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人类氏族的演变是由母系氏族转变为父系氏族的。这一点,我们从《山海经》的神话故事中也可以觅到端倪。上古人类处于蒙昧期,在那个年代,人们记述生活是将自己理解的,加上自己理解不了便用想象填充的方式记录的。他们用一些虚构的神话来填补自己认知的空白。爱说历史的娘娘今天寻找那些有关人类氏族转变的神话和考古记载相对照,带大家看看当时的社会是个什么样子的吧。
咱们从伏羲身死,妻子女娲接班说起。通过婚姻制度建立(具体参考娘娘上篇文章),老祖宗生活的社会已经逐渐转变为父系社会,此时再由女娲担任首领头目,很多人心里是不服气的。最不服气的便是“共工”,他本人也是一个部落的首领,而且能力很强。他总自诩有治水的功劳,觉得既然伏羲不在了,怎么也该轮到自己,不成想被女娲抢了先。
共工心里这个不平衡啊,思来想去决定跟女娲开战。可是共工小瞧女娲了,我们之前的文章中说过,伏羲最初的首领之位是女娲贡献出来的,再者多年作为首领太太的积淀,哪里是说造反就反的了的呢?所以女娲听说共工造反的消息并没有慌张,沉着有序的进行部署,一边组织抗敌,另一方面跟祝融商议,对共工前后夹击。
祝融和女娲同为燧人氏的后代,(因为跟火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在神话传说中,将他称为“火神”)原始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女娲和共工之间的角逐,已经不仅仅是一场原始人拿着石头互殴的小场面了,而是一场货真价实的战争。共工若是与女娲单一对决还有神算,可女娲这一方加入了祝融情况就不同了。共工眼见实力悬殊,怎么办?跑啊!于是共工带着愤愤不平的心,领着自己被打的丢盔卸甲的兄弟们一起逃跑了。共工一路逃跑,跑到了不周山,还顺带弄坏了设立在这里观测天象和进行祭祀的地方。(后人将这件事写成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
女娲本意不想赶尽杀绝,毕竟本来都是一个联盟的,总有情意在,可没想到共工这么没品,输不起还要搞破坏。于是女娲下令,让祝融联合不周山周边部落一起教训教训共工,一路将共工赶到祁连山以北。因为共工弄坏了设备,人们没办法再预测天气,导致洪水来临猝不及防,很多人都被洪水卷走了。
洪水来临女娲并没有慌乱,而是第一时间指挥大家砍树、做木筏,抢救那些深陷水灾的人民。女娲组织的救援队,不分白天黑夜奋力救人,终于救出来几百名老百姓。这些人民感激女娲的救赎,纷纷叩拜在地称女娲为“圣女”。
后来,人们将女娲的义举神化了,故事中说共工失败之后一头撞向不周山,不周山是支撑天的支柱,支柱倒了导致天崩地陷、洪水上涌,人们不幸被淹死了大半。另一部分人逃到高处,其中一多半又被走兽给吃掉了,如此一来,人类所剩无几、濒临灭绝。为了不让人类灭绝,女娲开始成双成对的捏泥人。捏出来的泥人下地就变成真人。女娲捏了无数个泥人便解决了人类繁衍的问题。
还有一种说法,说女娲先是一个一个捏,后来捏的太慢便用草绳抽打黄泥,抽出来的泥点子落地也变成了人。女娲用手捏的成为贵族,女娲用绳子甩的便成为平民。娘娘想,这是老祖宗们用自己能理解的方式解释为什么总是富人少穷人多。后来女娲活了100多岁寿终正寝,谁来接她的班呢?他的出现又为我们的祖先带来了什么样的贡献呢?娘娘这里先卖个关子,下篇文章会具体写一下。
我们今天说了女娲的首领之位得到共工的不满,那是因为母系氏族已经逐渐被父系氏族取代。我们纵观整本《山海经》会发现,女神寥寥无几,且多发生在初期,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有英雄气概的男神纷纷出现,这也成为了很多人喜欢阅读山海经的原因。这种转变也恰恰是母系制向父系氏转变,乃至父系氏成型之后才发生的。我们看神话,不仅被它其中描绘的场景和故事所吸引,还可以透过这些故事看到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状况。好,我们今天就到这里,亲爱的读者老爷们,是否喜欢这段故事呢?欢迎关注娘娘说历史,明天咱们来讲一讲炎帝的故事,我在这里等着您哦!