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军中有一名将领主动请缨抗战,获得了广州国民政府的批准。但当他准备北上驰援东北马占山时,军队苦于军费问题无法开拔。
1932年1月,驻上海日军制造了“一·二八事变”,与蔡廷锴率领的国民革命军十九路军发生了冲突。这名将领再次请求出兵援蔡,得到了政府批准,但还是因为军费没有着落,直到上海战事结束都没能进军。此人无奈,只得让手下的第四军归顺“中央”。
他手中的第四军,便是赫赫有名的北伐“铁军”——国民革命军第四军。
他的名字叫张发奎,第四军军长。
张发奎
我们提到北伐铁军,总会想到叶挺,其实叶挺当时只是第四军独立团的团长,在北伐战争中的成就并不及张发奎。
张发奎出道很早,30岁的年纪便当上了军长,深受器重。我国10名开国元帅中,6名都曾是他的下属。我党在南昌起义时,还曾拟定让张发奎担任起义首领。以当时人的眼光来看,张发奎前途无量。可事实是,张发奎终其一生,也没能打出多大名气。
领导“铁军”,出道即巅峰
张发奎是粤军名将,他18岁加入中国同盟会,20岁毕业于武昌陆军第二军官学校,还担任过孙中山的侍卫。1915年,袁世凯称帝,引起了全国上下的一致声讨,张发奎进入粤军,参加了护国战争。张发奎作战勇猛、有胆有识,很快得到了粤军赏识。
1920年,旧桂系军阀陆荣廷进攻拥护孙中山的粤军,第一次粤桂战争爆发,粤军桂军打成一团,张发奎与桂军英勇作战,不久便升任营长。
1922年,越军首领陈炯明叛变,张发奎坚决反对,但因手中兵少,只得率部遁入深山抵抗,直到次年孙中山重返广州,驱逐陈炯明有功的张发奎升任团长。
1926年7月,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张发奎担任第四军第十二师师长。第十二师联合第十师、叶挺独立团,连续攻克醴陵、平江、汀泗桥、贺胜桥,大败吴佩孚。第四军攻克武昌后,又与桂军第七军联合,连克九江、南昌,全歼了孙传芳部。
1927年1月,原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整编,张发奎因其在北伐战争中的卓越战功,升任第四军军长,后成为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
3月,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分裂,但奉军和吴佩孚残部势大,双方只得暂时放下争端,分头北伐。第四军在张发奎的领导下倒向了汪精卫政府,第十一军的陈铭枢则奔赴了南京,第十一军也开始由张发奎指挥。
张发奎带领第四军和第十一军,在河南与奉军张学良部遭遇,张发奎面对25万奉军毫不畏惧,他镇定指挥,北伐军浴血奋战,终将奉军主力击溃,北伐军乘势进占中原,“铁军”再次让世人震惊。
北伐战争
在内战和军阀战争中迷失方向
不久,张发奎走到了决定他命运的节点上。
7月,汪精卫领导的武汉国民政府背叛革命,与蒋介石同流合污迫害共产党员。张发奎的部下、包括许多有才能的将领都是共产党人,因此他对“反共”并不积极,反而接纳了了叶挺、叶剑英、刘伯承、郭沫若等人在第二方面军中任职。
张发奎不热心“反共”,但也没有坚定地站在共产党人这边,他始终认为,军人有自己的职责,搞政治是政客们的事。我党多次争取张发奎以及他麾下的第二方面军,最后都未能如愿。
8月1日,我党发动了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南昌起义。起义军可以依靠的部队,只有叶挺的一个师,贺龙当时还不是共产党员,但他毅然率领国民革命军第20军,加入到了我党的起义队伍。
可以说,我党南昌起义的部队,大都出自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起义军出走后,张发奎所部仅剩第十二师、以及第十一军二十六师。张发奎听从了叶剑英的建议,没有追击起义军,而是率领第四军余部,南下回到广州。
南昌起义
广州的李济深让张发奎追击共产党人,张发奎对此并不理睬,拒绝出兵攻击共产党人。张发奎提出:如想让我从命,你必须公开反对桂系。
李济深指挥不动张发奎,只得派陈济棠、薛岳等人堵截叶挺、贺龙。
张发奎在广东站稳脚跟后,于11月发动了广州事变,将李济深的势力驱逐出了广州。李济深不甘心失败,调集了大批桂军准备反扑,粤桂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张发奎将部队驻守在粤桂前线,广州城兵力空虚,这便给我党提供了绝好的起义机会。
12月11日,广州的革命士兵、工人和农民,在张太雷、叶剑英等人的领导下,发动了广州起义。起义军民迅速消灭保安队和警察,攻占了除第四军军部、军械库以外的广州城区,并宣布组建广州苏维埃政府。
张发奎大为震动,慌忙调集手下军队回防广州。张发奎得到了帝国主义的支持,英、美、法、日等国纷纷派出军舰和陆战队镇压革命。起义军与国民党军进行了激烈交战,但双方实力相差悬殊,起义军寡不敌众,为保存实力只得撤出广州。
起义领导人张太雷牺牲,广州起义宣告失败。国民党军进驻广州,对共产党人、以及拥护无产阶级革命的群众进行了残酷迫害,被杀者达5000余人。
