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国学趣谈栏目又跟大家见面啦。
话说每年到此时,小暑一过,伏气上涌,头顶上的烈日就变得令人生厌。所以靠天吃饭的农耕社会往往在大旱之时总会对太阳怨声载道。
本期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上古时期射日的传说。
/三羿的神话历史出处
提起射日,一个名字马上就窜入脑海:后羿。有关后羿射日的故事在当代早已经深入人心,由此衍生出的西王母赠不死药,嫦娥奔月等一系列神话构成了人们印象中完整的后羿形象。
但事实上,这个所谓的后羿其实是古人统合了三位羿才塑造出的一个衍生形象。
羿的字解
羿是形声字,声从羽,形从廾。羽即箭羽,廾指双手,二者联合起来表示“双手把握箭的飞行方向”。
所以其延伸含义便是箭术掌握者,即射师。
羿/高羿:初见背景的射师
第一位见于历史记载的羿是一位射师,他生活在颛顼与帝喾年间,娶了帝喾之女嫦娥为妻。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黄帝之后,楚有弧父,……习用弓矢,所射无脱;以其道传于羿,羿传逢蒙。”
《鲁迅全集》:“据史记正义记载,帝喾时有羿。”
《孟子·离娄》:“逢蒙学射于羿……于是杀羿”。
颛顼乃黄帝之孙,帝喾乃黄帝之曾孙,二者分列三皇五帝中的第二第三帝,所以这一时期当远在夏商周之前。
又因为颛顼名高阳,帝喾名高辛,这一位羿又被称为高羿。
大羿/虞羿:伟岸的神话英雄
第二位羿出自尧舜二帝时期,关于此人,记载的文献就相当之丰富了。
古《山海经》云:“尧时十日并出,尧使羿射十日,落沃焦。”(此为古本山海经,现失传。)
高诱注:“姮娥,羿妻;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
上古时期,以大为前缀者无不是对百姓有大贡献者,如大舜,大禹……而这位羿在当时被称为大羿,可见功绩之盛。
在神话中,大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可见其本领是上天入地,无所不能。
不过,传闻这位大羿晚年命途多舛,被徒弟逢蒙害死,死后成为万鬼之王宗布,当然,这些都是衍生的后续神话。
而至于他为什么又被后人称虞羿,那是因为孔子时期的儒家认为在夏朝之前有“虞朝”,即唐尧虞舜的后二帝的一百多年。
后羿/夷羿/司羿/帝羿:谋朝篡位的枭雄
我们所说的这第三位羿,就是人们口中耳熟能详的后羿。后者也是三羿中距今最近,最能确认真实性,文献史料记载最多的一个人物。
此人长于夏朝初期帝启之子太康继位的年间,为当时东夷族有穷国君主,故又被称为夷羿。
屈原《天问》载:“帝降夷羿,革孽夏民。”
《帝王世纪》云:“自太康以来,夏政凌迟,为羿所逼,乃徒商丘。”
后羿世代为有夏一族射师,也有记载称后羿为大羿与嫦娥之后,所以又被称为“司羿”,司即父子相承的职业,自夏启时开始使用。
虽然夏朝依然没有考古的明确证据证明他存在。但太康失国,少康中兴却是流传甚广的历史典故。
史载后羿擅长射箭,同时还肩负着守卫宫廷的职责。在一次太康外出狩猎的时候,后羿趁机发动了宫廷政变,将太康驱逐出国,自己掌握政权,史称“太康失国”。
后来太康儿子仲康继位,而后仲康之子相继位,但国政一直处于后羿的掌握中。终于有一天,后羿想要自己为王,便杀掉相自立为王。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篡夺政权的人物。
不过得到权位的后羿,也重蹈了太康的覆辙,变得贪图享乐,最终被一个叫寒浞的部下给杀掉。多年以后,励精图治的少康经过不懈努力,杀掉寒浞,光复夏朝,此时已经离太康时期过去百年,所以史称“少康中兴”。
也正是因为后羿曾经短暂当过帝王,所以才有夏帝帝羿以及后羿的称谓。(周之前后是用来形容君主的。)
/羿的形象与射日神话的组成
相比起第二位羿的伟岸英武,第三位羿的枭雄本色,高羿自身的人物性格特点其实并不鲜明,不过,他却将后羿射日的人物背景完全勾勒出来。
他确立了羿擅射的形象,以及构架了妻嫦娥,师弧父,徒逢蒙等的人物关系网。
另外,帝喾这一人物在神话中是组成天帝帝俊形象的一部分。
