服使命

帝尧正式宣战之后,史书云“尧与有苗战于丹水之浦”,丹水即今丹江,流经河南南阳淅川县,结合考古不难发现,帝尧与三苗的主战场在南阳,此时还是收复中原集团旧土阶段。不过,《中国军事通史》指出,帝尧似乎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胜利。

帝舜继位之后,继续攻打三苗,但与帝尧的斩尽杀绝不同,帝舜是软硬双管齐下,除了军事手段之外,还有安抚手段,即“舜却苗民,更易其俗”等,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帝舜军事手段似乎也不顺利,“南征三苗,道死苍梧(普遍认为是湖南九嶷山)”,连帝舜都战死异乡。值得一提的是,帝舜镇抚双下的手段,成为后世中国对叛军或异族的常用手段。

大禹继位之后,终于迎来了天赐良机,根据《墨子·非攻下》记载,三苗遭遇地震、水灾等问题,造成内部人心惶惶,大禹抓住机会一举打败三苗,石家河文化遗址反映出了当时残酷的征服战。

禹征三苗:科学发现改写认知

2018年,谭亮成等学者通过南北各地的石笋研究发现:距今5700年前至4300年前,中国整体处于越来越干冷的气候状态,但距今4300年后,南北出现差异,即中国中部和南部降水多、北部依然处于降水少的干冷状态。

距今4200年前,中国已经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模式,于是这种气候差异,就对双方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北方长期干冷气候,且降水越来越严少,必然导致农作物收成减少,人口压力大,面临粮食危机,存在向南扩张寻找适宜农田的动机,因此尧舜禹征讨三苗,原因可能还与中原集团需要向南发展有关,挑起战争的责任不单单全在三苗。

由于南方本来水网发达,距今4300年前的干冷气候,大大减少了水患,对南方反而更适宜,或许由此三苗势力得到快速发展,考古证实当时石家河遗址从西部高地逐渐向东部低洼之地扩张。但距今4200年后的降水增多,并伴随多次洪涝灾害,这对处于低洼地区的石家河文化聚落造成了沉重的打击,由此导致其逐渐衰亡。

因此,中原集团能够战胜三苗,与气候变化导致三苗势力不断衰弱密不可分,尤其禹征三苗时,石家河文化更是遭到过一场地震与大水灾,在实力最弱之际,被大禹趁机一举击败。

综上可见,三苗集团是一个被低估的上古势力,上古时期一度强于中原集团,但气候变化导致其衰落,更为重要的是,当时中原集团出了尧舜禹这三位高瞻远瞩的帝王,在他们带领下击败了三苗,导致三苗只能向南迁徙,从此远离了中国的政治舞台。

不过,中原华夏集团打败三苗之后,又一个强大的势力在山东崛起,这就是东夷。在随后的1000多年中,东夷长期与夏商周对抗,直到周代时才彻底解决东夷,最终在秦汉时又先后融合百越等,形成了如今的华夏主体。

标签: 大禹

更多文章

  • 国内最长高海拔水工隧洞首台TBM“大禹号”顺利始发

    历史人物编辑:中国基建报标签:大禹

    4月23日,国内最长高海拔水工隧洞首台TBM“大禹号”在中铁五局纳帕海防洪整治隧洞工程项目顺利始发,标志着项目正式进入TBM施工阶段。中铁五局纳帕海防洪整治隧洞工程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建塘镇,平均海拔3200米以上。隧洞全长约10.2公里,其中TBM施工长度9303米。该项目是国内首个

  • 帝舜廷前辩论,大禹言辞激烈,大有逼宫的意味

    历史人物编辑:婷艳读书标签:大禹

    帝舜上位道路艰辛,幸亏一家人联合演戏“炒作”孝子形象,又兼为帝尧的女婿,所以能够继承了天子之位。在《夏本纪》中帝舜在位时一次廷前辩论记录详细,有对话,有人物,而且言之凿凿。司马迁为何要对此次辩论记录如此详细呢?如果说是帝舜施政理念,没有必要对话罗嗦,直接体现施政以及效果就足够了。如果说是廷前辩论考察