广州起义
经过广州起义,张发奎部元气大伤,最终在与桂系的争斗中败下阵来。李济深联合黄绍竑进攻广州,张发奎兵败辞职,后依附于蒋介石政府。不久,蒋介石和桂系矛盾激化,张发奎被任命为讨桂军第一路军总司令,统领整编后的第四军。
但蒋介石一心排除异己,竟计划包围缴械第四军,于是张发奎再度反蒋,与桂系联合进攻广东。1929年12月,张发奎被粤军击败,手中的第四军进行了缩编。
中原大战时,张发奎举兵响应李宗仁,但由于桂军黄绍竑部迁延观望,张桂联军被粤军抓住了战机。粤军再次击败张发奎,张发奎撤退回广西。他手中曾雄视天下的第四军,仅剩下了2个团不到1千人。而后,第四军被并入桂系,张发奎转而担任广西省政府委员等闲职。
张发奎
抗日战争,救亡图存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寇大举入侵东北。张发奎义愤填膺,多次向广州国民政府请愿北上抗日。国民政府虽予以批准,但并不给张发奎部发放军费,部队无法开拔。
1932年,日军在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十九路军跟日军打在了一起。十九路军也曾是国民革命军第四军麾下的部队,张发奎再次请求援助上海,同样被国民政府以军费问题拦了下来。
广东与南京复合后,南京方面命令第四军进入江西,参加“剿共”作战。张发奎不愿内战,他痛感国事危急而又报国无门,于是辞去了第四军军长的职务,只身出走国外。军长一职由吴奇伟接任,自此,第四军并入了中央军序列。
张发奎游历欧美,积极宣传抗日主张,受到了各地华人华侨的欢迎。
张发奎
1935年,张发奎回国面见蒋介石,提出“今后中国之出路,唯有抗战之一途”。面对艰难的时局,张发奎还表示“愿尽最后一分力,流最后一滴血”。
于是,蒋介石任命他为浙江、福建、江西、安徽四省的绥靖主任,全权督办防御工事,蒋介石还许诺,日后如若抗日,必让他做先锋。
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张发奎被任命为第八集团军总司令,在“八一三事变”后紧急驰援上海。张发奎挡住了日军数十次进攻,并指挥炮兵炮轰了日军旗舰“出云号”和日军司令部,给日军造成了莫大的威胁。但淞沪会战从战术上讲是失败的,国军很快腹背受敌,不得不撤出上海。
淞沪会战
而后,张发奎又先后被任命为第二兵团总司令、第四战区司令长官等职,活跃在抗日战场,参加了诸如武汉保卫战、九江守卫战、粤北会战、桂林战役等一系列战斗。
比起在北伐战争时的叱咤风云,张发奎在抗日战争中心情是比较低落的。回首八年全面抗战,张发奎曾说:我们一直采取守势,以空间换时间,在战术上是极其失败的,战争快要结束时,我才负责组织大规模攻势,可惜攻势刚一发起,战争就结束了。
虽对形势发展较为悲观,但张发奎仍尽职尽责地组织抗日斗争,抗战胜利后,张发奎被称为抗日名将。
晚年后悔没有追随毛主席
解放战争时期,张发奎一直担任闲职。
1949年3月,张发奎被任命为陆军总司令,但1949年的国军,大家懂得都懂。7月,张发奎辞去总司令职务,来到香港定居,并于1980年病逝,享年84岁。
叶剑英元帅发去慰问:“惊悉向华将军逝世,不胜哀悼。乡情旧谊,时所萦怀。特电致信,尚希节哀”。
张发奎曾领导过诸多我党高级将领。比如第四军参谋长叶剑英、第四军三十四团代理排长徐海东、第四军总指挥部特务营第2连文书谭政、第二十军军长贺龙、先任独立团团长后任二十四师师长的叶挺、二十四师教导大队学员班长粟裕、副班长罗瑞卿、二十五师参谋长张云逸、二十五师七十三团政治指导员陈毅、第二方面军特务营营长陈赓、司令部参谋徐向前、军官教育团团长朱德、叶挺独立团见习排长林彪,都曾是张发奎的部下。
这批人当中,朱德、贺龙、林彪、陈毅、徐向前、叶剑英成为了开国元帅,粟裕、谭政、陈赓、徐海东、张云逸成为了开国大将。在他们的培养下涌现出的上将、中将、少将更是不计其数。与他们相比,老长官张发奎反而显得毫无名气。
十大元帅
张发奎和绝大多数的国民党军将领不一样。他出道即巅峰,北伐一战功成名就。但他在宁汉分裂时追随了汪精卫,屡次参加反蒋活动,大多以失败告终,队伍也是越打越少,众叛亲离。1932年拒绝“剿共”后,张发奎基本失去了自己的部队和地盘,只得寄人篱下,能让国军将领尊重的,或许只剩下他的老资历了。
张发奎相比于其他国军将领是有点中立的,国民政府大肆迫害共产党人时,他还能接受大批共产党人进入军队,并选择听从叶剑英的建议,不追击起义部队。而在南昌面临抉择,张发奎却没有选择走共产党人的道路,甚至在广州起义期间镇压过革命。
张发奎很有民族气节,他不贪污、作战勇敢,在国家面临危机时必定挺身而出,而在国家内战时又会陷入迷茫。张发奎始终认为,军人应该只管打仗的事儿,治理国家交给政治家去做,这也导致了他在国共两边都不怎么受欢迎,也都不怎么被反感。
张发奎在晚年还发过牢骚,后悔没有跟随毛主席。他说:如果我追随毛主席,很可能会成为朱德一样人物。如果我一直追随蒋介石,也可能混成何应钦那样的货色。可为何我偏偏跟了汪精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