而大羿则完美赋予的神话中后羿神通广大,体恤民众,心怀苍生的伟岸形象,并将西王母,嫦娥等一众人物,以及奔月,求药等故事完美融入到射日的神话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传说。
最后,由后羿这一历史人物来承载所有的故事。
一言以蔽之,高羿赋予了羿的人物背景,大羿赋予了羿的神性,后羿则赋予了羿的形象载体,如此,呈现给后人的便是完整的射日神话。
/古今关于羿的的不同理解
其实在先秦到西汉中叶,羿和后羿的传说却是混为一谈的。那时,羿的故事分为三组。
神话家
从《山海经》、《淮南子》可以看出,神话家们是要将羿神性化,即生前为代天射日的天神,死后是主宰万鬼的宗布神。
诗歌家
而以屈原为代表的诗歌家却把羿说成了荒淫无耻的家伙,天帝让他下界为民除忧患,他却去射河伯,占了人家的妻子,最后被一个叫寒浞的人和羿的妻子纯狐合谋把他弄死了。
屈原《离骚》曰;“羿淫游以合畋兮,又好射夫封狐……”
这一句话直接给羿来了个“盖棺定论”。
儒墨学派
孔孟学派对羿的结论又有不同。孔子认为,羿尚巧(或作功)力不尚德,结果是不得善终的。
孟子干脆认为,羿就是有罪的,因为君子取友必端,羿不谨慎择友,把技艺传给匪人,故也有些罪。
荀子则认,羿是“圣人所以治天下”的二十官中一个“作弓”的官。
而最后死法也不尽相同,有说死于寒浞之手,有说死于蓬蒙桃木棍下。据此,可以认为在西汉中年以前,羿的时代还没有固定,有的书说他是尧时人,有的书说他是夏时人,又有书说他是周时人。
羿的品格也没有固定,有的书说是有功的好人,有的书说他是有罪的坏人,又有书把他当作世职的名职看。
最通行的就是他的善射的传说。到了西汉初年以后,才有羿为夏帝的说法。西汉末年以来,楚辞一派的传说获得胜利,羿才固定为夏时淫游佚畋的君主了。
三羿归一
而第一个把三羿归为一人是我们的现代版《辞海》:羿,传说中的古人名。即后羿,也作夷羿。
三合一就合成了一面三棱镜,可以折射出羿作为射手和作为王者的多重性格,折射出英雄和淫徒集于一身的矛盾统一,这是一种很有趣的人格扭曲现象。
/神话由来:历史上真实的“射日”
其实射日的传说并非上古人民的凭空臆想,它是由依据跟脚的,细细说来,其实无论尧舜时期的大羿还是夏朝时期的后羿,都有“射九日”的壮举。
真实的大羿射日
在几千年前的姜姓部落联盟中,有一个小部落中有人发明了弓箭,于是该部落的人尊称弓箭的发明者为羿,该部落的特点是崇拜太阳,以鸟为图腾。
羿部有了弓箭,日益壮大起来,之后又先后分化成十个部落,这十个部落分布在华县至潼关一线的秦岭北麓地带,而相对于中华古代地址来说,处于古东海南岸,临近日出之地古扶桑之地,也就是潼关与灵宝之间,山海经称为“十日国”,图腾是乌,即为三足鸟。
羿,又称鸟夷民族,羿,夷,黎同音,在后世考古论述中,基本可以判定,东夷九黎集团即为以十日国为主体的部落联盟。
时间来到尧舜统治的年代,正好是距今约7000年~5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此时天下正值大旱,灾情严重,许多部落由于干旱,粮食短缺,于是发生抢斗,尤以华县至潼关的十个羿族部落,闹得最凶。
于是尧帝采用分化的手段,扶植了大羿,也就是羿族十日国中的一个,大羿部落与尧帝联手,消灭了其他九羿,经此一战,大羿名声显赫,才有了之后的射日传说。而败走的九羿,形成了之后的九夷。
真实的后羿射日
夏朝初期,帝启驾崩后,天下发生过短暂的暴乱。山东半岛东夷诸部皆不来朝。九个部落叛乱,号称九万大军(实则一万左右),自比九日,不可一世。
夏朝数次派出大军前往平乱,均损兵折将,无功而返,太康令胤与后羿共击九夷。
胤乃帝喾之子叔豹之后,官至司马,揽六师,主征伐,率王师与宗室诸侯大军东进,连破畎夷、于夷、黄夷、风夷,诛四夷首领。
后羿率本部与非黄帝系诸侯,深入山东半岛,渡过济水后遭遇五夷。后羿彤弓彤矢,奋力一射,以神箭慑服五夷,史载其以二千之众败五六千之众,名声大噪。
之后,后羿篡国,一应功绩就揽到自己身上,渐渐形成了射九日的传闻。
由此可见,古时候的神话多是人们基于史实的幻想,就像是蒙昧时期的自然神崇拜,总会出现人与万物结合形成的形象,而这也正是一种文化传承下来的形式以及魅力所在。
以上就是本期的内容,关注如斯精舍,分享古人智慧,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