  • 历史名人小故事——大禹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的意林标签:大禹

    大禹,是夏朝的开创者,但是我们熟悉他,是因为课文中他因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终于治愈了水患的故事。故事一:大禹治水大禹治水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但是他治愈的是哪里的水患呢?从现在的地理位置看应该属于黄河流域的范围。他治水吸取了父亲采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训,发明了一种疏导治水的新方法,其要点就是疏通

  • 探析大禹和孙悟空贾宝玉的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小境界大天下标签:大禹

    大禹娶妻女娇(涂山氏),夫妻恩爱,男耕女织,大禹治水,女娇负责后勤保障。有一天大禹变成一只大熊,疏通沟渠,开垦荒地。到吃饭时间,女娇前来送饭,看到一只大熊,就吓得跑开。大禹没有来及变身,就在后边追。有孕的女娇吓得变成一块石头,大禹痛哭流涕,就卖怨自己失去物资和孩子。石头裂开,小孩哇哇坠地,这就是夏朝

  • 『辞赋大观』郇如启《惊蛰赋》

    历史人物编辑:千家诗词标签:启

    惊蛰赋 郇如启惊雷初震,蛰虫肇醒;细雨缤纷,土宇温润。天降祥瑞,驾春风而轻盈;地腾温馨,予新绿而染浸。草树萌芽,峰峦赋韵。蓬勃势头逐升,寒潮气息遂遁。煦煦兮春晖柔情,缕缕兮惠风和顺。是以唤山川之灵秀,漫抚轻尘;望天际之游云,殷切谒问。 时也复苏于酣梦,惊觉于春风。雷神喝道,春女徐行。捧金乌而增辉,驱

  • 孔甲养龙,具体养的是什么龙?和现在所说的龙是一样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文君讲述标签:孔甲

    孔甲是历史上夏朝时期的一位君王,他在位的时间并不长,只有九年,但因为和龙扯上了关系,因此倒是在后世比较有名。“孔甲养龙”的故事在《左传》和《史记》中都有提及,与《史记》的简略不同,《左传》记载的比较详细,这里就先大体说一下这个故事。说是天帝赐给了孔甲四条龙作为坐骑,这四条龙在黄河和汉水中各有雌雄两条

  • “孔甲养龙”,养的到底是什么?人们四大猜测哪个更靠谱?

    历史人物编辑:梁心怡标签:孔甲

    很多人都认为“龙”这种生物只存在于神话故事里。但是,史书中不仅记载着有龙,而且还有人驯养过龙。这就是孔甲养龙的典故。对此《史记》是这样记载的: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天降龙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龙氏。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受豕韦之后。龙一雌死,以食

  • 夏朝初立,东夷与夏族的激烈斗争:后羿夺位,嫦娥奔月,少康中兴

    历史人物编辑:高迪标签:少康

    大禹的儿子启,推翻了原有的禅让制,取代获得禅让帝位资格的东夷部落首领益,世袭了父亲大禹的天子之位。但是,一种新制度的建立并不是轻风细雨、一帆风顺的,同样也充满了激烈残酷的斗争。《竹书纪年》就记载了一个启、益激烈争夺帝位的版本。启击败以东夷部落为首的反对势力之后,召集天下诸侯在钧台(今河南禹州)举行盛

  • 战力十足!赵少康1994年参选台北市长:左批陈水扁,右骂李登辉

    历史人物编辑:浅谈文史标签:少康

    一、赵少康曾被誉为国民党的“政治金童”,曾三度高票当选台北市议员。1993年,赵与国民党分道扬镳,主导成立了新党。1994年与陈水扁同台竞选台北市市长落败后,赵开始担任台湾飞碟电台董事长,成为台湾最具影响的政治评论节目主持人。作为台湾地区的资深媒体人,赵少康对台湾政局、社情民意有过深入的研究,加上天

  • 周玉蔻糗了,指赵少康家暴遭求偿千万 找「消息来源」作证结果惊呆

    历史人物编辑:潇潇爱美食标签:少康

    周玉蔻2021年起多次在网站、脸书及自己的电视主持的节目中《辣新闻152》节目指称中广董事长赵少康「家暴、抛妻弃子、不认骨血」,遭赵少康提告求偿1000万台币,周女告诉法官她有2个消息来源,其中一个是她30多年前在中广任职的前辈韩姓女子,是韩姓女子告诉她赵少康曾对俞姓前妻家暴。 但今天(18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