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是黄帝轩辕氏的玄孙,颛顼帝的孙子,鲧的儿子。大禹的诞生亦十分神奇。《帝王世纪》中记载,大禹的母亲叫修己。一天,她出门在外时看到了流星贯昴,晚上,在梦中她接下了这颗星,以意念和流星交感,而后吞下神珠。修己破开自己的背部,在石纽(今蜀地西川)生下了大禹。禹胸前有玉斗七星,脚上有纹路,好似一个“巳”字,所以为他取名叫文命。禹,姒姓,身高九尺九寸,即使站在上古身材威武的半神半人之间,禹也显得特别的高大威武。
“大禹生而具有圣人的异相。他的两只耳朵上各有三个孔,是大通的象征,可以兴利除害,疏河决江。”(《淮南子修务训》)这样看来,大禹一双耳朵象征着大通,头上又戴着钩诞生,相貌峥嵘特异,天生就是要来做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的。
鲧治水失败,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对于接续父亲事业的大禹,治水之事别有一番意义,他所背负的使命也更加重大。
舜和禹的对话
就像当年尧帝任命鲧治水留下了一段君臣之间的对话,在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尧典》中,也有一段舜帝命禹治水的生动对话。
舜帝问身边的人:“啊!四方诸侯之长,有谁能奋起光大尧帝的事业,管理百官,辅佐政务?”
众人回答说:“禹能行。”
舜帝转头望着禹说:“啊!禹,你去平水土,要勤奋,要努力!”
禹起身拜辞说:“稷、契和皋陶都比我有德,不如让他们去吧。”
舜把禹扶了起来,望着他说:“不,你去!”
大舜帝的朝廷中云集了当时天下一流的人才。判案如神严明公正的法官皋陶、通晓谷物耕作的农官后稷、能驯鸟兽听鸟语的林官伯益、主掌火和教育的司徒契,这些臣子个个才能出众,在大禹治水的事业中各自扛起了独当一面的重任。在众多的天才和各国诸侯中,禹不单高大威武,他的智慧和能力也是多方面的。于是,治水的大任落到了禹的肩上。
禹为了治水奋不顾身。《史记》上是这么写的:“他劳心劳力,在外地居住了十三年,多次走过了家门前而不敢进去。”他的吃穿都十分简单,居住的地方也非常简陋。面对浩浩的大水,禹劳心劳力,付出所有,在所不辞。
在大禹后裔越王无余的外传中,对于大禹勤恳治水、不遗余力的描述十分生动:“禹伤父功不成,循江,溯河,尽济,甄淮,乃劳身焦思以行。七年,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冠挂不顾,履遗不蹑。功未及成,愁然沉思。”大禹治水心无旁骛,耳边传来音乐也不去聆听,经过家门而不入,帽子挂着也顾不上取下来,丢了鞋子也不去捡。功业未成,沉思愀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